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說到唐朝,我們一定可以想到唐詩,而說起唐詩,我們就一定會先想到李白。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那麼何謂"仙"呢?那自是飄然灑脫,浪漫而超凡的。另外他一柄寶劍在手,一路喝酒一路遊歷交友,似一名遊俠的的形象也讓人覺得俠氣非凡。但李白是一個詩人,他就算是"詩仙"作的詩也來源於生活,因此豐富的見識對他來說必不可少。

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加見識的除了書本還有旅遊,或者說是遊學。李白一生詩酒相伴,足跡遍佈中國各地,以"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為精神一大追求。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少時0隱居匡山讀書,受道家思想影響,喜愛劍術,年稍長時仗劍於蜀地等處遊學;二十四歲時辭親遠遊,寫詩立名,求取功名,受玉真公主和玄宗等人的稱讚仰慕,後再厭倦宮廷文人的生活後又辭官出遊,又三入長安;安史之亂後因參加永王東巡遭流放,後巫山遇赦,自此浪跡江湖,直至生命終止。

縱觀李白一生,基本都在旅遊的路上,然而這一傳奇人物的旅遊經歷在唐朝卻不是個例,再諸如王維、杜甫、孟浩然、柳宗元等多位唐朝重量級詩人都酷愛旅遊,並且作品也多有遊記等。這些現象的背後除了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更深層次的則是文人們思想上的折射。

作為中國千年來主流思想的儒學,在唐朝這一時期滲透了佛、道思想,甚至以老子為先祖的李唐也出現過道家思想在某些時期有反超儒學的跡象。那麼主要受儒道思想影響的唐朝文人在旅遊上有什麼特點和表現呢?接下來,本文將從儒道思想對文人旅遊推動的原因、影響表現和特點上進行分析。

一、儒家精神影響下的功利目對是唐朝文人旅行的的一大原因

儒家思想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儒家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旅遊是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而進一步做到知天下事的目的。另外,儒家思想認為在旅遊的過程中,通過遊覽山水等自然事物可以陶冶自身性情,更加了解現實,珍惜人生,促成入世品格的形成。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本人有過遊歷六國的經歷,並在遊歷中提出了"比德說"的理論。這一理論是說將自然的事物人化,並把自然與人的品德聯繫在一起,比如"智者樂山,仁者樂水"這一理論就將山水賦予了德行的品格。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旅遊就為儒者提供了擴大閱歷、結交名流、增進學識,從而達到修身、治國、平天下目的的途徑。

有了併吞四海之心,創業立功之志的唐朝文人出遊自然有了動力和方向。懷著"兼濟天下"胸懷的文人紛紛奔赴科舉,希望通過從政達到這一目的。然而想要科舉考試拔得頭籌,順利做官,除了有學識這一必備條件外,還要有名氣。

懷才不遇的文人歷史上比比皆是,唯有找到了伯樂的千里馬才能實現人生目標。為了能儘快遇到伯樂,唐朝的文人們會選擇"投稿"的方式,即把自己的作品投給已經當了大官的人或者在文壇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甚至是主考官,只要能夠得到他們的賞識,把自己的名氣打出去,不愁沒人薦舉。

主考官會通過薦舉人和他們的文章及社會聲譽進行評價,甚至就此直接定下名次。為了能夠寫出讓主考官們喜愛的詩篇,獲得社會聲譽,文人們選擇走出家門,在自然中追求靈感,獲得閱歷,從而幫助自己在以後的科舉考試中獲得回報。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當然,唐朝做官的途徑有很多,如果才華一直不能得到賞識,去邊塞噹噹兵對以後考"公務員"也有頗多好處。唐朝除了愛文,也愛武,並且獎勵軍功。唐朝龐大的版圖就是前期統治者們南征北戰得來的,因此文人也會在英雄主義情懷的作用下出入邊塞,習武從軍。

像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就是邊塞詩人的代表,他們就或用軍功或在擔任幕僚的時候換得來了官職。在邊塞的日子裡,這些文人通過最直觀的方式看到了戰爭的殘酷、看到了邊塞的美景、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強大,這種遊歷不僅擴大了文人們的眼界,更擴大了他們的胸懷與氣度,擔當成就了唐朝文人能文能武、堅毅硬氣的特色。

二、道家精神影響下的無功利性目的在唐朝文人旅遊中的表現

道家思想是一種出世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而治"的非功利性、非目的性。這一思想重視天性與人性,認為旅遊是為了解放人性,獲得快樂的。在遠離凡事俗塵的大自然裡,人們可以可以忘記煩惱,領略自然的美好,在靈山秀水間獲得靈氣。

因此我深信李白夢中的"妙筆生花"就是他長期在旅遊過程中獲得的自然饋贈。被大自然天地靈氣暈染過大筆尖是不可能寫不出錦繡文章的,因為大自然本身的雄偉壯麗就足以讓文人們用瑰麗的文字去反覆多面描繪。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老子民間畫像中總能看見一頭靈鹿相伴左右,這不僅是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表現,也是人類遵循自然規律後對世間種種的超脫。

《逍遙遊》是道家另一代表人物莊子的哲學名篇。他借鯤化鵬取得的自由表達了道家思想中的旅遊觀,即逍遙。在身體獲得自由的同時為獲得精神的滿足與絕對的自由,在不求功與名的灑脫中於天地間獲得哲學上的真理。

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旅遊觀出現了個性解放的風潮,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許多文人因為黑暗現實的壓迫而投身與自然。並在自然中放浪形骸,不理世事。這種應為上的放縱是現實生活中的訴求與願望沒能得到滿足因此而用極端方式表現出來的放縱。

在另外一個方向上,道家思想也衍生出了一種"隱"文化。古代有很多才學絕倫的文人隱居在山林中,比如隱居第一人陶淵明、三國傳奇人物諸葛亮。他們或沉醉於大自然的秀美山水或是為了洗去俗世的紛擾,又或是在山林中等待著慧眼識珠的君王。但不論是出於什麼原因,深林的寧靜美麗是他們選擇停留的重要原因。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到了唐朝,國力繁盛,在穩定統一的國家中,文人們在自然中的遊歷則就是純粹的放鬆心情。深受道家思想的唐朝文人們在自然中才思如湧,因此,山水田園詩也就成了唐朝詩歌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儒道交融下的唐朝文人旅行豐富了文人旅行的精神內涵

儒家和道家,一個講究入世,一個講究出世,一個講究樂觀進取,一個講究消極避世,本是兩個看似矛盾的學說,但卻在"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上達到了補充與協調。

通常年輕的文人們都有著"一朝看盡長安花"的理想,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往往追求著"兼濟天下"的理想,想要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是人生總是變化莫測的,不同思想在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也會出現。唐朝儒道並存的條件給了文人思想的源頭與選擇,使得他們在不同境遇下能夠有自處的辦法。

在儒道交融的唐朝,文人旅行是所有旅行中最主要的部分。文人不僅旅行的表現形式多樣,而且獨具特色,比如說旅遊和科舉的結合、脫俗和入世的結合和豪邁又積極的旅行面貌等等。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儒道思想影響下,唐朝文人的旅遊生活

唐朝文人眼界開闊,思想開放,有著很強的包容力,願意也能夠接納和消化外域文化,他們用海納百川、包容宇宙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從而形成了浩大的"盛唐氣象"。走遍大千世界,看遍仁山治水,這些經歷使他們身上少了一點儒生的迂腐。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些詩句中不難看出在文人們遇到不好的人生際遇時豁達、開闊的心態。

文人走的多了,看的遠了,國家的風氣也就更包容了。社會在給文人提供旅行環境的同時,文人也在旅行中促進國家文化風氣的進一步發展。文人們思想上的多樣性為大唐的文化輸入了輝煌豐富的的素材,也取得了數不勝數的成就,這些都為大唐泱泱大國風氣增添了中國歷史上其他王朝難以比肩的光彩。

不管是邊塞的大漠落日還是中原地區山水的雄偉壯闊、溫婉秀美,唐朝文人在旅行中思索、創作。儒道精神的交融在唐朝文人旅遊寫下的文章中既表現出了表露心性,不為權貴放棄自我,追求內心選擇的灑脫,又表現了在投身自然中沒能建功立業的淡淡憂傷。

總之儒道精神交融下的唐朝,在旅行這一個小點中就可以看出當時文人們的主要心理,這為我們進一步理解唐詩中的情感也將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