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美國本科九大申請誤區以及專業的解決建議

這篇文章總結了美本九大申請誤區,並給出了專業的解決建議,希望會對大家的美本申請有所幫助。

提到美國本科申請,大家自然而然得會想到 GPA、標準化考試、課外活動、推薦信、申請文書和麵試等一系列的申請要素。關於申請的內幕傳說有很多,不瞭解美本錄取環節的學生和家長們常常會被帶入到一些誤區中。下面我總結了九大申請誤區,並給出了專業的解決建議,希望會對大家的美本申請有所幫助。

誤區1:上最容易的課,拿最高的GPA

真相:大學招生官對各課程的難易程度都瞭如指掌,常常是一個招生官常年負責某方面的招生。他們不會只是單純的看學生的 GPA 成績,還會仔細研究成績單上各個課程的難度,比如是否讀了 Honor 與 AP 課程;IB 課程中與申請專業相關的科目是 SL 還是 HL。

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難易程度的科目,不可過分追求高 GPA 而降低課程難度。

誤區2:過分投入標化考試,忽視綜合能力提升

真相:標化考試和錄取結果不是成正比的!和中國的高考不同,美國大學在收到學生全部的申請材料之後,會組織招生官審閱學生的申請表,閱讀學生的個人文書和補充文書等一系列資料,然後對學生做出綜合評估,更關注學生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

我們在 2017 年 6 月的時候,曾問過美國 6 所大學的招生官:“標化考試到底在美本申請中佔多大比重?” 他們的回答是 “100 和 0。”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如果標化成績達到了學校的錄取要求,那麼你就有機會進入 “可錄取申請人範圍”。因此,標化在申請中僅僅是起了敲門磚的作用。在叩開大門後,你的其他材料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東西。

建議:學生不要過分投入於標化考試。達到學校錄取要求,就會有錄取的希望。要更注重自己軟實力的提升,在準備標化的同時,也要兼顧課外活動、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申請文書和麵試等其他方面。

誤區3:課外活動越多越好,重 “量” 不重 “質”

真相:課外活動的 “質” 更為重要。參加課外活動的數量多,只會讓美國名校覺得你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學生,但卻不能令人印象深刻。而且,現在課外活動同質化的現象日趨嚴重,你的活動列表和其他一大堆申請人的活動列表放在一起,你的未必就能被快速找出。

建議:學生應該先對自己已有的活動進行梳理,如果種類多且雜,可以做減法,修剪掉那些淺嘗輒止而且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無關的活動,把某一個或幾個能突出反映你特點、優勢或能力的活動找出來,將這些活動深入下去或挖掘到更高的層次。

誤區4:課外活動一定要 “國際化”

真相:美國大學從課外活動中來觀察學生的特質、潛力、優勢,看的是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哪些變化,而你又從活動經歷中收穫了什麼。如果你就在你所居住的社區、你所在的學校參與能體現出你的個人能力、並且惠及到他人的活動,那麼這樣的活動同樣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並不會被美國大學招生官忽略掉。

我的一個去年錄取到耶魯大學的學生,她的課外活動的最大亮點是在學校成立 “人文社團”,通過拍攝學生 “講述自己成長故事” 的視頻並上傳到公共媒體上,來分享自己學校的學生們獨特的文化和經歷,讓大家更瞭解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這個活動她連續做了三年,視頻點擊量累計達到 100 萬次。這樣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數據寫到 Common App 的活動列表中,是不會被招生官忽視的。

建議:學生做課外活動要從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以身邊社區為切入點,由淺及深,逐步深入。沒必要捨近求遠,非得去做什麼所謂的 “高大上” 活動。

誤區5:找老師寫推薦信,就是和老師打聲招呼

真相:在美國大學的申請中,通常需要遞交一封 counselor(學校升學指導顧問,如學校沒有,可以找班主任遞交)推薦信和兩封任課教師推薦信。要注意的是,學校 counselor 和任課教師只是熟悉你的某些方面,未必對你所有的課外活動、參與的比賽、標化成績等都熟悉。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來的推薦信不能全面反映你的情況。

建議:學生可以給老師發一封正式的推薦信請求郵件,並附上自薦信,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拿到一封全面的高質量的推薦信。

誤區6:學生英語很好,面試一定沒問題

真相:面試不是考察學生的英文流利程度,而是他們的思想深度和談話風格。第一個用英文說脫口秀的中國人黃希,講英文帶著濃重的口音,但不能阻止他登上美國脫口秀節目的舞臺,並贏得滿堂喝彩。英文口語好並不代表面試的時候就能說出精彩的、有深度的、令人難忘的內容。相反,只要英文不影響學生的表達,即便口音不好,也可以用精彩的內容打動面試官。

建議:學生在面試前要認真進行準備,把重點放在內容的豐滿和語言的生動表達上。

誤區7:叫 College 的學校一定沒有 University 好

真相:除了綜合性的大學(俗稱大U)之外,美國還有大量的文理學院 (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學校的教育並不遜色於綜合性大學,它們往往以小班特色教學為主,平均一個班的人數在十人左右,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遠勝於綜合性大學。一些好的文理學院,如 Williams College 和 Wellesley College,其本科教育在很多美國人的心目中是比有些常春藤學校還要好的選擇。

建議: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一定要做一些關於文理學院的研究,看看學校是否真正適合自己,而不是一刀切得認為文理學院就是不好的。

誤區8:個人陳述就是把自己做過的事情羅列出來

真相:個人陳述最忌諱的就是把自己做過的事情羅列在一起。個人陳述是向大學招生官展示 “我是誰” 的窗口,所以一定要講述自己的獨特故事,而且要有總結有反思,使招生官讀過之後,能夠很快在腦海中出現一部關於你的 “個人小電影”。

我以今年 1290 分的 SAT 成績逆襲錄取 Tufts 大學的學生為例,她選擇了在夏校期間與巴基斯坦室友的文化衝突為個人文書主題,體現出她思維的開放度,以及對自己的文化包容性的反思,是一個令人深刻的好故事。

建議:學生在書寫個人陳訴之前,可以試著書寫一副自己的 “人生回顧地圖”,把在每個階段讓自己記憶深刻、且讓自己獲得成長的事情寫出來。這些事情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小而美” 也是不錯的選擇。然後再細細斟酌,選取一段最想表達的經歷來講述。

誤區9:忽視閱讀的重要性

真相:由於閱讀對背景提升的效果需要時間的積累,不像學生參加了考試和活動,就可以在簡歷中立竿見影的展示出來。因此很多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標準化考試和活動上,卻嚴重忽略了閱讀的重要性。但其實,閱讀是成本低,但效果卻非常好的背景提升方法。記得前段時間在微信上看到過一句話,叫做 “閱讀,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大量的閱讀可以開闊視野,增強思辨,發現新的興趣,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在申請中,相似的活動經歷,有些同學可以在文書中流露出很多深刻的思考,很多直觀上別人不一定能感受到的收穫。這就使文書的內容更有厚度,讓招生官看過文書後就想看看學生本人;而有些同學的文書卻只能流於表面,讓招生官讀起來索然無味,看過文書後反而失去了見見本尊的慾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其實就在於前者背後有大量的閱讀和思考訓練,而後者則缺乏這樣的基礎。所以,雖然後者的活動也許參加了很多,但依然不如前者的申請結果好。

建議:學生每個月要閱讀一本書籍,可以把經典名著和自己感興趣領域的書籍交叉著閱讀。閱讀完畢後,可以通過寫讀後感的方式進行總結反思,同時也是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