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对策——以数学教学为例

摘要: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是点燃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望,是点燃人具有的自我发展的动因,是点燃学生的心理内力"。学生一旦在心理上被激发出学习的动力,他们的学习就会十分自觉,对学习也十分有兴趣、热情,也能积极的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而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向小学转换的阶段,心理上的学习动力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烦,也有可能导致学生一生不爱学习数学,因此,依据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小学见习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关的教学的课堂,在此通过部分心理发展理论,浅谈在小学一年级学生群体讲授部分数学课程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心理发展;教学方法;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对策——以数学教学为例


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历经八个阶段,童年占有五个阶段:婴儿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0-1.5岁)、儿童期"自主与羞怯(或怀疑)的冲突"(1.5-3岁)、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的冲突"(3-6岁)、学龄期"勤奋对自卑的冲突"(6-12岁)、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2-18岁)。

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规定为截至当年12月31日之前年满6岁,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学龄初期和学龄期的后、前边缘。处于这两阶段的儿童有较强的塑造性,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方面,当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即会获得"目的"的品质,为追求"目的",儿童不受罪疚感、惩罚的恐惧所限制。另一方面,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会获得"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笔者认为,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一年级的学生,应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性,建立信心;应使其脱离强者的帮助自行完成任务,同时施以一定的任务难度,适度增强其挫败感,建立学生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的品质。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密切练习的,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

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向具体运算转化的阶段,认知结构、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一转化过程中都会发生改变,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逆转,且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概念,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在数学学习中,这一转化过程尤其需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导致其课程内容很容易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使用教具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具体操作能力,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洞察力。


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对策——以数学教学为例

一年级学生数学教学策略

组织口算比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已经在幼儿园时期学习了手指速算,可以利用速算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但这样的算术方法显然不利于之后的学习。因此,就要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口算"多进行练习。而作为数学枯燥乏味的知识的一部分,口算也需要每天练习,这样下去很容易导致学生讨厌口算、乱算、滥竽充数。

为提升学生口算积极性,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制,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时间,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答题,全组都答对记满100分,一人出错扣5分,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且在之后的练习中逐渐增加口算难度。

这样的比赛方式,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能让学生因自己导致小组扣分时产生一定的内疚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勤奋练习的品质,主动承担任务,培养其积极学习,敢于担当,独立自主的品质。

举办手工展览,培养操作能力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图形几何领域的学习较为吃力,因为在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交合的时期,思维虽然具有一定的弹性,也获得了部分守恒概念,但仍不具备抽象思维,因此在涉及图形几何方面的学习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模型,强化抽象思维的锻炼。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为例,可以把一节课做成展览会的形式,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同学们预习这节课,在预习后自己制作喜欢的图形,带到课堂上供大家参观。学生在制作图形的时候,无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只要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了图形,都已经对图形的基本特点有了一个模糊的了解,少部分抽象思维强的学生甚至会总结出图形之间的异同。这个时候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享和总结,能达到很棒的教学效果。在这一节课讲完后,到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认识图形(二)》的时候,学生就能很主动、很快速的使用"七巧板"拼接出各种图形,实践操作对课程的上下衔接也有良好的辅助效果。

引导自主观察,培养洞察能力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发现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这节课中,除了教材上给出的三个时间的钟表图形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钟表、自己家的钟表,有些同学自己手上戴的手表等。另外还可以展示出不同外观的钟表,如方形和圆形,让学生观察方形和圆形的钟表在时间上有什么差异,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出钟表的外形不影响钟表时间的结论。

经过学生对钟表的观察后,教师再来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或特点,让大家一起来看小明的一天(教材练习)作为巩固,再使用教具(可认为拨动的模型表)来让大家自己写下一天的计划来进一步加深对钟表的认识。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心理学理论是有缺陷的。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此外,理论也会受不可控情况的影响,皮亚杰的四阶段论表明任何学生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但在学生群体中,不能排除学生智力发展速度的影响,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聪明的孩子,也会有几个"笨"的孩子,理论研究映射的群体只是智力居于中等水平的人,对于那些水平超常和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让全班学生共同进步,而不是对所有学生"一概而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