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BioWorld
2012年8月17日,詹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和埃瑪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lle Charpentier)合作,在 Science 雜誌發表了基因編輯史上的里程碑論文,成功解析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工作原理。
2013年2月15日,張鋒在 Science 雜誌發表了,首次將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應用於哺乳動物和人類細胞。
此後,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開始大放異彩,為遺傳病治療和腫瘤治療等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
2016年6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盧鈾教授開始進行CRISPR基因編輯T細胞治療癌症的1期臨床試驗,並於2016年10月28日完成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細胞人體注射。
2020年4月28日,盧鈾教授團隊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Nature Medicine 發表題為: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RISPR-edit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的研究論文。
該論文報道了使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T細胞PD-1基因的首個人類I期臨床試驗結果(ClinicalTrials.gov NCT02793856)。
這項1期臨床試驗的主要終點是安全性和可行性,次要終點是功效,探索性目標包括跟蹤基因編輯後的T細胞。研究團隊共招募了22名非小細胞肺癌晚期患者。
首先,研究團隊抽取並分離招募志願者的T細胞,然後通過電穿孔方式向離體T細胞種共轉染Cas9質粒和sgRNA質粒,從而編輯T細胞的PD-1基因。
22名招募患者種,有17名患者基因編輯後的T細胞足夠進行回輸治療,其中有12名最終能夠接受治療。接受基因編輯T細胞回輸治療後,所有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均為1/2級。
輸注後在外周血中可檢測到編輯過的T細胞。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7.7周,中位總生存期為42.6周。
通過二代測序,在18個候選位點中,脫靶事件的中位突變頻率為僅為0.05%。由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T細胞的臨床應用通常是安全可行的,未來的試驗應使用改進的基因編輯方法來提高治療效果。
盧鈾教授團隊是世界範圍內最早開展CRISPR/Cas9基因編輯人體實驗的。但在盧鈾團隊的這篇論文之前,北京大學鄧宏魁團隊,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Carl June團隊,先後發表臨床試驗論文,表明CRISPR/Cas9進行T細胞編輯治療癌症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鄧宏魁的臨床試驗
2019年9月11日,北京大學鄧宏魁研究組、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陳虎研究組、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吳昊研究組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題為: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的研究論文。
該臨床試驗,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然後對一個患艾滋病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27歲男性進行治療。治療後病人的急性淋巴白血病達到形態上的完全緩解,病人的T細胞呈現一定程度上對HIV病毒的抵抗能力,且未發現脫靶效應和副作用。
Carl June的臨床試驗
2020年2月28日,Carl June 教授領導的一項多重CRISPR/Cas9編輯工程改造的T細胞進行癌症治療的人類臨床試驗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雜誌封面。實驗結果表明了該療法在難治性癌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這項多重CRISPR/Cas9編輯工程改造的T細胞進行癌症治療的臨床試驗的結果,讓我們對CRISPR基因編輯治療癌症重新燃起期待,實驗結果表明的長期安全性也為基於CRISPR基因編輯的下一代細胞療法鋪平了道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幾項CRISPR基因編輯均在成體T細胞上進行,且在體外編輯後再回輸到體內,因此並不會對其他組織器官及生殖系統產生影響。這也是與
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的本質區別。這幾項臨床試驗初步證明了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T細胞移植進行腫瘤治療的可行性和在人體內的安全性,將會促進和推動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應用領域的發展。
參考鏈接: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record/NCT0279385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