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收藏!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一、技術概述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時期,在市場需求量增加和土地資源緊缺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近年來對蝦工廠化養殖發展迅猛,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但主要還是以較為粗放的換水養殖模式為主,普遍存在地下水資源浪費、病害頻發、養殖成功率不穩定、排放水有機汙染嚴重等問題。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技術以凡納濱對蝦為主要養殖對象,綜合運用微孔增氧、免疫增強、水質調控、養殖尾水處理等技術,實現了全年的對蝦高效、生態化養殖,具備水體循環利用、生態環境穩定、養殖過程人工調控、尾水達標排放等明顯特點,是符合我國新時代漁業“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安全”理念的對蝦養殖新模式。近年來,該養殖技術在我國山東省青島、濰坊、煙臺等地的對蝦養殖企業進行推廣應用,養殖產量達4.3kg/m2,節約養殖用水90%以上,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該技術是促進我國對蝦養殖產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於高效利用和保護珍貴的水土資源也有重要意義。

二、技術要點

1.設施設備及循環水處理工藝

1.1 設施設備

主要包含蓄水池、養殖池、水循環處理設備和室外尾水處理池等四部分,養殖池、蓄水池和水循環處理設備可設置在封閉、保溫性能好的養殖車間內,養殖池和蓄水池上方屋頂透光,而水循環處理設備安置區尤其是生物濾池上方需避光。

(1)蓄水池:蓄水池水容量應不低於養成總水體的三分之一且能完全排幹,主要用於鹽度調配和消毒處理等,可應用紫外線、臭氧或漂白粉等進行消毒處理。

(2)養殖池:長方形圓角或圓形對蝦池,材質多以水泥或玻璃鋼為主,面積25~100平方米,水深0.8~1.2米。池底平整光滑,中央設集汙區和排水口,以3~5%坡度順向排水口,並在池底靠近與池壁交接處設置條形納米微孔增氧管,在保證養殖池充足供氧的同時,有利於水體集汙和快速排汙。排水口處設置獨立的循環回水管道和排汙管道,分別接入循環水處理系統和室外尾水處理池,平時較清的養殖水經回水管道進入循環水處理系統,需要排汙操作時則打開排汙管道排入尾水處理池。


值得收藏!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圖1. 對蝦養殖車間及養殖池

(3)水循環處理設備:

懸浮顆粒的過濾:常用設備有微濾機和弧形篩等,以微濾機為宜,出水水質較好(可通過調節篩網網目、轉速及反衝壓力等改善水質);弧形篩無需動力和清洗用水,造價相對較低,但出水水質一般。

細微和溶解顆粒的去除:蛋白質分離器可將水體中70%的有機物在未分解成氨/銨鹽等有害物質前去除,主要由氣體擴散裝置、反應容器(通常為圓柱形)和泡沫收集裝置等組成,並可根據水質和水循環量來人為調節蛋白質分離器的入水直徑、出水直徑和流量等。

生物淨化:常用安裝或放置生物濾料的生物濾池,主要是通過強化微生物的作用達到降解水體中氨氮、亞硝氮等有害物質的目的。生物濾料可選擇PVC彈性立體填料或PVC多孔環,填充率20~50%,數量宜根據循環水系統基本生物承載量確定。生物濾池有效水體與養殖池有效水體體積之比以1:3-1:5為宜,底部設曝氣裝置,採用小型鼓風機供氣。

消毒滅菌:採用紫外線消毒裝置或臭氧發生器進行滅菌處理。紫外線殺菌採用渠道式裝置,一般選擇波長240~280微米的燈管。臭氧發生器裝置產量範圍為2.5~65克/小時,添置臭氧流量計以保證臭氧投入濃度0.08~0.20毫克/升,臭氧消毒後的水體應充分曝氣後方可進入養殖水體。

圖2. 水循環處理設備

值得收藏!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圖3. 生物濾池及濾料

1.2 工藝流程

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系統工藝流程示意圖如圖4所示。


值得收藏!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技術


圖4. 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高效生態養殖系統工藝流程示意圖

1.3水質指標及調控措施

(1)主要養殖水質指標參考值:COD≤10毫克/升,顆粒懸浮物(SS)≤10毫克/升,pH值7.0~8.5,DO≥6毫克/升,TAN≤0.5毫克/升,NO2-N≤1.0毫克/升,弧菌≤5000CFU/毫升。

(2)調控措施:

培養生物膜:循環水處理系統啟動前15~30天,通過人工定向接種上一茬養殖尾水或硝化細菌的方式促使生物膜快速形成。養殖過程中需按時監測溫度、鹽度、pH、溶解氧、COD、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等相關水質指標,並控制在適宜範圍內。

調節循環量:系統的水循環次數控制在4~7次/日為宜。隨著投餌量增加,系統負荷逐漸加大,需根據養殖水體的氨氮、亞硝酸鹽、懸浮固體顆粒等指標變化增加循環量以保證良好水質。

抑制病原菌:適量添加微生態製劑和有益微藻來改善水質,促進水體中可溶性有機物的轉化利用,抑制弧菌等病原微生物增殖,促進對蝦生長。

增加供氧量:養殖後期對蝦的溶氧消耗量逐步增加,可採取加大純氧供給量的措施提高養殖水體氧飽和度,給對蝦創造一個良好生長環境。

排汙換水:每日排汙換水量控制在5%以內。投餵飼料前進行人工排汙,排出養殖池內的殘餌糞便,定期清除微濾機等過濾的固體顆粒物。同時,及時補充因排汙和蒸發損失的水分。

2.養殖管理

2.1 苗種及放養

選擇健康無病、活力強的對蝦苗種,來源和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SC/T 2068)。從異地購入苗種時應進行檢疫,嚴防病原傳播。放苗時注意苗種運輸水溫與暫養池的溫度和鹽度變化,要把溫差和鹽度差控制在1℃和2‰以內,24小時溫差控制在3℃、鹽度差控制在3‰以內。

蝦苗採用二階段分級方法進行養殖,一階段為暫養標粗,養殖30天左右苗種規格達到2.5~3.0釐米後分苗,進入養成階段。根據預計收穫對蝦規格及水處理能力確定各階段放養密度,一般標粗階段放養密度3000-5000尾/平方米為宜,養成階段放養密度300-800尾/平方米為宜。

2.2飼料及投餵

使用優質配合飼料,質量符合國家相關標準(GB/T 22919.5-2008),日投餵量以對蝦總體重3~10%為宜,根據對蝦大小、攝食情況和水溫等情況適當調整投餵量。沿池邊均勻潑灑投餵,每日4~6次,發現對蝦攝食不良時,應查明原因同時減少或停止投餵。在養殖高溫期或易發病階段,選擇天然免疫增強劑如維生素C和E、裂壺藻、蝦青素、黃芪多糖等,拌在飼料中投餵,以增強對蝦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此外,循環水養殖條件下的對蝦在養殖後期易出現軟殼現象,可在水體中適量潑灑鈣製劑來解決。

3.尾水處理

對蝦循環水養殖系統排汙量較少,上一茬對蝦養成收穫後整個養殖系統的水質比較穩定,可以直接投放新的蝦苗繼續下一茬養殖,水體重複利用率高。但養殖過程中有部分殘餌、糞便等無法通過換水排汙而吸附在池壁池底,需要徹底排水清洗。

日常排汙或偶爾洗池排水時,廢水經排汙管道進入室外尾水處理池,尾水處理池包括不同的功能區,主要是物理沉澱區和生物處理區。物理沉澱區通過大顆粒懸浮物質(≥100微米)自然沉降作用將其分離,而生物處理區則主要通過投放濾食性貝類和大型藻類等來吸收、轉化小型懸浮有機顆粒和溶解性無機營養鹽等,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淨化處理後的排放水需檢測達標後再排放。

三、適宜區域

包括我國沿海地區海水工廠化養殖區域。

四、注意事項

循環水處理系統生物膜形成後,水溫、鹽度、pH、溶解氧、水力停留時間、水體碳氮比、投入品等因素的急劇變化均可能導致生物膜脫落而影響淨化效率,甚至系統崩潰,很難在短時間(20~30天)內恢復正常。養殖生產中需要根據對蝦密度、大小、健康狀況,以及水體溫度和無機鹽濃度變化等情況,適時調整循環水養殖系統實際運行參數。同時,必須慎重使用消毒劑和抗生素來防治病害,儘量避免藥物進入循環水系統破壞功能微生物群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