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李白這麼有才華,為什麼皇帝沒有封其官職?

歷史上李白這麼有才華,為什麼皇帝沒有封其官職?


李白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具體寫了多少詩歌,我們不能準確第知道,但流傳下來的有900多首。其中的許多首,膾炙人口。李白的文學才華,不用多說,這一點是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承認的。

李白平生佩服的政治人物是姜太公、謝安等人。

關於姜太公,他寫道:“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期待自己也能像姜太公一樣有機會一飛沖天。

關於謝安,他提過多次:“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謝公終一起,相與濟蒼生”, “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 羨慕謝安在度過舒適的隱居生活後,能夠建立功業,然後功成身退。

可見,李白嚮往的是一種談笑間建功立業,然後功成身退的人生態度。但是別忘了,功成身退的前提是有功。

歷史上李白這麼有才華,為什麼皇帝沒有封其官職?


那麼,李白自己的政治才能如何呢?

李白曾經隨當時的學者趙蕤(著有《長短經》)學習過帝王學和縱橫家的思想。但是,沒有證據表明李白有政治才能。

要知道,在古代社會,要想得到官位,或者要靠自身的才能,或者靠關係。

而在唐代,靠自身才能得到官位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科舉考試。但是,唐代的科舉考試,錄取人數非常少,而且即使中了進士,還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官位。而且,李白的父親是商人,在唐代,商人參加科舉考試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李白只能找其他路子了。

李白雖然說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但是他曾經到處漫遊,結交達官貴人,“遍幹諸侯”,以求得推薦。

天寶元年秋天,李白去長安遊歷,他此時認識了太子賓客賀知章,賀知章也是詩人和書法家,此時已經八十多歲。他很欣賞李白的才華,稱之為“謫仙人”,向朝廷推薦了李白。李白被唐玄宗召為翰林供奉(又名翰林待詔)。

他得到這個職位後,就寫詩表明自己的歡喜心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滿以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可以實現了,其實,他過於樂觀了。這種輕率,也不是一個政治家應有的理性態度。

我們再說說,翰林供奉是個什麼職位。首先,翰林供奉和翰林學士不同。翰林學士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職位,類似於皇帝的秘書,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職位,唐朝的許多宰相都曾任翰林學士,比如唐德宗年間的宰相陸贄。其實,翰林供奉是個低級職位,可以說是皇帝的文藝侍從。而翰林供奉不過是在文章、音樂、圍棋、書畫法、繪畫、天文、曆法、佔算、佛教、道教等領域造詣比較深的人,被皇帝召來,隨時侍奉皇帝,說通俗點,就是陪皇帝玩的。《順宗實錄》提到:上學書於王伾,頗有寵,王叔文以棋進,俱待詔翰林,數侍太子棋。

歷史上李白這麼有才華,為什麼皇帝沒有封其官職?


說到唐玄宗對李白的優待,最廣為流傳的一個說法是,皇帝曾為李白“御手調羹”。其實,這對於唐玄宗李隆基來說,可能不算什麼,得到他這種待遇的人不在少數。而且,對於一個政治家來說,重要的是得到一定的職位和皇帝的信任,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皇帝的區區虛禮算不了什麼。

傳說中,李白曾在醉後草詔,嚇退蠻族。明末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裡就有一篇《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把李白說得神乎其神,可惜,這完全不是歷史事實,不過是一種民間想象。

而且,李白在長安任翰林供奉期間,得罪了權勢已經很大的大太監高力士。據說,李白在醉後,請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雖然是太監,卻不是一般的太監,他跟隨唐玄宗幾十年,可以說是唐玄宗的心腹。李白的這個舉動,可以說十分不高明。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李白的朋友和重要支持者,已經八十六歲的賀知章,向皇帝請求度為道士,等於變相的辭職。賀知章回到了家鄉,不久後去世。三月,李白也許是看透了翰林供奉這個職位的本質吧,也許是不甘於當皇帝的玩物吧,他自動上書請辭。於是,他得到了一筆錢,離開了長安。

我想有必要在這裡說一說,唐玄宗後期的政治形勢。唐玄宗曾經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相,實行開明的政策,國家面貌為之一新,人民生活也比較安定,開元時期成為唐代最繁榮的時期,後來的杜甫曾經回憶“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在經歷過繁華之後,天寶年間,唐玄宗已經年老,躺在自己過去的功勞上,開始吃老本,他的心態上也已經開始慵懶、因循苟且。而且,晚年的唐玄宗開始任用李林甫。從開元二十三年起,李林甫開始擔任宰相,後來更是掌握了實權。李林甫特別善於玩弄權術,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口蜜腹劍”這個成語就是關於李林甫的。李林甫怕唐玄宗再任用他人,從而影響自己的權位,竟然對皇帝說,有才能的人都已經得到任用,“野無遺賢”,天下沒有可用的賢人了。

如果李白在開元前期能夠得到皇帝的賞識,也許還有機會得到任用。可惜,他來晚了,這時候的唐朝廷是由怠惰的唐玄宗、奸詐的李林甫這樣的人掌握的,不管他有沒有才能,都不太可能得到任用了。

李白還不懂得政治大局。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這是唐朝前後期的分水嶺,也是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分水嶺。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後來,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唐玄宗只好承認了這一事實。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冊封自己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為山南、江西、嶺南、黔中四道節度使,領江陵大都督,鎮守江陵。李璘招兵買馬,設置官署。李璘手握重兵,佔領著很多土地,以為自己可以像東晉那樣,偏安割據一方。李璘幾次請李白當幕僚,後來是強迫,李白只得答應。李白在這個時期曾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一首詩“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表明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可惜,李璘很快被殺。這些詩歌也成為李白勾結李璘的罪證。

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李白因為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流放夜郎,也就是今天的貴州。第二年,他開始從尋陽出發,去流放地。公元759年,李白才被赦免,回到江陵。

可見,李白本身沒有突出的政治才能,而且他沒趕上好時機,所以,他沒有得到重用,這樣一點就容易理解了。

(本文為人人都愛學語文原創首發,禁止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