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麼勤奮了,還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勤奮了,還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在中國,教育的目的只是為了考大學、上大學、拿學位,這不僅使得中小學生沒有基本的職業意識,更沒有職業規劃,甚至包括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也沒有足夠的職業意識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學生沒有職業意識,沒有足夠的技能和專業化的態度,大學畢業時也沒有很強的、立即獨立工作的能力,可能是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這並不是學生們的錯,錯在整個社會沒有一個規範的、科學的職業指導教育,以致學生們沒有意識到,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刻意地去練就令人信服的、為職業市場追捧與渴求的,能夠立即為企業創造利潤為社會創造財富的能力和技能。

個人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培養與成熟必須經歷漫長的過程,只有長期的有目標的磨鍊和準備,才能使他們成為某一行、某一業的最好"。只要成為“最好",就一定會被社會追逐、渴求,他們在事業上的成功就將成為必然。

可惜,大學四年的時間太短,四年的職業預備期顯然不足以達到這個目標。四年時間可以把幾百萬學生訓練成大致相同的、沒有明顯待色的“螺絲釘”。要想脫穎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長期的觀察、思考研究與額外的發展和努力。

為什麼我們這麼勤奮了,還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中國人民是勤勞的,然而,新世紀的全球化亮爭並不僅僅是體力、智力的競爭,更是觀念的競爭。中國學生未必天生比外國人聰明,外國學生也不一定比中國學生更有智慧。為什麼能夠刻苦讀書,並且長久以來一直為功課所累的中國學生,不但沒有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最具開創性的一族,相反的,甚至成為令人擔憂的一代呢?問題和責任都不在他們。實際上,主要是由於他們的長輩,他們的父母、老師、教育者和全社會,正在津津樂道地用陳舊的觀念和思維,把他們束縛在教科書裡,讓他們十數年如一日地為考試而“操練",使他們視野侷限,思維拘束,能力有限。這是因為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沒有把可能影響一生的人生規劃和自我塑造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我們這麼勤奮了,還不能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人

未來的競爭是觀念的競爭,要在競爭中取勝,必須更新觀念。在對專業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斷細化和提高的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中,只有具備“超前”的職業指導思想,才有可能使個人的願望獲得最大的滿足,使就業率維持在很高的水平,使社會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才是對公民負責,對社會負責。

本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