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建造師老魚


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舉事成功,離不開他的謀劃。姚廣孝出生於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可他卻在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後拜席應真道士為師,學習陰陽之術。

1375年,大明招錄精通儒書的僧人,姚廣孝被錄用,但朱元璋並沒有給姚廣孝任何職務,只是個打雜的僧人,他這樣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個僧職,算是有了個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時姚廣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為了表達自己對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選了許多高僧,陪伴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被分配給了朱棣,姚廣孝到達北平後,朱棣讓他去了慶壽寺當住持。

此後的日子裡,朱棣和姚廣孝經常一起暢談天下事,朱棣稱姚廣孝為少師,非常欣賞他的才學。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接受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後獲罪。此舉讓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行動,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憂嘆,百思也沒有想出好的對策。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勸朱棣起兵,與其等死,不如一博,狹路相逢勇者勝。朱棣心裡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是叛亂,不得民心。朱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當時他的勢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還是弱不少,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顧慮,用上了他的專業知識,對朱棣說:“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個是最蠱惑人心的話,天道深不可測。於是朱棣下定決心,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一切都馬虎不得,天有不測風雲。

朱棣還沒有選定起兵時間,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個叫倪諒的護衛,向朝廷告發了朱棣謀反。朱棣得知起兵計劃洩密後,刻不容緩,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矛頭看似是直指齊泰和黃子澄,其實不過是為起兵找個藉口而已。



姚廣孝跟隨朱棣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當朝廷主帥李景隆攻打北平時,姚廣孝和朱高熾一起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擊退了李景隆的軍隊。朱棣率軍南下,想把一個個城池攻破,可圍攻濟南3個月,都沒有拿下濟南城,將士們士氣低落。姚廣孝讓人送信給朱棣,讓他放棄攻城,率軍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議,直撲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後拜為資善大夫和太子少師。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被姚廣孝拒絕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賞賜,仍住慶壽寺中。朱棣出征,姚廣孝則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1418年,姚廣孝病重,深感來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慶壽寺探望,並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請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這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破南京後,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關了十幾年,可姚廣孝念念不忘此事,對於姚廣孝的請求,朱棣答應了。不久後,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

姚廣孝得到了善終。他去世後,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去世後,兒子朱高熾繼位後,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配享廟庭,這是姚廣孝最大的榮耀,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黑衣宰相‘’。


一本夏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智計百出,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謀士,但最終卻在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當中辭世,其結局不算好。

姚廣孝是長洲人(今屬蘇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廣孝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軍師,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最終奪得天下,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朱棣稱帝后,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對姚廣孝依然極度尊重,每次與之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廟當中,白天上朝,夜晚燒香拜佛(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當中殺戮過重而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朱棣數次去探望,臨終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朱棣便以此為由將溥洽禁錮了十多年。此時,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下級、老戰友的請求,他實在無法拒絕,最終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即刻下令將溥洽釋放。不久,姚廣孝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一代頂級陰謀家、大謀士終歸塵土!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作為陰謀家、謀士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本該是意氣風發的他,卻活得無盡的孤獨和淒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無盡的唾棄,因為在他這些家人朋友看來,建文帝才是正統,朱棣是反賊,他隨朱棣造反就是助紂為虐,因此給他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曾經回到過故鄉長洲,但衣錦還鄉的他,面對的不是鄉親們的夾道歡迎,而是無盡的冷眼和謾罵,甚至連他親姐姐都對他閉門不見,他又去拜訪老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我們可想而知,面對家人朋友這樣的態度,姚廣孝內心應該是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的,功名富貴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來何用!因此,他才拒絕了朱棣的賞賜,一個人又回到了寺廟當中,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聊史論今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姚廣孝斷然拒絕。朱棣賜予姚廣孝美女,也被姚廣孝堅定的拒絕了。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會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後,姚廣孝就換上自己的僧衣。

其實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大學問,朱元璋曾經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麼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廣孝這樣的人在權力與富貴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急流勇退。


聽曼姨說


朱元璋開國多虧了劉基的運籌帷幄,而對於朱棣來說,姚廣孝就是他的“劉基”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姚廣孝出生於元朝末年,論起年紀來是朱棣的父輩,只比朱元璋小7歲,有趣的是姚廣孝和朱元璋的生平類似,二者都當過和尚只不過朱元璋那個是假和尚,姚廣孝倒是真的在蘇州妙智庵落髮為僧。

雖然姚廣孝當了和尚,但是這位仁兄並不安分,他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首領都有不錯的關係。 洪武15年投奔當時的燕王朱棣,參與策劃了整個靖難之役。其為朱棣做出輕騎挺進,徑取南京的總作戰方針,使得朱棣最後成功以燕地一方敵全國兵馬,歷史上絕無僅有。

朱棣和他爹一樣殘暴嗜殺,但是對於自己的大恩人姚廣孝,朱棣還是很有良心的

朱棣登基後,姚廣孝以僧人身份參與政事,先後做成了遷都,建城,修書等幾件大事,是朱棣事實上的宰相。也許是他覺得此生紅塵是非多,所以白天入宮理政,晚上回寺禮佛,就這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光,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病逝慶壽寺,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姚廣孝不簡單,精通儒釋道三教,並且融會貫通。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給朋友說他寫《史記》的企圖: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司馬遷·《報任安書》”

司馬遷只是一個理論家。

姚廣孝在人生事功中實現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姚廣孝是一個行動派。

以區區燕地一方几萬兵馬敵全國兵馬,在上下五千年中,只此一例。

其有大功於朱棣,朱棣非常感激他,尊重他,言聽計從,事其如師如兄。

後,姚廣孝以83高壽病逝於慶壽寺,朱棣追贈他“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動手為姚廣孝撰寫碑銘,也就是墓誌銘。準他以大臣身份入祭明祖廟,在大明朝276年的所有臣子中的是第一個,也是唯一個。

就是說,大明朝的所有皇帝除了朱元璋之外,每年都要向姚廣孝磕頭如儀去祭祀。

可謂尊榮備至!

就是姚廣孝死後的名聲,也就是歷史評價,依然不低。

從大明之後,無論大清,民國,還是現在;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人間俗世,還是佛家道家;無論學界達人,還是販夫走卒,無有對他吹毛求疵者,全是敬仰和讚歎,甚至神化他,他確實無懈可擊。

雖然《道餘錄》一書,不少儒家學人頗有微詞,然對姚廣孝之人本身還是尊敬有加,人前身後不敢微詞也!

  1. 朱棣說他:(姚)廣孝德全始終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

  2. 大明思想家李贄說他:我國家二百餘年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於戰爭,皆我成組皇帝與姚少師(姚廣孝)之力也。

  3. 一代大儒顧炎武說他:少師(姚廣孝)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時也。

做了那麼大的事業了,顧炎武還在說他姚廣孝生不逢時,被埋沒了人才。

顧炎武說的對。

姚廣孝應該是“立功,立德,立言”的大聖人!

姚廣孝沒有“立言”,也許是因為他“四大皆”吧!人生層次還在“聖人”之上。


葭明通半瓶歷史


姚廣孝,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今屬蘇州)。他出家後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忠於寺廟,善終於寺廟。


出家為僧,不忘初心

  • 在亂世尋得一處安穩

姚廣孝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間郎中,生活雖然清苦,但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里敬重。姚廣孝十四歲時,父親讓他學習行醫,他口氣十分堅定地說:“我不想學醫,我願意讀書,將來爭得一官半職,幹一番榮宗耀祖的大事。”

這些話被家裡人當成一些大話並沒有去理會,由於清貧加姚廣孝的伯父姚震之說:“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父母親聽了這話,覺得有道理,終於下定決心,把姚廣孝送到了裡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從此,姚廣孝成了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在為僧期間不斷學習,研究兵法,雲遊四方廣交名士。經常與人談論,精通佛、道、儒、法家之學,成為了當時非常有名的高僧。

  • 平凡而不平淡的前半生

在元末亂世中,姚廣孝叩缽吟詩,高談闊論,確實不像個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個胸懷大志的書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劉秉忠的路子,輔佐明君,成就帝王之業。

洪武四年朱元璋號召天下的高僧,不過這一次因為一場大病而失之交臂,

洪武八年姚廣孝以通儒的名號被詔,在京城天界寺修行。

洪武九年,姚廣孝回到蘇州西山海雲院,在那裡住了四年,過著“無過客則終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遊,次年“揚帆於浙江之上”。這時,47 歲的他已經倚仗而行了。正當他感到“死期將至,故痛自鞭策”時,在好朋友宗泐的舉薦下。

洪武十五年再次被選高僧進京。從此,他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

名揚天下

  • 相見恨晚

洪武十八年同時是馬皇后去世的時間,這一年朱元璋命令天下有道高僧來侍奉諸王,為諸王誦經薦福。

在宗泐的推薦之下朱棣遇見了姚廣孝,兩個人一番攀談竟然覺得有一番相見恨晚之意,在朱棣的邀請之下姚廣孝毫不猶豫的答應幫助出謀劃策。

朱棣就藩北平,姚廣孝就跟隨燕王北上,來到了北平。為了遮人耳目,朱棣讓他住持慶壽寺。兩人從此頻繁往來,經常秘密私談,至於談論什麼,至今不得而知。

  • 連出奇計,謀定江山

在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成為繼承人死去之後,朱允炆選擇讓一群藩王不需要進京發喪,而在已經在半路的朱棣執意要前進。

而姚廣孝選擇進諫,講述其中利弊之後讓朱棣原路返回,加上操之過急的削藩引來眾多藩王的不滿。

看著這個愈發緊張的局勢朱棣心中也是非常慌亂,而這根最後的稻草就是姚廣孝,在姚廣孝的鼓動和暗中籌劃之下開始準備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軍一路破關拔城,來勢兇猛,舉國震動。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為徵虜大將軍,率三十萬大軍討伐。燕王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採取兩面夾擊的戰術,大破耿柄文的大軍。建文帝著了慌,急忙以曹國公李景隆取代了耿柄文。十月,燕王率兵襲大寧,李景隆乘機包圍了北平,築壘於九門。

燕王起兵三年,與朝廷各有勝負,但沒有突破性進展,僅僅保住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在這危急的關頭,姚廣孝不愧為一個出色的謀略家和軍事家,他在總結了三年的作戰得失後,提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謀,這就是奇襲京師。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誰也沒想到姚廣孝能夠在危機關頭選擇這一奇招。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帶著一些兵力奇襲京城,第二年五月已經到達長江北岸,這一舉動讓建文帝大驚,因為主力軍甚至沒有多少兵力在保護京師,這一招釜底抽薪讓朱棣開始站穩陣腳。

六月,朱棣揮師自瓜州渡長江,建文帝派兵迎戰,均告失敗。燕軍兵臨城下,建文帝政權岌岌可危,谷王朱橞、大將李景隆等開城投降,京師遂告陷落。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朱棣進入京師,奪取了明朝政權,將天下歸於自己手中。

清朝趙翼評論《明史》編纂時寫道:

姚廣孝非武臣,而以其為永樂功臣之首,則與張玉、朱能等同卷。”

這是對姚廣孝在這一場爭奪做出貢獻的最好肯定。


不脫袈裟的參政者

當朱棣即位後,姚廣孝也是一路水漲船高,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明成祖和姚廣孝談話,從來不叫他的名字,而稱他為少師。

為了報答姚廣孝的功勞,成祖讓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成祖又賜給他府第和兩名宮女,姚廣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在朝堂上,他的衣著和身份,不僅在當時獨一無二,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姚廣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後主持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大書的編修。

原來主持編修《永樂大典》的是解縉,解縉並沒有理解皇帝編修這部巨書的宗旨。永樂二年二月,這部巨書完成後,定名為《文獻大成》,明成祖對這部書不太滿意,讓姚廣孝等人重修。

永樂五年,這部包羅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 陽、醫、卜、僧、道等內容的二萬多卷的巨書,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更名為《永樂大典》。

袈裟勝過烏紗

姚廣孝一生不脫袈裟,但一生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結交王侯,策劃密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脫袈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認為是信仰和自保。

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後,他仍然堅定不移地當和尚,因為這一身袈裟代表了一個出家人的身份,向朱棣表了一個態度,表明自己對權勢是淡薄的,在朝政上是沒有野心。

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如果一旦脫下這個袈裟,非常容易捲入漩渦中。

因為這身袈裟為他的政治活動和得以善終做了最有效的保護。

原生家庭本身就是信奉佛教,加上十四歲就皈依佛門,如果當初沒有邁進佛門,很大程度上就沒有後續的名望。

在心裡中佛教的經文和觀念已經成為一種印刻,揮之不去,佛祖也已經成為信仰,所以想要脫掉袈裟就相當於放棄一切。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死於寺中。他希望能夠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來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並停止視朝二日以示哀悼。

他被依照僧制安葬於京西盧溝河畔。三十日,鎮遠侯顧興祖奉旨祭靈,並宣讀了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祭文。


點個關注,發現歷史,改變生活


空夢歷史


姚廣孝,精通陰陽術數之學,十四歲出家為僧,號:道衍。六十歲時,迎來人生的轉折點。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從民間挑選十名僧人,給各藩王講經薦福,姚廣孝恰巧身處其中一位。一句:燕王殿下,我能給你送一頂白帽子(王加白等於皇),驚動朱棣。野心家朱棣,便把這位號稱能給自己王字上面加個白字的僧人帶回北平的慶壽寺,給自己講經薦福(實際目的不是如此)。

來到北平的姚廣孝,日復一日的勸朱棣造反,朱棣不厭其煩。終於在建文元年的一天,朱棣深知朱允炆削藩快削到自己了,便聽取了這位號稱能給自己王字上面加個白字的僧人意見,發動“靖難之役”,奪下北平城為根據地,直指南京。在靖難之役風雨飄搖的四年裡,姚廣孝無論何時何地,都陪伴在朱棣左右,為他出謀劃策。在這四年裡,朱棣和姚廣孝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位奇特的僧人在朱棣一統天下後,面對朱棣賞賜給他的金銀珠寶,田產房宅,一概不收。還是和未造反之前一樣,整日在慶壽寺,唸經拜佛。不一樣的是,現在需要上朝了。

1418年3月,八十四歲的姚廣孝在慶壽寺迎來了他傳奇一生的終點,臥病在床,命不久矣。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姚廣孝見到了與自己經歷過無數次生死,之前的燕王,現在的皇帝朱棣。朱棣一見到臥病在床的姚廣孝,心裡頓時一陣淒涼。姚廣孝一開口便和朱棣談論了許多國家大事。談論國家大事完結時,在短時間的沉默過後,姚廣孝請求朱棣釋放知道建文帝出逃內容,但至今未供出一個字的薄洽。朱棣一臉茫然,姚廣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竟然向自己提出這麼一個要求。不過朱棣還是順了這位和自己同舟共濟四年的老朋友姚廣孝的要求。朱棣走後不久,姚廣孝去世,朱棣追封為“榮國公”。


永樂解史


朱棣當年想造反,其實他的心中是十分猶豫的。猶豫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造反無法成功。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從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獲得成功的則寥寥可數。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藩王在用一個小小的藩國對付全國。顯然,這種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廣孝)

正是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能夠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失敗的話,項上人頭以及一覺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當時與很多人勸朱棣造反,朱棣都不為所動。朱棣明白,對於那些勸說他的人來說,就算造反失敗了,也未必就死。說不定還可以在中途的時候,根據風向標,選擇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敗的話,則死無葬身之地。這就如同當年魯肅給孫權說的那樣,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魯肅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操的陣營裡,謀個一官半職,也是辦得到的。但是,曹操絕對不會允許孫權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活著。

不過,當時有個人給朱棣說了一番話以後,他就下定決心造反了。這個人是個和尚,他叫姚廣孝。

那麼,姚廣孝給朱棣說了什麼,他因此就痛快答應了呢?

(朱棣和姚廣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是朱元璋在全國徵集通儒學的僧人進宮的時候,被徵集起來的。不過,雖然被徵集起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授予他官職。後來,朱元璋把這些僧人派給他的兒子們,姚廣孝就被派給了朱棣。

姚廣孝由於學識淵博,深得朱棣喜愛,成為朱棣的身邊人。

當姚廣孝已經說動朱棣造反以後,他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給予了朱棣很大的幫助,被後人稱為朱棣的“第一謀士”。

那麼,姚廣孝給予了朱棣什麼樣的幫助呢?

其一,姚廣孝幫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須要獲得認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廣孝幫朱棣找到“清君側”這條理由,同時,還找到朱元璋當年自己擬定的《皇明祖訓》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難,被大臣欺負,藩王可以舉兵進京“靖難”這一條根據。

可以說,姚廣孝給朱棣找的這個理由,是十分湊效的,讓朱棣在舉兵打仗的時候,不再是孤軍作戰。

其二,姚廣孝幫朱棣調整了進攻的節奏。

建文二年,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都難以破城。姚廣孝及時發現了問題,趕緊建議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軍隊打消耗戰。要知道,朱棣本來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戰,只能自己失敗,所以姚廣孝及時阻止了朱棣的魯莽行動。

(朱棣和姚廣孝)

其三,姚廣孝幫朱棣獲得了勝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時間,一直無法獲勝。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進行城池的爭奪。這樣的爭奪,形成一種拉鋸的模式。雖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兵力很少,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進的速度非常慢。

姚廣孝洞察到這一點,他對朱棣說,擒賊先擒王,不要再糾纏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當了皇帝,坐了江山,還怕那些城池裡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開朗。他明白,這才是制勝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打進了北京城。果然,當他坐穩江山以後,地方上那些曾經和他拼死血戰的人,看見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糾纏,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來,姚廣孝在朱棣打江山問題上,所做的功勞確實是不小的。當初他之所以勸朱棣一定要起兵,看來他確實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當初卻並不知道姚廣孝有把握,就算姚廣孝對他說,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他能夠打勝,估計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那麼,當初姚廣孝是通過什麼辦法,說動朱棣起兵的呢?

姚廣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勸說朱棣的。當時朱棣對姚廣孝說,只有獲得民心,才能獲得江山。現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們不能取勝啊。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是說,我作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時,姚廣孝又找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給朱棣算命。大家都說朱棣命中會得到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們都說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還擔心什麼呢?因此就斷然起兵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姚廣孝的結局還算是好的,雖然最後是病死的,但也是得以善終,享年八十三歲,死後被朱棣追增為榮國公,諡號恭靖。成為大明王朝第一也是唯一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廟的大臣。

公元1348年,14歲的姚廣孝出家為僧人,法號道衍。大明建立後不久,朱元璋因為自己曾經做過和尚的緣故,下旨傳令精通儒書的和尚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便在其中。

公元1382年,經宗泐舉薦,姚廣孝隨燕王朱棣前往北平,達到北平後,姚廣孝被任命為慶壽寺主持,因姚廣孝與朱棣交往深厚,時常前往燕王府同朱棣密談。

朱元璋逝世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鑑於各地藩王勢力過大,決定削藩,見次形勢,姚廣孝密勸朱棣起兵,朱棣還是有所顧忌的,畢竟此刻天下人還是心向朝廷,但姚廣孝卻說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在姚廣孝的多次勸告下,朱棣決定起兵,並密令姚廣孝暗中訓練兵馬。

不久朱棣暗中練兵的事敗露,朝廷便密令北平都司都指揮使張信等人逮捕燕王,但不想張信卻將此事密報給朱棣,朱棣於是決定立馬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而令姚廣孝留守北平輔佐世子守衛大本營。

後朝廷軍隊趁朱棣領兵在外北平空虛,率軍包圍了北平城,姚廣孝用計與外圍的朱棣內外夾擊大敗朝廷軍隊,後姚廣孝又多次向朱棣獻計大敗朝廷軍隊。

公元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不久朱棣登基,拜姚廣孝為太子太師,並賜其俗名為姚廣孝,後朱棣還希望姚廣孝還俗,但姚廣孝並沒同意,仍是上朝官服,下朝僧衣,居所也在寺廟。朱棣對姚廣孝尤為尊重,從不直呼其名,稱其為少師。

公元1418年,姚廣孝病重,不久病逝,朱棣聽聞泣姚廣孝病逝的消息不成聲,並下令罷朝兩日以示哀悼,並榮國公,賜諡恭靖。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姚廣孝,長洲人,字斯道,號獨庵老人、逃虛子,一手策劃了明初靖難之役。十四歲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入佛卻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專習陰陽術數。著名相士袁珙評價他“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之流也。”

  建文帝即位後,大肆削藩,道衍密勸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反叛,歷時三年,姚廣孝輔佐朱棣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抵擋全國兵馬,大敗李景隆、盛庸等人,最後奔襲南京,使朱棣入主京師號令天下。靖難之功,道衍當屬第一,明成祖賜名廣孝,並封其為僧錄司左善、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人稱“黑衣宰相”。明成祖征伐蒙古期間,道衍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道衍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1418年,八十三歲的姚廣孝在慶壽寺病逝,諡號恭敬。

  姚廣孝,十四歲出家,八十三歲去世,一直是一位僧人,未曾返俗,他輔佐朱棣建功立業,開創永樂盛世,功成名就後不圖名利,繼續唸經打坐,服侍佛祖。洪熙元年明仁宗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通觀明太祖,太宗開國兩朝配享太廟名單中,十六位功勳自中山王徐達以下,皆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僅有姚廣孝一人。由此可見姚廣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