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的窮途末路:從勤學模範到“侵地”罪犯

【匡衡的汙點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匡衡鑿壁借光的勵志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小朋友,激勵著我們好好讀書,成長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是,匡衡在學有所成後,並沒有為百姓的疾苦而奔走,反而藉著元帝信奉儒術的便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厚祿,直到封侯拜相。初期,匡衡也為國家的發展出力不少,可是,到了中後期,他越來越迷信於《詩經》,處理任何政務都想要從中找到答案。

匡衡的窮途末路:從勤學模範到“侵地”罪犯

匡衡的汙點之一是,在處理石顯之事時,前後態度迥異,顯得過於投機。

元帝時期,還有一位名叫石顯的寵臣,官居中書令。

石顯是大戶人家的孩子,年輕氣盛,犯了大罪,被判處腐刑。腐刑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刑罰,也就是閹割掉石顯的男性特徵。後來,石顯入宮伺候元帝。石顯雖然是個小人,卻能言善道,哄得元帝開心極了。也許是因為受過腐刑的原因,石顯的心理十分扭曲,他最樂意做的事情就是哄騙元帝排擠忠良、殺害大臣;加重賦稅,剝削百姓。

這些受害者中,就有匡衡的恩人,曾經的太子太傅蕭望之。

大臣們紛紛勸說:“陛下,快快殺了這個禍國殃民的閹人吧。”

此時的元帝已經被石顯矇蔽了,自然不會理會大臣們的勸告。

無奈之下,大臣們將視線放到了新任丞相匡衡的身上。他們有的單獨拜訪,有的聯合宴請,希望匡衡出面勸說元帝將石顯法辦。

“丞相,您深受陛下恩寵,只有您能勸說陛下了。”

“丞相,石顯是一個陰險小人,希望您撥亂反正,為國出力啊。”

“丞相,石顯……”

可惜,任憑眾多大臣們說破了喉嚨,匡衡緊閉嘴唇,一言不發。

匡衡害怕引火上身,躲避麻煩還來不及,又豈會自尋煩惱?

大臣們很失望,和匡衡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直到三年後,元帝駕崩了,即位的是成帝。此時,情況又有所不同了。成帝擔心宦官專權,影響到他的威信,故而很不喜歡石顯。匡衡立刻跳了出來,彈劾石顯。他寫了一篇長長的文章,列舉了石顯犯下的條條罪惡,並且揪出了他的黨羽。成帝乘機拿下了石顯,將他貶為平民。不久,石顯死在了回故鄉的路上。

奸臣石顯雖然除去了,但是,眾大臣們對匡衡的為人卻更加不齒,愈發疏離。

匡衡的窮途末路:從勤學模範到“侵地”罪犯

匡衡的汙點之二是,他輕易寬恕了自己犯下大罪的兒子。

成帝即位後,匡衡感覺到他對自己的信任比不上元帝,就想告老還鄉。果然,有一名叫做王尊的大臣,向成帝揭發了他曾經犯過的錯誤。匡衡十分害怕,他連忙說自己身體病了,想要告老還鄉,並且連丞相和樂安侯的大印都交了出去。然而,成帝拒絕了他的請求,反而賜給他最好的美酒和牛羊,讓他不用擔心。

匡衡有一個兒子,名叫匡昌,擔任著越騎校尉的官職。有一次,匡昌喝醉了,竟然動手殺死了一個人!很快,匡昌就被抓進了監獄。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匡昌的下屬和他的弟弟竟然合謀,想要劫獄。這件事情被揭發後,匡衡又驚又怕。俗話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此時的匡衡沒有反思自己在教育兒子上的疏漏,也沒有考慮被害者的悽慘,他最害怕的是此事牽連到自己。於是,他脫下官帽,披頭散髮,光著腳前去請罪。成帝考慮再三,派遣使者恢復了匡衡的官帽,意思是寬恕了他。

匡衡的汙點之三是,為了自己的私慾,利用國家法律的漏洞,侵佔土地。

沒過多久,又有大臣揭發匡衡,說他在暗中偷偷侵佔了不少封地。

面對著接二連三的揭發和彈劾,成帝不得不重視。他派人仔細檢查,果然,匡衡侵佔土地的事情是真的。面對著鐵一般的證據,匡衡啞口無言。於是,成帝免去了匡衡所有的職務,讓他回老家養老。

研究了一輩子《詩經》的匡衡,不知道有沒有讀透“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意思?

年邁的匡衡,踏上了回鄉的路途。

【淒涼的晚年

匡衡如同他的父親那樣,兜兜轉轉一大圈,最後還是回了老家,當了農民。

穿慣了綾羅綢緞製成的袍服,匡衡已經不能適應短衣長褲;家裡的牆壁不需要再鑿,也能點起一盞油燈,然而,匡衡卻失去了讀書的慾望。他回顧一生,唏噓不已。

匡衡的窮途末路:從勤學模範到“侵地”罪犯

時間一日復一日地流淌,歷史已經不會去記載一位農民的生死存亡。沒有人知道匡衡的晚年是如何度過的,但想來,應該是淒涼的。

這一天,晚霞特別好,照在有些破落的院子裡。

匡衡的背駝了下來,鬚髮花白,他的雙手顫巍巍地伸出,竭盡全力地想要握住太陽灑落的最後一絲餘暉。

陽光穿過他的指縫,絲毫沒有停留,冷冰冰地落在了地上。

這一刻,他無比懷念那個鑿壁借光的小小少年。

渾濁的雙眼噙滿悔恨的淚,匡衡不甘地病死故里。

匡衡死後,他的墳墓多次遭到破壞,甚至曾經被人夷為平地,僅剩下一塊殘破不堪的墓碑。

從鑿壁借光的勤學模範,到位極人臣的國之棟樑,再到私慾難平的“侵地”罪犯,匡衡走完了他的傳奇一生。可是,他的悲慘結局時刻提醒著我們:在學習好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養成。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