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日本這個國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國土面積雖小,野心卻不小,雖孤懸海外,卻老想著上大陸爭雄。

但是面對著齜牙咧嘴的日本,如果你能一下子把它給打敗,它就會五體投地地佩服你,並且全方位地向你學習。

二戰時,日本四處出擊,打得整個東亞、西太平洋一片哭爹喊孃的慘狀,美國給扔兩顆原子彈後,日本馬上消停了,投降撤軍。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日本簽字投降儀式

之後,日本就唯美國馬首是瞻,成了他忠實的跟班小弟,並且全方位向美國學習,一直到現在。

其實說起來,美國只能算是日本的第三任老師,它的第一和第二任老師,都是我們中國。

東漢時期,日本首次遠渡重洋,來我中華進貢,因為島人長得太矮小,被光武帝劉秀賜名“倭”,在之後很長的時間裡,日本便一直頂著倭國的名字。

在這裡要扯一句閒話,日本現在這個名字,也是我們中國賜的,還是女皇武則天欽點,寓意為日出之國,一直用到了現在。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進貢大漢以後,日本開始緩慢地向中華學習,到了唐朝時期,日本實力有所增長,於是開始野心勃勃,想要佔領朝鮮半島。

在這裡也可以看到,一旦日本野心勃勃,想要試驗下自己實力的時候,第一個拿來開刀的永遠是朝鮮,下面我們要講的白江口戰役是如此,後來萬曆年間的壬辰倭亂,二戰期間的抗日戰爭都是如此。

什麼仇什麼怨啊?朝鮮也真是慘,攤上這麼個中二鄰居。

當時的朝鮮半島分裂成了3個國家,分別是新羅、百濟和高句麗,高句麗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現在韓國人說高句麗人是他們的祖先,這實在是跪錯了牌位。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公元663年,倭國4萬餘大軍,1000餘艘戰船,降臨百濟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而此時唐軍也在平定百濟叛亂。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在唐朝的戰略規劃中,是要收攏新羅、百濟,使此兩者與大唐形成合力,一起夾擊高句麗,這個時候,唐朝已經初步完成了對新羅、百濟的政局整頓。

而此時到來的倭國軍隊,無疑是侵入了唐朝的勢力範圍。倭國實力新增,風頭正盛,躍躍欲試,而唐朝在此苦心經營,且國力強盛,自是不可能退讓。

白江口戰役一觸即發。

雖然唐軍只有一萬多人,戰船也只有一百多艘,但是在飽經戰陣的名將劉仁軌的指揮下,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

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相對落後。

倭軍的四百多艘木船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

白江口之戰,日本敗得很慘,之後的一千多年,都不敢再踏上朝鮮半島,直到明朝萬曆年間,他們才重新起了野心。

被唐軍胖揍之後,倭軍敗逃,之後日本便成了中國忠實的學生,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穿過怒海驚濤,向唐朝學習。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其文化、政治、經濟制度都深受唐朝影響,直到現在,還是能在日本看到不少的唐風遺留。

在這裡,很多人產生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當時唐朝為什麼不抓住白江口之戰大勝的機會,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把日本變成我們中國的一個省呢?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領土大擴張的時代,勢力範圍東至朝鮮半島,北到西伯利亞,西至南疆天山,南達中南半島,帝國的氣勢,是非常積極進取的。

而且白江口之戰,日本把自己的老婆本都拿出來了,經歷慘敗,正是虛弱之時,此時出兵滅之,豈不是天賜良機?

為什麼唐朝沒有這麼做呢?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在抽不開身。

當時的大唐雖然很強大,但是周邊也有很多威脅,西邊有吐蕃,北邊有突厥、契丹,東北有高句麗,南邊有土蠻等。

白江口戰役後,大唐為何不順勢南下,滅掉日本,建立東瀛都護府?

大唐安西鐵軍

可以說,作為大陸帝國的唐朝,四面都有要應付的強大敵人。尤其是盤踞東北的高句麗,更是大唐征討的重點。

當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後來李世民也攻打,都沒將其滅掉。唐朝會出兵新羅、百濟,也是為了整合他們,合圍高句麗。

所以在這個節骨眼,唐朝沒有繼續進攻日本本土。

白江口戰役之後,經過了6年的精心準備,大唐才徹底滅掉高句麗,將其納入版圖。

日本也算是有些運氣,當時大唐的皇帝是李治,一個比較仁義儒弱的人,如果日本碰上的是狠辣強硬一些的,比如隋煬帝,哪怕是10個日本,估計都得給你滅咯。

除此之外,在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裡面,中原大地才是最肥沃的神州,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得去佔領的,偏遠的、貧瘠的地方,只要他們服中華,老實做個藩屬國,中國也不會怎麼去招惹他們,比如朝鮮、越南,都是老實聽話的藩屬國。

遠渡重洋,佔領這幾個小破島,費力淘神,划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