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招加分 || 這篇神奇的文言文,帶你攻克古文閱讀3大難關

考綱要求語文學科考生必須掌握文學的起源、性質、作用,以及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文學鑑賞。

考試形式主要是選擇題、填空題,內容較多,需要小夥伴們注意日常積累!

關說不練假把式,趕緊學起來!

教招加分 || 這篇神奇的文言文,帶你攻克古文閱讀3大難關

1、《詩經》的“六義”。最早記載於《周禮·春官》,漢代《毛詩序》中明確提出:“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對於“六義”的解釋,有著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唐代孔穎達提出了“三體”“三法”的說法,也就是將“六義”分為兩組,“風”“雅”“頌”這三者是指體裁,“賦”“比”“興”這三者是作法。


2、歌行體:“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現,可說是這種體裁正式形成的標誌。


3、風騷:指《詩經》和《離騷》。風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指《楚辭》中屈原的《離騷》,後來泛指廣義文化;在文壇居於領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領先叫獨領風騷。


4、永明體:永明是南朝齊武帝的年號,“永明體”亦稱“新體詩”,這種詩體要求嚴格四聲八病之說,強調聲韻格律。這種詩體的出現,對於糾正晉宋以來文人詩的語言過於艱澀的弊病,使創作轉向清新通暢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近體詩”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5、建安風骨: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被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6、宮體詩:宮體詩--指以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的東宮,以及陳後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詩歌。“宮體”既指一種描寫宮廷生活的詩體,又指在宮廷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始於簡文帝蕭綱。蕭綱為太子時,常與文人墨客在東宮相互唱和。其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時稱“宮體”。後來因稱豔情詩為宮體詩。


7、盛唐氣象:盛唐氣象在宋元明清時代是一個文學批評的專門術語,指盛唐時期詩歌的總體風貌特徵。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詩,指出盛唐詩的特徵是“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並對此在其詩話中多有闡述。以後明清詩論家承嚴羽之說,常把雄壯、渾厚二者(有時合稱雄渾)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特徵,並稱之為盛唐氣象。


8、古體詩: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9、近體詩: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10、樂府詩:兩漢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蒐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11、驪歌:先秦時代有一首逸詩(即除《詩經》305篇以外的先秦詩歌)名為《驪駒》,為古代客人離別時所唱的歌。驪歌即指代《驪駒》,後被人們用以泛指有關離別的詩歌或歌曲,如李白的詩《灞陵行送別》中寫有“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12、玄言詩:一種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容的詩歌。玄言詩是東晉的詩歌流派,約起於西晉之末而盛行於東晉。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庚亮、桓溫等;其特點是玄理入詩,以詩為老莊哲學的說教和註解,嚴重脫離社會生活。陽關三疊:《陽關三疊》,又名《陽關曲》、《渭城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的藝術歌曲。目前所見的是一首古琴歌曲。


13、“春秋筆法”,又稱被稱為微言大義,是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是孔子首創的一種文章寫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


14、文學母題:在文學作品中,有一種單一要素,如常規的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是不斷出現的意象,都可以作為擴展敘事、形成新的文學作品的基礎,稱為母題。它比一般所說的主題更基本、更有生成性。不少文學作品的意蘊,其實就是同一母題的不斷創新、演變,這樣就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生生不息的“作品鏈”。


15、諸宮調是一種大型的講唱藝術樣式,興起於北宋中葉,有說有唱,以唱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種宮調的若干不同曲調組成,故稱為“諸宮調”。


16、楔子 “楔子”是元雜劇結構的一部分,篇幅比較短小,通常居於劇首,交代劇情;也有的放在兩折之間作為劇情的過渡,它是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


17、

宮體詩:南朝梁代在宮廷中形成的一種詩風,由梁簡文帝蕭綱所倡導,多描繪聲色,表現閨情,內容輕豔,形式綺靡,因代表作家是徐陵、庾信,故又稱“徐庾體”。


18、古詩十九首: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組五言詩。南朝梁代蕭統把它們輯集在一起,冠以“古詩十九首”的總名,編入他編的《文選》之中。這些詩反映了漢末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藝術成就標誌著文人五言詩達到了成熟階段。


20、古文運動:中唐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所謂“古文”,是與六朝以來盛行的駢文相對而言,指奇句單行、不拘格式、自然質樸的散文。古文運動的內容是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目的是學習古文,以宣揚儒道。古文運動打擊了形式主義的文風,使古文代替駢文佔據文壇主導地位,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傳統,直接影響了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對我國散文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21、漢賦: 漢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樣式。漢賦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漢初流行騷體賦,承楚辭餘緒,多帶“兮”字,抒情性較濃,代表作家是賈誼;漢武帝起盛行散體大賦,篇幅加長,多采用主客問答形式,鋪陳誇張,詞藻華麗,氣勢恢宏,“勸百而諷一”,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揚雄等;東漢中葉以後興起抒情小賦,篇幅短小,針砭時弊,語言整飭,感情濃郁,代表作家是張衡、趙壹等。


22、江西詩派: 宋代影響最大的詩派,得名於北宋末年呂本中所作的《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黃庭堅為首,下列陳師道、陳與義等25人,因黃庭堅是江西人,故名。該派作詩取法杜甫,強調“無一字無來處”,主張“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到了宋末,方回在他的《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說,尊杜甫為祖,奉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宗。


23、竟陵派: 明代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他們是湖北竟陵人,故名。他們也提倡抒寫“性靈”,既批判復古派的千篇一律,又批評“公安派”之末流俚僻的毛病,追求一種“幽深孤峭”的文風。


24、臨川四夢:指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四部傳奇《牡丹亭》(又名《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因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四劇中都寫到夢境,故稱“臨川四夢”。又因湯顯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稱“玉茗堂四夢”。


25、南戲:“南曲戲文”的簡稱,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方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北宋末年產生於浙江永嘉(溫州)一帶,故又稱“永嘉雜劇”、“溫州雜劇”。此外,還叫“鶻伶聲嗽”、“傳奇”、“南詞”等。南宋中葉流行開來。宋亡後,元雜劇壓倒南戲。到了元末,隨著雜劇的衰落,南戲重新繁榮,出現了高明的《琵琶記》(被譽為“南戲之祖”)和“荊、劉、拜、殺”四大傳奇(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四大南戲)。明清傳奇就是在南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獨霸劇壇的專指以唱南曲為主的戲曲形式。


26、駢文:文體的一種,起源於漢魏,南北朝時達到全盛。全篇以偶句為主,對聲律、用典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後來多以四字六字相間為句,世稱“四六文”。駢文注重形式美,內容大多空洞貧乏,但也不乏佳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等。


27、前後七子:明代中葉出現的文學復古流派。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反對當時統治文壇的“臺閣體”(以臺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空廓浮泛的文風,先後提倡復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其末流陷於一味模擬,了無生氣。


28、唐傳奇:指唐代小說,是用文言文寫作的短篇小說。唐傳奇題材多樣,情節曲折,描寫生動,人物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性,代表作有《鶯鶯傳》、《柳毅傳》等。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小說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從此,小說正式形成自己的規模和特點,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注意:在我國文學史上,“傳奇”有過多種含義。唐宋傳奇指的是文言短篇小說,明清傳奇指的是戲曲。)


29、桐城派:清代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間方苞所開創,其後由劉大櫆、姚鼐等人進一步加以發展。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稱“桐城三祖”。方苞首創“義法”說,認為“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義以為經,而法緯之,然後為成體之文”,也就是說文章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劉大櫆發展了“義法”說,強調藝術體會,講求“神氣”。姚鼐是桐城派理論的集大成者,提出“義理、考據、文章”三者兼備的理論。其後又有“姚門四弟子”(梅曾亮、管同、姚瑩、方東樹)的提倡,使該派一直影響到近代。


30、新樂府運動:中唐詩人白居易、元稹所倡導的一個詩歌革新運動。元、白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及其“即事名篇”的方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刺美見事”,創作通俗而切於實用的“新樂府”,即用自命的新題詠寫時事。一些作家如張籍、王建等團結在他們周圍,形成“新樂府派”,又稱“元白詩派”。


31、雜劇: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曲、科、白相結合的戲曲藝術形式。其特點是全用北方曲調,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到底,體制多為四折一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演唱。元雜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戲劇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和王實甫等。


32、散曲:是元代新興的一種配合流行曲調進行清唱的抒情詩體。與傳統詩詞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現範圍,形式更自由,語言更活潑。散曲與雜劇不同,它沒有賓白、科介,只是曲,可以歌唱,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又稱“葉兒”,是獨立的只曲。套數又稱“套曲”、“散套”,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子聯綴而成的組曲。代表作家有馬致遠(被譽為“曲狀元”)、張養浩、睢景臣等。


33、樂府、漢樂府、漢樂府民歌:樂府原指音樂機構(樂指音樂,府指官署),始於秦,漢武帝時規模甚大。魏晉六朝時,又把樂府所唱的詩歌也叫“樂府”,於是樂府機構的名稱變為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漢樂府就是漢代的樂府詩。漢樂府包括貴族文人制作的歌辭和採集來的民間歌辭兩類作品,後者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嶄新的形式,是漢樂府的精華所在,因此,我們常說的漢樂府,多是指漢樂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後的詞、曲,有時也稱“樂府”,如《東坡樂府》是蘇軾的詞集,《東籬樂府》是馬致遠的散曲集。)


34、《西廂記· 長亭送別》寫了哪幾個場景?

一、赴亭惜別

二、把酒餞別

三、殘照離別


35、戴望舒《雨巷》中“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象徵著詩人的美好理想。詩人賦予“姑娘”美麗又哀怨的意象,寫出了時代的病態和詩人的彷徨。


36、簡述白居易《長恨歌》的藝術特色。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人物性格鮮明,感情纏綿悱惻,情節曲折離奇,將近體詩的音律融入樂府歌行,語言流暢優美,音韻和諧悠揚。


37、簡要分析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語言特點。

《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語言特點主要是雅俗相濟,既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有詩情畫意的文學意味。“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是文學語言,“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是白話口語,雅俗相濟,雅俗共賞。


38、舒婷《致橡樹》一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愛情觀?

舒婷在《致橡樹》一詩中借木棉之口向橡樹傾訴了自己的愛情觀,這種愛情觀不僅表現為對愛的誠摯、堅貞和熾烈追求,更表現為雙方人格的平等,相互依存又相互獨立,共享幸福又共擔苦難。


39、陶淵明詩文的特點及對後世的影響

《歸園田居·其一》是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的第一首。整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主旨。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


40、古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影響

“古文”是指先秦兩漢時期的以散行單句為主的散文。 唐代古文運動是韓愈、柳宗元領導的一次散文革新運動。它針對南北朝以來駢文創作的浮豔空洞的流弊,以恢復孔孟儒學為號召,以學習先秦兩漢散文為目標,在文體、文風和文學語言諸方面進行變革。“文以明道”是古文運動的基本主張。


41、古文運動的基本口號:文以載道

古文運動的理論:

①“文以載道” 這是古文運動的基本口號。 “文以載道”的實質就是文學作品為封建政治的教育服務。

②“不平則鳴”把文學現象的發生和一定社會矛盾普遍的聯繫起來理解,指出有價值的作品總是文人與現實有矛盾,處於不得意、被壓抑地位時創作的。

③“氣盛言宜” 韓愈很重視作家各方面的修養,認為修養直接影響創作。所謂“氣”是指作家由於不斷加強道德修養和學識修養而形成的文章氣勢,只有氣勢充沛才能駕馭語言。柳宗元也說:“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凡為文,以神志為主”。“神志”的含意與韓愈的“氣”大體相近。

④“唯陳言之務去”韓愈主張學習古文,並不提倡模仿,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⑤“文從字順各實職”即文字必須妥貼流暢,合乎自然語氣,適宜於表達不同內容。


42、韓愈的文學功績 韓愈一生推動了兩場運動,一是古文運動,二是儒學運動。

事 實上古文運動從醞釀時期,就與儒家思想與文化盤結在一起。

其一:使古文運動理論系統化

①闡明瞭道與文的關係,即文以載道。

②提出作者的氣質與修養是為文之本。

③在語言表達上提出:“唯陳言之務去” 、“文從字順各識職”“而不餘一言,約而不失一辭。”

其二,自身大量的古文創作,引導和推進了古 文運動的向前發展。

其三,以師自任,廣招後學,從而使古文運動得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