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導語:三線廠話,字典裡沒有的詞彙

作為三線子弟一枚,對三線的“廠話”總也無法忘懷,這輩子鄉音沒有學會,“廠話”確根植於我們的一生。

“廠話”這個詞就是你翻遍字典辭海也找不到的,因此為這個詞是在大三線建設的一部分三線人圈裡特有的詞彙。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三線沉思錄廠話

“廠話”是什麼話呢?三線備忘的編者負責任的告訴你:“廠話”約等於“東北話”,是在各個大三線時期建設的三線廠內通用的普通話。

“廠話”作為一種特殊的三線文化現象,絕對值得白山黑水間的東北三省人驕傲。

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關於“廠話”與三線建設歷史背後的故事。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廠話背後的歷史故事

廠話起源:共和國長子援建全中國

“廠話”的起源要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國初期,當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可以說剛剛起步。

東北三省以哈爾濱、瀋陽、長春等一批重工業城市為代表大力支援了全國的建設,因此被稱之為:共和國的長子。

一五期間的156項重點工程,除了眾多項目落地東北以外,東北的產業工人和技術人員也紛紛被抽到其他省份的項目上進行支援。

由此東北話跟隨者那些曾經的建設者們走向了全國各地的重點工程項目,因為與當地語言的不同,在各個項目的廠內使用,形成的初期的“廠話”。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三線廠

廠話大發展:三線建設,一場東北話的遷徙

“廠話”的大發展階段是1964年開始的大三線建設,據《東北支援與三線城市發展》一文中顯示:“東北重工業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國三線建設最大任務量的時代重任,約向三線內遷企事業單位200個、人員100萬、援建項目300個”。(文章刊登於《改革開放》期刊2018年第2期)。

100萬人的分到300多個三線建設項目裡,每一個三線廠項目平均能達到3000餘人。加上這些三線廠的子弟和家屬,每個三線廠都有著幾千人的東北人。

由於當年三線建設項目多為保密廠(兵工廠或重點項目),因此三線廠都著自己的商店、糧店、學校等等,和當地居民相對隔絕 ,也就造成了“東北話”成為了與當地話有所區別的獨特“廠話”。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三線建設·一場東北話的大遷徙

三線廠話:一種獨特的三線人符號

落地紮根於大三線建設中三線廠的“廠話”,成為一種獨特的三線文化現象,也演變成區別於當地老百姓與三線廠子人的一種符號。

說“廠話”的人意味著來自大山外的世界,吃國家供給糧,住廠子的職工宿舍,見識比當地人廣。

說“廠話”的人意味著來自帶著阿拉伯數字代號的保密工廠,穿著和當地老百姓不一樣的三線廠工作服,走到路上都優越感十足。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541廠山下家屬院

說“廠話”的三線子弟們意味著從小在三線家屬院長大,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東北話為主的“廠話”教育。

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線二代子弟曾經感慨:“我們的廠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當然最多的是東北人。全國各地的人彙集到一起,最後都被東北人赤化了。因為大家必須有一種語言為主,所以東北普通話成為主流,特別是廠子弟,打生下來學的話就是“廠話”。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深山中的三線廠

三線廠話外延:山西晉南的“分指人”與河南許昌“126屯”

“廠話”的文化現象不僅僅存在大三線建設項目和三線廠內的交流,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周邊。

三線備忘的編者就深有體會,這兩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山西晉南541工程的分指人

山西晉南的541工程數萬人分佈在翼城、絳縣、聞喜、夏縣四個縣境內,十八個分廠因保密原因在建設初期稱之為“第X分指揮部”,後來被簡稱為“X分指”,在晉南地區541工廠的人,被當地稱之為“分指人”。

判斷你是不是“分指人”的標準就是,是不是會說一口帶著大碴子味道的東北普通話。後來發展到當地人要說普通話,就被同村人打趣,“你別同我分指啊!”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三線廠·屯

第二個例子:河南許昌“126屯”

河南許昌有個七十年代末最後一波三線建設立項的生產衝鋒槍三線廠:河南慶華機器廠(代號126),他的主要人員來自東北國營慶華工具廠(代號為626)。

由於和當地人說著不一樣的廠話,生活習慣也有著諸多不同,再加上126廠子搬遷後就沒有正式量產,很多人都懷念曾經的東北,因此三線廠的內部人開始叫自己的家屬區為:126屯。久而久之,126屯儼然成為當地說東北普通話的大本營。

在河南許昌無論是你打出租車還是到菜市場,總會遇到很多說著東北話的本地人,他們都是來自於126屯。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三線深思:廠話的榮光與失落

三線廠話:隨著三線廠起伏的榮光與失落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會說“廠話”無疑代表著無形的光環的。

記得當年第一次隨出差的父親到北京,聽到北京人說話很奇怪,私下認為北京人的普通話水平也太差了,還不如我們山溝溝裡兵工廠的孩子。當時滿滿的三線子弟的自豪感。

後來,隨著大三線建設的停止,三線廠紛紛搬出大山,開始接觸城市文化時,才發現曾經引以為榮的東北“廠話”,與地方老百姓格格不入。只好紛紛開始放棄“廠話”,學說當地方言,“廠話”隨著三線廠的起伏變化,成為三線人心理落差的直接體現。

這一點上四川的一位同為三線子弟的姐姐頗多感觸,她曾經跟我說過:

“我曾以“廠話”為榮。甚至是錯誤的不準三代學四川話,認為四川話不好聽。後來,我被“流放”到社會。才發現廠話和地方格格不入,根本融不進去,更別說找工作了。”

“要想不喝西北風,只有適應市埸,隨行就市。我又規定,全家在一起只准說四川話,不準說廠話。四年下來,才把舌頭別過來。剛開始學說四川話的時候,別人說,一聽我說四川話,就想把我“掐”死。”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四川157三線廠的班組學習會

寫在最後:廠話背後,三線備忘的沉思

上個世紀的大三線建設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雖然很多三線廠最後走出了深山,慢慢的被歲月所淡忘,但是短短的十五年,造就了很多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中之一就是“廠話”。

雖然說東北味道的“廠話”已經不再有曾經的驕傲,但作為一種曾經我們自豪的語言,已經成為深深的印在三線建設者和三線人的烙印。“廠話”這種影響到我們幾代人的東北話,絕對值得東北三省人驕傲!

三線子弟沉思:什麼是“廠話”,東北三省人絕對值得驕傲

尋找曾經的三線記憶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曾經的東北三線人,歷史不該忘記曾經的東北“廠話”.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三線備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