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幾乎每個人都曾見識或經歷過校園欺凌,言語上的軟暴力或行為上的硬暴力。青春期心智的發育趕不及生理的壯大,原始而猛烈的“弱肉強食”般的躁動,在沒有成年人合理限制和引導的環境下,肆無忌憚地迸發出來,造成不可挽回的惡果。

尤其在當前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我們看到了更多的關於群體欺凌、個體自殺的現實案例。被曝光的視頻中,那些十幾歲的少年們猶如一頭頭髮怒的小獸暴戾野蠻,欺凌弱小帶來的勝利感使他們群體失控,不計後果,顯示出超乎年齡的殘忍兇狠。

此類事件的頻發也引起了強烈的社會關注與探討,於是《少年的你》這部直面校園欺凌的影片,便適時地出現在了觀眾面前。雖不是第一部涉及此題材的劇作,但此片導演曾國祥憑前作《七月與安生》獲得了不俗的口碑,讓人對他風格化的影像頗具期待,而一度的“技術原因”撤檔之事,輿論對於是否因情節過於“黑暗暴力”而需刪減的猜測,導致了觀眾更為強烈的好奇心。

10月25日,《少年的你》空降上映。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少年的你》海報

影片證明了曾國祥的視聽語言功力依舊十分能打。他很明智地將拍攝場地選擇在了山城重慶,上上下下的樓梯,彎彎繞繞的迴廊,狹窄逼仄的巷尾,幽暗隱蔽的橋下,這些空間的設置和選擇像極了他的老家香港,這種熟識使得場面調度十分得心應手。特別是在高度落差極大的城建環境下,人物弱小而孤獨的身影在高聳的牆壁和雜亂的樓群中產生了極大的淹沒感,彷彿身處天井的底部,無助地承受著冷漠與忽視,而頭頂那一絲若隱若現的陽光便成為了他們一心想要走出去的動力。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小北、陳念

加之當地的季風性溼潤氣候,使得大量場景中瀰漫著重重溼氣,尤其在夜晚中混著街燈的斑駁,彌散的顆粒感渲染出罪惡與仇恨暗暗滋生的意象氛圍。而適時降臨的大雨也讓人物與故事徹底浸透在一股涼意之中,同時突顯出一份少年難以揹負的凌亂沉重。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小北

正是在這整體陰鬱情緒的襯托下,光亮便顯得難能可貴和別具意義,導演格外偏愛玻璃折射出的條狀光,令人印象最深的場景有兩處,一是光束透過魚缸穿過熙攘魚群投射在主角陳念和小北的臉上,預示著在一片昏暗和痛苦的生活中二人相識所帶來的一絲美好和希冀。而另一場是在結尾處,二人坐在警車內,隨著車輛的行駛,從窗外不斷照射進來的條狀光斑略過二人的臉龐,他們被光亮洗刷著,將逐漸擺脫黑暗與仇恨。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陳念、小北

​而當陳念與鄭警官在車內談成長時,雖然透過玻璃顯示出霓虹光斑是很常見的手法,但大面積斑駁地疊加在人物臉上的效果,在此時很好地襯托了談話的氛圍,那種對於少年來說的迷茫困惑混亂模糊隨著這些光斑瞬時鋪散開來。這種氣息甚至由此逐漸感染了鄭警官,隨著案件發展和深入瞭解,當同事對於替罪動機有所質疑時,他頗有感觸地說:你我不會,但他們會,他們是少年。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鄭警官

為了最大程度地凸顯人物情緒,帶來直觀震撼的衝擊,導演使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對演員的表演也著實成為了考驗。周冬雨自不必說,一次次地貢獻了真實而生動的哭戲,有隱忍,有倔強,有恐懼,有憤怒,有懊惱,有不捨,有解脫,有欣喜。與其相比,易烊千璽雖略顯青澀,但也儘可能地貼合了人物的性格,總是傷痕累累的臉上寫滿了不屈,眼神的清澈透露出內心的純良。無論是被捕時被按壓在地雙目圓睜的堅決,抑或在拘留所與陳念無語對望的五味雜陳,易烊千璽還是為人物演繹出了可圈可點的高光時刻。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陳念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小北

但明顯破功的是他的笑,憋著嘴看起來帶著股難掩的羞澀。他懂得如何表達憤怒和蠻橫,卻不太擅於展現頑劣和張揚,甚至自帶一股剛正不阿的氣質,以致於他向陳念索要作業冊時,大部分觀眾會莫名預感他是個隱形學霸。

不過,如何去掉自身固有的特質打破外表的限制徹底成為角色,不僅是易烊千璽,也是很多演員需要學習和磨練的能力。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而奇怪的是,正因為主演極力顯示出的這種充沛的情感,在某些群體戲中反倒看起來過於醒目,尤其是高考前老師為學生們加油打氣的場景,群演的樸實看起來更像紀錄片,襯得主演有些格格不入,產生了一種真實性和戲劇性的怪異對比,形成了明顯的斷裂。

但總體從結構與節奏上來說,影片飽滿而利落,在關鍵情節點的交替敘事語意段使用,很好地營造了緊張氛圍,某些巧妙的言語承接和動作的相似,無不預示著事件的走向,而通過音效產生的內外、動靜對比,進一步強化了人物情緒。尤其在考場大門打開的一瞬間,原本的嘈雜戛然而止,學生們蜂擁而進,熒幕上卻無聲無息,一種屏氣甚至窒息感驟生。而兩次出現的英語聽力耳機模式聲效,更是讓主角與紛雜的外界產生了巨大的隔離,刻意淡化客觀環境從而將衝突展現地意外驚人。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唯一難免被詬病的,或許就是首尾呼應的場景了,導演無非是想既能引出陳唸對往事的回憶,又能讓她實現自己的理想——“保護世界”,即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從而又能讓小北兌現“保護她”的承諾。畢竟主流價值觀需要一個積極正面的結局,也是給觀眾的心理補償。

影片涉及到的高考與成年,都是開啟人生新階段的重要節點。陳念迫切希望通過高考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小北通過幫助陳念實現改變而尋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兩個執著的少年,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遭受挫折歷經不公,雖然有過迷茫,但最終還是心繫光明,坦白了過失,承擔了責任,併成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角色。

從人物的設置中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被欺凌的陳念,還是欺凌他人的魏萊、羅婷和徐渺,更不用說13歲就出來“混社會”的小北,他們的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碎”。

陳念是單親家庭,本應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欠下鉅額債款的母親選擇了獨自出門躲避,並自私地認為陳念單獨在家才最安全,別人不敢把一個小孩子怎麼樣。而殊不知,債主上門瘋狂敲砸,在樓道貼滿追債告示,而這張告示甚至被惡毒的魏萊群發到了同學手機上,驚嚇和嘲笑給陳念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母親不但沒能承擔好自己的家庭和社會角色,甚至把生活的希望都寄託在女兒的考取大學上,並一遍遍向她強調要熬到大學畢業,這也成為了陳念一度對胡小蝶之死緘口和對欺凌忍耐的最大緣由。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陳念與母親

而小北卻連單親的生活都沒能好好享受,他的母親為了再婚狠心拋下了他這個拖油瓶,便音信杳無。他一個人住在橋下的廢墟中,做著零碎的短工,成日裡打架鬥毆,在敏感脆弱的年紀承受著沒有安全感更無從尋找歸屬感的生存狀態。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作為欺凌群體頭目的魏萊,是典型的有錢人家“好”孩子,她不僅文化成績上乘,在其他領域也頻頻獲獎,連高考志願的選擇都是北大。但她的母親只會對她過分寵溺——花錢和包庇,而父親卻因她復讀便向她施以冷暴力——一年不與她交談,這使她產生了凌駕的優越感和對他人痛苦的冷漠無視。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魏萊

魏萊的跟班羅婷和徐渺,是截然相反的兩個女孩。

羅婷的父親喜歡酗酒,她常常需要從街邊將不省人事的父親揹回家,逐漸承擔起了一定程度的男性家長角色,也成為她假小子性格的成因。她在警局哭著痛斥“為什麼陳念裝出一副可憐柔弱的樣子,就會有男人心甘情願來幫她。”陳唸的柔弱和小北的保護,實則是羅婷心底最渴望的狀態,她也希望自己作為一個女孩,有強大的男性來包容和幫助她。而正是這種“得不到”,使她愈發痛恨陳念。

《少年的你》,拋開爭議和濾鏡看電影

羅婷、魏萊、徐渺

徐渺則生活在父親的暴力之下,在得知她被學校停學後,父親毫不避諱地當眾毆打她。而她的這種懦弱和屈從,也成為了魏萊之流要挾她的砝碼。她在一定程度上同情陳唸的被欺凌,便是源於她在欺凌群體中同樣承受壓制的底層狀態,當她得知魏萊身亡後,止不住的笑容暴露了她之前巨大的心理恐懼。

對於校園欺凌,除去老師和學校一定程度上的管理疏忽,家庭因素顯然成為了最為根本和關鍵的所在。親情缺失的環境,無法養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而這些性情殘缺的孩子便會將自己所遭受過的痛苦變本加厲地施加到他人身上,他們的行為有多瘋狂,他們的內心就曾經有多絕望。被欺凌的孩子需要關愛和疏導,而欺凌他人的孩子不能簡單用懲罰了結,外界的強制手段只能硬性壓制卻恐怕無法根除其惡性。

這也許是曾國祥作為社會學專業人士的多一層思考,不僅僅侷限於對外部教育監管失職的批判,也將家庭的內因適度展現了出來。既不乏對群體冷漠圍觀的悲嘆,更有對個體極度無助失望後決絕的理解;既有對成年人自負武斷的強烈斥責,更多的是對青少年成長中本不該遭受如此磨難的惋惜。

拋開關於原作的爭議和流量濾鏡,《少年的你》作為一部影片極具誠意,曾國祥作為導演未來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