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改變自己卻做不到?你需要這篇文章

我們常常寄希望於很多節點:

這個星期表現不好,那麼這兩天繼續放縱吧。下個星期重新開始。

7月對自己不滿意,8月,8月我一定要改變自己。

18年渾渾噩噩,19年要來了,從1月1號開始,我要從頭開始。

我們指望於每一個嶄新的有儀式感的日子:從那天開始,我將不再這樣生活。


/ 01 /

有用麼?沒有。好奇怪,怎麼就是沒有用呢?一次又一次,下了那麼大的決心,明明那麼想改變。有時是出於對某種美好圖景的渴望;有時是出於對自身的厭惡;甚至有時,付出了一定的慘痛代價,失去了重要的人,又或者,錯過了重要的事。

也就那麼兩天有用,很快又回到原先的軌道上,週而復始。

一直想改變自己卻做不到?你需要這篇文章


/ 02 /

《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提出了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為何改變很難發生:

一個做噩夢的人,在夢中可以做許多事——跑、躲、打、喊、跳下懸崖,等等——但是不論他怎麼變換這些行為,都無法停止噩夢。我們將這種變化稱為第一序改變(first-order change)。 跳出夢境的唯一方法,涉及了一個由夢到醒的變化。顯然,甦醒不再是夢的一部分,而是轉到完全不同狀態的一個改變。這一種改變,我們稱之為第二序改變。(second-order change)


你想過沒有?你之所以一直改不掉那些重複的不好的行為模式,是因為你始終在自己噩夢的系統內部解決問題。

這就像是,「我要靠強大的意念改變目前的化學反應的平衡狀態」。


事實上,你每次都只是在跟自己較勁而已,你試圖讓穩定的渾濁的封閉的池水——你自己——自行流動起來。這不合理。


/ 03 /

系統之內可以發生許多第一序改變的現象,但是因為其結構維持不變,所以產生不了第二序改變。


如果想要做出改變,必須在穩定的生態中,加入一個變量。就像是,加入新的反應物,或者改變反應條件,才會有新的化學反應發生,才會形成新的平衡的狀態。

這個「變量」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部的。但我不太相信動力、決心、自律等太虛幻的東西。我相信,一切自律的前提,是有個隱形的外部約束,並且這個外部約束,始終圍繞著你。


/ 05 /

當外部增加了變量,比如噩夢醒來、溫度升高,我們自然而然會發生真正的改變。


當你身處焦慮之中,第一序改變是:你安慰自己,沒關係;你告訴自己,調整心態;你說服自己,你可以做到。——有用嗎?沒什麼用。

第二序改變是:你跑步,你冥想,你保持充足睡眠,讓自己從根本上變得不容易焦慮;你去想辦法解決問題,焦慮才會消失。


再打顆栗子,拖延症,你試圖曉以利害,你給自己擺事實講道理,給自己打氣,讓自己去行動,這是第一序改變,你還是會拖延,還是不去做事。

真正解決拖延症的,是行動本身,只有行動才能推進行動。這才是第二序改變。


/ 06 /

還有一顆第二序改變的栗子,當我考研複習,倍感恐懼和絕望時,我以為解決的方式是:我要調整心態,我要放鬆,我要把全部時間投入於學習之中。但沒有用。

真正有用的,是我進入了日常生活之中,是每天適度的聊天和打鬧,解救了我。這是第二序改變。


如果想要做出改變,必須在穩定的生態中,加入一個變量。找到那個打破系統結構的變量,不在系統內部解決問題。


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的概念,提供的是思維方式。「變量」是什麼,需要你根據自己具體的問題,自己去找到。

每當你陷入從前死循環的那些問題時,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依然處於舊的那個生態系統,有變量進來麼?系統的模式改變了嗎?

方法總比問題多,只是你需要警醒自己是否在「噩夢」中折騰。問題都是可以被解決的,這點不用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