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北京不產茶,但因著五朝帝都、人文薈萃,形成了獨特的貧民茶文化。北京人愛喝茶,卻不似南方人那種婉約。夏日午後遊走在街巷,總能看到幾個大爺一手茶缸一手蒲扇,邊喝茶邊看著來往的路人。

北京人愛喝茶,即使再窮的人家,只要吃的起飯,就不能少了茶,哪怕是最次的茶葉末兒都行。這便讓本來很詩怡恬靜的事情多了幾分市井味兒。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老字號茶葉店

北京的茶莊最具盛名的要屬“張一元”,我們都知道,一般老字號起名字都是用創始人從事的行業加姓氏來命名,比如:爆肚馮啊、烤肉宛啊之類的。按著這個方法來說,那“張一元”就應該叫“茶葉張”了,怎麼樣?聽著怎那麼彆扭呢!

因為古人認為,品茶是情趣,不能像吃吃喝喝的填飽肚子的俗事那樣,所以起名字也就講究了。有的人說它來自最初的“張玉元”茶店,有的人說它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意思,還有的人說它是“一塊錢一包茶”的意思。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1962年的張一元總店

“張一元”的創始人姓張,名文卿,安徽歙縣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花市大街擺設茶攤,因其經營有方,在京城一舉成名。四年後,光緒二十六年正式開設了茶莊。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時候,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街路南購房開設了一間門臉的店鋪,取名為“張一元”茶莊。取意“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亦即“開市大吉、日新月異”之意。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喝茶的傳統

說起喝茶的傳統,在老北京可以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過去老北京人有句俗話“早茶、晚酒、飯後煙,快樂似神仙”。老北京人大清早一見面,不像現在似的問“吃了嘛?您吶!”,而是喜歡問您“喝了茶沒有”,足證北方人對喝茶是如何的重視。

汪曾祺曾在《尋常茶話》中回憶:“老舍先生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倒是特意給他預備了一個熱水壺。可是,他剛沏好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臉,服務員就給倒了。老舍先生很憤慨地說: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抽菸有煙癮,這喝茶同樣也能上癮。茶癮大的人早上一睜眼,洗漱之後出門遛完彎兒,就直奔自已常去的茶館。茶館兒的夥計、掌櫃也都明白老主顧的嗜好、口味。

茶沏好了,悶透了,好好地喝上兩碗又熱又釅的茶,美其名曰:衝開龍溝,這套功夫全做完了,才能輪到說吃早點呢!

等吃完早點還是接著喝,久而久之,這晨起喝茶成了北京人的生活習慣。不把這茶喝“透”,這一天都渾身不得勁。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獨愛茉莉花

北京人愛喝花茶,天津人講究喝大方雨前,安徽人專喝祁門瓜片,江浙人離不開龍井、水仙、碧螺春,西南各省喝慣了普洱、沱茶,再喝別的茶總覺得不夠醇厚。民俗專家張望溪先生說:“到茶館只看客人叫什麼茶,就能猜出他是哪一省人來,雖非十拿九穩,大概也有個八九不離十。”

“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烏龍,冬飲紅茶”,北京人卻獨愛茉莉花茶,尤其是高末兒。不要以為這就是剩下的茶葉末,其實高末兒是用各種高級的茉莉花茶碎末拼配而成,至於具體是什麼那就是茶莊的不傳之秘了。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老北京宣武門外有個天興居大茶館,也是西南城遛鳥兒朋友早晨的集散地,他家有一種物美價廉的茶葉叫“高末兒”,不是天天去的遛彎兒常客他還不賣。

喝茶固然講究好茶葉,可是您還得會沏茶,要是茶沏的不好,興許還把好茶葉都糟蹋了。就拿高末兒來說吧,水要滾後落開,開水壺要離茶壺近點注水,不能愣砸,茶葉要多悶會子再往外倒,否則末子飄的滿茶杯都是,茶香隨著茶末飛了,續第二次水,茶就淡淡淡淡淡淡啦。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喝茶秘法

老北京人喝茶還有一個公開的密法,就是平時是先用茶壺多放茶葉,把它做成又濃又釅的茶滷,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超市裡賣的超濃縮果汁一樣。等到想喝茶時候,茶杯裡先倒上三分之一的茶滷,然後加熱水,則茶香蘊存,永遠保持茶的芳馨。隨著我們生活的高度西化,這樣沏茶的人已經不多見了。這樣一來,就會引出一個麻煩,您比方說:家裡客人來了,您抓一把茶葉往玻璃杯裡一擱,引龍入杯,您就請等著看茶葉水上漂吧!想喝一口?做夢去吧!不是喝得滿嘴茶葉,就是燙了舌頭,再不然濃釅苦澀難以下喉!

再說這茶具,北京人喝茶,真是不拘於形式,什麼搪瓷缸子啊、罐頭瓶子啊……,只要夠大能裝水就都能變成水杯。若是有客來自是正經茶具,但看著整套的茶杯,總覺得透著生分,沒有搪瓷缸子來的親近。可能這就是直爽乾脆的北京人吧。

喝茶也能上癮?聽聽北京人怎麼說

俗話說,倒茶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凡事適可而止,於人於己都有迴旋的餘地,這既是喝茶,也是北京人做人處事的德行。言未盡而意無窮,一切盡在不言中,不太滿的人生,或許才是真正的圓滿。從小小一杯茶中,窺見人生的哲理和文化。



• END •

文&編輯 | 觀小魚


所有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號觀點

版權歸觀余文化,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