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4月29日,在江口明末戰場遺2019-2020年度考古發掘(以下簡稱江口沉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上,來自蜀王府16斤重的“蜀世子寶”金印風頭無兩,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

其實,不止是這次,從2017年開始,江口沉銀遺址三次水下考古挖掘,每一次都有新的重大發現。

蜀王金寶;蜀世子寶,金、銀西王賞功幣、三眼火銃、鉛彈、“忍耐”金戒指、雙龍頭金手鐲、“獨佔春魁”金簪、“江山共老”銀鎖……

紅星新聞梳理三次考古發掘發現,在四川彭山江口沉銀考古發掘的出水文物數量已達到5.2萬件。

透過一件件珍貴的文物,明末清初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環境鮮活得彷彿就在眼前。

這些文物中許多為首次面世,不但揭開了關於張獻忠和江口沉銀的面紗,也為大家展示出了一幅明末清初的一副“清明上河圖”。


三次考古

發掘3.5萬平方米,出水文物5.2萬件

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北距成都市約60公里,南距眉山市約20公里,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戰場遺址。自20世紀20年代起,遺址所在的岷江河道內陸續發現有文物出水。

2005年岷江河道內修建飲水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一段木鞘,內藏7枚銀錠;2011年岷江河道內取沙,發現了金冊、西王賞功等文物;2013年以來江口沉銀遺址遭到嚴重盜掘,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17年4月,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2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江口沉銀遺址”成果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8年1月24日,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正式開始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考古發掘,前後歷時近3個月,發掘面積10000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2000餘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蜀王金寶。

2020年1月10日,第三次水下考古正式開始挖掘,4月28日結束,前後歷時3個多月,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勘探面積10000平方米,出水文物10000餘件。

三大金印

虎鈕金印、蜀王金寶、蜀世子寶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虎鈕金印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蜀王金寶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蜀世子寶

在出水文物中,三大金印無論從分量還是價值而言,都當坐“頭把交椅”。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鑄造於1643年,在2013年被人從岷江河中盜掘後轉賣,後警方介入,將此印追回,是張獻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對考證沉船文物性質極為關鍵。

在江口沉銀二期考古發掘中,曾出水過一枚“蜀王金寶”,不過遺憾的是,那枚金寶已經碎成了10多塊。

明朝藩王金寶,也被叫做金印章。根據明史記載,冊封親王時往往會用到金冊或金寶。不過每一代藩王都會有自己的金冊,而每個王府擁有的金寶則只有惟一一枚,作為明代親王在藩地發佈政令、與中央書信往來的信鑑,每個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寶,在分封時就代代傳襲。

在第三期考古發掘中,也出水了一枚金印,方形印臺、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遺憾的是,印上的龜形頭部暫未發現。

劉志巖介紹,“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為親王嫡長子。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 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徵,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經過測量稱重發現,這枚金銀印臺邊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

三種錢幣

西王賞功金銀幣、大順通寶錢幣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西王賞功金銀幣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大順通寶

明"西王賞功"錢,銅質直徑 4.6釐米,方孔圓錢,正面幣文直讀"西王賞功",背素面。1644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國,鑄造了“西王賞功”錢,分金、銀、銅三品。這種錢是作為戰爭中論功行賞用的,其作用類似於如今的功勳章,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江口沉銀遺址未發掘以前,西王賞功幣存世罕見,早年所知金、銀皆為孤品,但後又有新的發現。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質、銀質西王賞功各一,金質成交價格230萬元,銀質以55.2萬元成交。之後市場價值成倍翻漲,出現很多臆造品,真品難得一見。深圳海拍國際藝術品投資管理公司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以980萬元、500萬元、1500萬元的價格拍賣成交西王賞功錢幣。

江口沉銀考古發掘三期均出土有西王賞功幣,但目前只有金幣和銀幣,暫無銅幣。

在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一些“大順通寶”。“大順通寶”是張獻忠鑄幣,系仿照“崇禎通寶”所鑄造的小平錢,用於正常流通,但直徑比一般的“崇禎通寶”大,據說銅料是張獻忠熔化蜀王銅器和佛像所得,鑄造較為精美。

有幸的是,“大順通寶”當年的鑄造量確實可觀,雖然清朝收繳銷融了不少,但至今仍不少見。不幸的是,張獻忠本人沒有因錢幣上的“大順”二字而帶來好運。從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改元“大順”,到1646年在“江口”被楊展擊敗後不久,就在西充鳳凰山被清兵射殺。今人偶然在古玩市場淘得的“大順通寶”,竟是對大西國那段短暫而激盪的歷史的見證。


三類文物

金冊、五十兩金錠、百兩銀錠

在江口沉銀一、二、三期中,出水了不少刻有工匠名字、地名的銀錠,是研究大西政權銀稅制度,以及張獻忠在活動範圍的實物證據。

第三期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來自於樂至、仁壽、樂山、德陽、廣漢等地的屬於大西政權銀錠,對研究大西政權的財政制度以及統治區域均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最珍貴的,當屬五十兩金錠及一百兩的銀錠。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五十兩金錠

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同樣是“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金錠內底鏨刻銘文“長沙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伍拾兩正,吏楊旭,匠趙”。這是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的最大錠型,存世也很稀少。1643年8月,張獻忠攻克長沙,可能是從吉王府中得到此金錠。

此外,還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萬曆二十七年武岡州“都水司正銀”一百兩銀錠,為明代武岡州徵收供工部都水司使用的稅銀。

其極為罕見在於,因為明代存世銀錠多為五十兩形制。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銀錠出水

在江口沉銀的考古發掘中,出水了不少的金銀冊,是明代藩王府用於冊封、張獻忠用於冊封妃嬪所用,其發現對於探討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相關政治制度以及“江口沉銀”的歷史背景有著重要意義。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金冊

飾品無數

“忍耐”金戒指、“江山共老”銀鎖……

有人說,這次考古讓史料描繪出了一副晚明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末清初南方人的生活畫卷。

這話不假,在一、二、三期的考古發掘中,出水了“忍耐”金戒指、雙龍頭金手鐲、“獨佔春魁”金簪、“江山共老”銀鎖、仙人銀簪等大量的金銀材質的飾品,彰顯著富貴華美的審美意蘊,可以此窺見明代女子首飾奢華且恣意變幻的特徵。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忍耐戒指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蓮花髮簪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金紐扣

在各種飾品中,戒指、手鐲製作非常精美,女子的髮髻樣式越來越多,以頭飾的恣意變化尤為突出,金釵、耳環等頭飾製作越來越精緻。

這些精美飾品也印證了明代經營製作工藝的極大提升,隨著焊接掐絲,鑲嵌等工藝的成熟,出水飾品整體上表現出明簡明、快捷、線條分明的特點,其中出水的大量銀耳環、耳墜,以及金銀鐲和手鐲等飾品,這些飾品無論從做工還是材質上看都顯出精緻華美的審美特徵,圖案極為精緻,花紋十分清晰。惟妙惟肖的圖案和精緻的做工,足以體現當時手工業水平的精湛。

此外,明末,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道教文化以及民族宗教信仰深入人心,人們通過祈求神靈保佑以期獲得社會安定和今生富貴安康,這種社會要求反映在飾品文化中,具體表現為將吉祥圖案作為製作工藝中的題材元素,有作為主題圖案的、也有作為點綴的,如出水的一把明代銀鎖與一般的“長命百歲”金銀鎖不同,這個銀鎖造型雖相似,但一面刻有“江山共老”,一面刻有“日月同明”,反映出人們對吉祥長壽的美好寓意。

紅星新聞走進江口沉銀遺址大回顧:3次考古,超5萬件文物出水……

江山共老 銀鎖

九三學社眉山市委課題組黃志、賴崇華等人撰寫的《“江口沉銀”的歷史文化內涵及時代價值研究》中就明確表示,到明末時期,飾品文化已經呈現出了爭奇鬥豔、張揚個性、追新求異的趨勢。即便是在戰亂時期,人們依舊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蔣麟 彭亮 部分圖據彭山區融媒體中心等

編輯 包程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