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以前看中央電視臺的《發現之旅》節目,裡面講到了雷峰塔和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的故事。故事裡面對錢俶選擇"納土歸宋"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也說到了錢俶最終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的事情。實際上中央電視臺這樣說很不嚴謹,因為關於吳越王錢俶的死亡原因,至今歷史學界還存在爭議。隨著考古發掘的展開,更多歷史資料被發現,目前主流的意見已經不傾向於"毒殺論"的說法。而這種說法也是南宋初年對趙光義潑髒水潮流的一部分,誤導了數百年來國人對吳越國和五代十國史的認知。而中央電視臺作為官媒,如此給出定論,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錢俶作為吳越國的末代國王,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並非雷峰塔,而是"納土歸宋"。他是吳越國建立在錢鏐的孫子,吳越國王錢元瓘第九子,錢倧之弟,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南方國主之一。他秉承了來自於祖父錢鏐的治國傳統,以北方王朝為宗主國,積極配合北方統一華夏的行動,最終以"納土歸宋"的形式幫助宋朝完成了對江南的統一。他的這種做法不但保存了江南完好的風物,讓繁榮的唐宋文化得以延續,也讓老百姓避過兵災,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因此宋朝朝廷也給了錢俶很高的禮遇,在歸宋後被多次封王。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歷史上對錢俶之死出現爭議,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錢俶死於六十歲大壽當晚,當日宋太宗趙光義還派人賜下禮物酒食為錢俶賀壽。二是之前南唐後主李煜也是死在生日當天,民間有趙光義派趙廷美毒殺李煜的留言。所以很多人認為錢俶之死與李煜之死不是巧合,都是趙光義事先安排好的。關於李煜之死,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做了論述。有李煜的遺書作證,再加上一些史料旁證,他很可能死於疾病。而錢俶比李煜更受趙光義看重,所獲得的封賜更多,說他被猜忌而毒殺缺乏站得住腳的證據。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錢俶被猜忌而毒殺的說法與李煜之死幾乎同時出現,形式上也是如出一轍。李煜是因為《虞美人》詞中的"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錢俶也寫下了詩句"帝鄉煙雨鎖春愁,故國山川空淚眼。"按照謠言中毒殺李煜的邏輯,毒殺錢俶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實際上這種套路做得太多,就讓人覺得假。就宋朝而言,文字獄遠比後來的明清兩朝少得多。唐宋兩朝的文風自由開放,所以才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巔峰。明清之後文字獄加重,自然文化水平受到限制,文化成果就一代不如一代。在宋朝以一兩句詩詞來殺人,造謠者完全是想當然了。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上一章我講過,南唐名將盧絳為了給李煜爭取王爵,不惜觸怒趙匡胤,最終被殺。而對於錢俶,王爵幾乎是毫無疑問的事情。因為他對宋朝的恭敬,使得趙匡胤甚至都沒有主動提出"納土歸宋"的事情。錢俶派兵配合宋朝滅了南唐後,親自去東京汴梁城祝賀。當時宋朝朝廷上下就上書趙匡胤,希望能逼迫錢俶納土歸宋,不要放錢俶回江南。然而趙匡胤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賜予錢俶"劍履上殿,書詔不名"的待遇,還封其妻孫氏為吳越國王妃。後來的以此私人宴會中,趙匡胤甚至讓趙光義、趙廷美和錢俶結拜,嚇得錢俶再三推辭。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當時還是趙匡胤再三催促錢俶啟程南下,還把朝中大臣上書扣留錢俶的奏摺交給錢俶看,以此來加快錢俶南行的步伐。從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趙匡胤對錢俶是很禮遇的,並沒有什麼猜忌的事情。趙光義即位後錢俶又再三提出納土歸宋,最後親自帶領吳越國文武前往東京汴梁城,幫助宋朝完成了對江南的統一。

因此趙光義也對錢俶很重視,對其授予了所有亡國之君中唯一的王爵,而且在後來幾年又多次加封賞賜。到去世前,錢俶已經被加封至鄧王,地位與趙廷美相似。當年七月七日李煜去世,為了讓錢俶安心,趙光義專門派出使者"令有司於俶宅前設燈山,陳聲樂以寵之"。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趙光義最關心的是錢俶的健康狀況,常常"遣御醫中使一日三至第"。因為錢俶有風眩的疾病,這病時常發作,讓他痛不欲生。風眩這病在中國歷史上是典型的帝王病,曹操、李世民和李治都是這個病的患者。按現代的醫學說法,這個並是高血壓、腦供血不足等一系列腦血管病的表現。這種病別說在幾百年前,即便是現代也沒法根治,只能用藥物控制。根據歷史記載,錢俶去世的當晚,就是風眩發作,最後不治身亡。以我淺薄的醫學經驗,估計是高血壓引發腦溢血加重了病情,所以才來不及治療,當晚便去世了。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以當時的醫療水平而言,這種突發性的腦中風,幾乎沒得救。即便是現在,若120來得晚一些也救不回來。而謠傳中說趙光義藉著錢俶的生日,在賜予的酒食中下毒,完全是子虛烏有的。

一方面過生日賜予酒食是多年來的傳統,趙光義在這裡下毒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麼?另一方面,皇帝賜予的酒食要當眾與賓客分食,為何只死了錢俶一個?難道來給錢俶過生日的賓客,都是百毒不侵?顯然這兩方面都說不過去,因此"毒殺論"是不成立的謠言。況且錢俶對趙光義有救命之恩,趙光義猜忌錢俶更沒有站得住腳的理由。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被網友戲稱為"高梁河車神"的故事中,給趙光義斷後的就是錢俶。當時趙光義藉著平定北漢的威風,帶領軍隊順勢攻打遼國的幽州。結果戰事不利,宋軍在高梁河戰敗。趙光義一夜之間駕車逃了三百里,才逃脫遼軍的追擊。而錢俶負責宋軍的斷後作戰,他斬殺了六個來報信的使者,將趙光義提前開溜的信息壓下,才讓宋軍沒有崩潰。然後他又帶著斷後的軍隊從容撤退,阻擋了遼軍的追兵,讓趙光義安然脫身。試想若沒有錢俶斷後,宋軍恐怕當時就崩潰了,趙光義也不會在網絡上留下"高梁河車神"的傳說。

吳越王錢俶死於風眩病,卻被民間說成遭到毒殺,趙光義再次背鍋

錢俶去世後,趙光義非常悲痛,他以極高的規格為錢俶舉行了葬禮。而錢俶的家眷和後人也是受到極高的榮寵,受到的官位、爵位和財富方面的賞賜在整個宋朝的貴族體系裡也是非常顯赫的。如果趙光義猜忌錢俶,又何必花那麼多錢去賞賜錢俶的家族呢?

因此從上面這些史料分析來看,錢俶被毒殺的事情根本不會存在。李煜被毒殺本就沒有證據,錢俶又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其病逝,很顯然這是兩個謠言互相證明的情況。歷史上的謠言很多都是這樣,編造者用謠言證明謠言,誤導了民間百姓對歷史的認知,讓歷史人物背了數百年的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