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不如下海,那些下海成功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

自《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熱乾麵、串串、螺螄粉之類的小吃讓中國餐飲界爆發出驚人的潛力,在整體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開家餐飲店似乎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開店一度在人們心中成了比上班更好的選擇,在多數人眼中看來,上班不如下海,那麼那些下海成功的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呢?

上班不如下海,那些下海成功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

一、養生餐飲開始崛起

90後是中國餐飲的消費主力軍,但是消費形式卻發生了改變,用一句話形容現在的90後就是:“熬最長的夜,塗最貴的護膚品,吃最辣的火鍋,白酒必須泡枸杞。”所以他們更加看重健康問題,希望依託於各類養生保健,試圖挽回健康與快樂的平衡。所以養生文化開始出現在餐飲行業,各類養生美食受到年輕消費者的追捧。

當養生成為90後年輕人的主流消費觀念的時候,餐飲老闆們也開始抓住機會蠢蠢欲動,在去年大火的養生火鍋、奶茶火鍋、清湯火鍋等等火鍋品類就是養生餐飲的縮影,基於現在年輕人對於健康的關注,養生類、輕食類餐飲在未來將會成為整個市場的新寵,所以未來養生餐飲還是被十分看好的。

上班不如下海,那些下海成功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

二、小吃快餐類增長快速

近日,美團點評聯合餐飲老闆內參聯合發佈的《中國餐飲報告2019》中指出,小吃快餐門店數量優勢仍無可撼動,以44.3%的門店數量佔比持續穩居第一。小吃快餐是最大品類,無論在一線、新一線城市,還是在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快餐品類崛起的速度非常快。

同時,快餐品類的人均消費金額也在升級,客單價集中在20到40元左右,像炒飯這個品類,過去可能是七、八塊錢的街頭快餐,現在消費方式發生了轉變,包裝、產品等都進行了升級。

上班不如下海,那些下海成功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

前些年,大家分析快餐,會把它定位在一個髒亂差的形象上,認為中式的快餐就是街頭巷尾蒼蠅橫飛、油乎乎的大排擋,而現在大家願意花30、40元左右吃中式快餐,這個變化的背後,就是快餐升級的邏輯。

總之,小吃快餐是標準化、供應鏈發展最有潛力的品類,會為很多餐飲創業者提供一個非常肥沃的土壤。

上班不如下海,那些下海成功人士們都在做些什麼?

中國經濟剛剛經歷了一個資本寒冬,不少領域都出現了經濟下滑的現象,但是總體來說,餐飲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還是保持著一個增長的狀態。同時,餐飲行業連鎖化率越來越高,小品牌雖以每年80%的速度在消亡,但是2018年中國餐飲總計完成了4萬億的營業額,市場整體呈現出一片大好的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