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有道說,三星搬去了越南,現在產值超過600億美金,佔了越南GDP的28%……越吹越有意思,稱中美貿易戰,越南佔了大便宜;美國人推動與中國脫鉤,越南墨西哥都是備選之地;西方聞風緊跟老美伐。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這不,日本剛剛決定動用22億美元資助日企撤出中國,曾堅定維護全球化的默克爾也開始強調“經濟主權”,領跑歐盟“脫離中國”。如果說這些論調,至少還算憂心忡忡,或者顧慮於中國還不夠韜光養晦;那麼最具有反語式聯想的是“帝國主義終於夾著尾巴逃跑了!”“我們贏了!”不只是黑幽與墨侃,更有導向性揶揄,或揶揄式導向——是某種情緒的發洩者們,把財神爺們趕走了。

先說一下經濟主權經濟獨立。

特朗普要讓美國走向經濟獨立,走向偉大,要改變當前全球化的局面,是從上臺就開始的,不是從紐約疫情嚴重了才想起來的。他在全球退群,包括美國一手建立起來的WTO都想退出。當然以美國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經濟獨立,但是生產效率能不打折扣嗎?普通民眾的生活成本能不提高嗎?如果真敢這麼做,不說走向衰落,至少也是走向混亂。

至於其他國家,嘿嘿,先把人養出來、養足了再說吧!必須有足夠大的消費市場,足夠多的勞動力以及訓練有素的人才,否則,無異於閉關鎖國。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依然有效,國際分工不斷優化,各國都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形成產業鏈的分工,全球的協同合作。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日本企業將生產線和供應鏈放在中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場因素。來去、搬留,資本家的算盤與狼羊無關,而是取決於日本企業可以在中國找到質優價廉的零部件,還能夠獲得更為穩定的供應渠道。如果沒有這些支撐,不能給日本企業節省成本,那麼無需吆喝,動員或挽留都沒有用。

再說說越南。

這個國家GDP保密,推斷依據是“201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達到5170億美元,是GDP總量的2.1倍。”所以得出5170/2.1=2462億美元。人口數字公開,截止19年4月9621萬。於是人均GDP出來,2559美元。我國人均GDP已經超過1萬美金。越南的貨幣叫盾,1元人民幣可以換3300越南盾。近年越南工人工資上漲,2019年工人一個月收入在600-700萬越南盾。好了自己算吧。

應該知道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差異吧?如果某一國家不是主要的產品市場所在地,把工廠搬到你那裡,圖的是什麼?圖的是和你“心連心”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你那裡的土地便宜、環保不嚴、勞動力低廉、優惠的減免稅政策等等,總之,能夠賺到錢,讓資本獲得理想的回報是立項的前提。這不就是我們三四十年前吸引外資的套路嗎?那個時候,我在外企工作,工資相比其他企業已經高了很多,但在外方看來,還是便宜啊!

如今,我們的勞動力紅利不足了,正是因為我們發展了,勞動力成本高了,但同時老百姓收入多了後,促使我們在逼近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更多的外資,看重的是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而不再是勞動力的低價。比如美國特斯拉為何在上海臨港建廠?這裡的巨大市場,擁有全部工業門類以及全面的基礎設施配套,才是投資動力。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作者參加“尋訪中國智造領跑者”活動

這幾年政府有意調整低端製造業,加上東南亞低廉的人工成本,導致部分製造業往東南亞轉移,但這應該沒什麼過於擔心的。不然奧巴馬那個年代提出的G2分工,我們直接從了就行。三年前,我在參加江蘇省舉辦的“尋訪中國智造領跑者”活動後,撰文寫到:

“產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放眼全球,發達國家利用技術優勢,已經行動。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用於摸索未來工業生產的新途徑;美國政府提出了再工業化、能源互聯網以及先進製造業計劃;我們的鄰居日本韓國也在積極利用智能技術。看起來我們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也是不甘落後,同樣要把工廠、機器、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等要素,通過網絡技術高度聯結,形成超越自動化的自組織生產。但進一步思考,顯然我們是想把這個產業互聯網時代,當成是中國製造可以彎道超車的戰略機遇,進而實現自改革開放後從向西方發達國家製造業學習,到模仿再到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的華麗轉身,全面性、整體性地樹立中國製造的品牌形象。”這個形象,當然不再是勞動密集型,一定是技術密集型。

近兩年,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注意到必須低調……但是心中的目標沒有改變,三年前我在文章中描繪的那個“預見”,正在提前實現——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設想一下,五年後5G普及,不僅消費者一部制式的手機包打天下、高速聯通世界,機器人作為生產的參與者,與消費者或客戶之間的聯通,又將是怎樣一番高速的人機互動。”

最近,脫鉤、斷鏈、搬遷之聲,隨著每日疫情數據,一起攀升。認為那是比追責索賠更嚴重的危機,後果是災難性的,中國改革開放成果可能被全部吞沒。真是嚇死寶寶們了!

且不說當下全世界的主要任務是抗疫,而不是搬遷,最多也就是搬鍋吧!就說四十年改革開發的成果,那不是被恩賜的,而是幾代人巨大犧牲、奮力拼搏而來的。哪怕在商言商,那也是你情我願一起發財,做生意賺的。只要我們自己內部不折騰,既不要異想天開,更不能固步自封,那麼誰也吞沒不了,因為沒有這個膽量,也沒有這個胃腸。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摘錄一段大摩(Morgan Stanley)最新的分析預測吧——大摩的觀點:當前擔心疫情引發產業鏈搬遷之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觀察角度不大一樣,我們跟產業鏈上的實際決策者——跨國企業們交流較多,發現這次危機其實會放慢貿易戰以來產業鏈的搬遷趨勢,而非加快。原因有二:

一,搬遷意味著新投資,但全球衰退陰霾無人願投。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原有的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我們的調研發現,原本一些公司在疫情前打算在中國以外投資設新廠,或者在其本國加大自動化投入,這些意向當前紛紛被延期。

二,以TMT產業鏈為例,全球龍頭企業幾乎都認為,中國在復工中展現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它相對於其他新興市場的製造業優勢:在封城之後僅僅兩個月內,疫情受控,生產能力幾乎滿血復活,不論是紅黃綠碼技術應用,還是體溫、口罩、食堂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以及員工的配合度,都遠勝於其他潛在搬遷目的地如東南亞,後者目前正經歷更坎坷的生產停擺、供應脫臼。

至於疫情之後的世界(所謂AC)如何,大家當前都是揣測,但有一點在跨國企業調研結果中較為明顯:疫情促使下一階段的產業更重視數字基建,即雲服務、IoT、遠程等。中國恰巧正在5G、數據中心、IoT等數字基建上加速,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或許優勢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所以呀,在切莫異想天開、切莫固步自封的基礎上,再加兩點:切莫一葉障目、切莫刻舟求劍。大了就是政治,高了就被遏制,與養晦程度已經弱相關,與健壯與否一直強關聯。

怎麼辦?“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那就是犯不上浪費時間叨叨,集中精力幹又幹——繼續抗疫、繼續博弈。

外企撤離是“夾著尾巴逃跑”?告訴你真相…

因為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