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這所高校上週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

北京時間4月29日晚,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和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兩項重大學術成果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同時上線。

這是繼4月24日該校兩項學術成果在《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後的又一“雙發”。


2020年的短短四個月以來,上科大在世界三大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和Cell發表的10項高水平研究成果中,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為該校碩博研究生的有8位,培養的青年科學家(含畢業後留校)5位,外訪生或外訪學者2位。


這兩篇剛發表的Nature分別為:


1、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胡霽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免疫學研究所祁海課題組、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鍾毅課題組合作,發現了第一條由神經信號傳遞(非內分泌激素介導)的中樞神經對適應性免疫應答進行調控的解剖學明確的通路,此項成果以“Brain control of humoral immune responses amenable to behavioural modulation”為題發表。


2、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於奕教授課題組與美國普渡大學研究團隊合作,在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成功製備並表徵了二維鹵化物鈣鈦礦橫向外延異質結,此項成果以“Two-dimensional halide perovskite lateral epitaxial heterostructures”為題發表。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219-7

厲害!這所高校上週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


鹵化物鈣鈦礦材料作為一類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新興半導體,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激光等領域展示出巨大的應用前景。在構建鹵化物鈣鈦礦半導體異質結的道路上,有兩個科學難題一直在國際上沒有得到解決。一方面由於該材料易發生離子擴散,難以獲得高質量的原子級平整的異質界面。另一方面,鹵化物鈣鈦礦對空氣、水分、電子束輻照等因素十分敏感,其微觀結構解析、特別是原子結構成像困難重重。缺乏原子結構信息的指導,材料的精準構築與性能設計難以開展。該文在這兩個前沿難題的解決上取得了突破。


於奕團隊基於在像差校正電子顯微學研究多年的經驗與技術積累,進一步發展低劑量的像差校正電子顯微技術,經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多次的嘗試與改進,最終找到了一種優化的低劑量成像方法,首次實現了輻照敏感的二維橫向異質結原子結構解析。這一突破提供的界面原子結構、缺陷構型以及晶格應變等的準確信息,為這類新型半導體異質結的微觀結構設計提供了最為直觀的指導。在這些研究發現基礎上,整個研究團隊進一步通力合作,成功展示了新型異質結原型器件中的整流效應,驗證了這類新型半導體走向應用的前景。


厲害!這所高校上週一天兩篇Science,這周又一天兩篇Nature!

異質結界面處的高分辨晶格像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綜合報道自上海科技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