为什么我们这么勤奋了,还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为什么我们这么勤奋了,还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学生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化的态度,大学毕业时也没有很强的、立即独立工作的能力,可能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错在整个社会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以致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刻意地去练就令人信服的、为职业市场追捧与渴求的,能够立即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技能。

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成熟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的有目标的磨炼和准备,才能使他们成为某一行、某一业的最好"。只要成为“最好",就一定会被社会追逐、渴求,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就将成为必然。

可惜,大学四年的时间太短,四年的职业预备期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四年时间可以把几百万学生训练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待色的“螺丝钉”。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与额外的发展和努力。

为什么我们这么勤奋了,还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然而,新世纪的全球化亮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中国学生未必天生比外国人聪明,外国学生也不一定比中国学生更有智慧。为什么能够刻苦读书,并且长久以来一直为功课所累的中国学生,不但没有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最具开创性的一族,相反的,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一代呢?问题和责任都不在他们。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长辈,他们的父母、老师、教育者和全社会,正在津津乐道地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把他们束缚在教科书里,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操练",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把可能影响一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我们这么勤奋了,还不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未来的竞争是观念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更新观念。在对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断细化和提高的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只有具备“超前”的职业指导思想,才有可能使个人的愿望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就业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对公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本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