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近日入手數冊書,整體可觀,更有驚喜,值得記敘留存。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翻開《蘇格拉底的申辯》,我發現家書一封。細讀幾遍之後,不禁心生感慨。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這是一個在上海工作的姐姐給在北京求學的弟弟的家書。因信中錯字不少,想來姐姐文化程度不高。她以做縫紉工為生,月收入百元左右,常年勞累之下頸肩勞損。北京已是9月下旬,秋涼已至,於是她趕緊為弟弟縫製一件絨線衣。其心切切,其情殷殷。讀來令人心生溫暖,倍覺感動。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而弟弟則是一個標準的讀書種子,大概率是中文系大學生。專業不好判斷,從精讀經學書籍的舉動來看,或是古代文學或文字學專業。而求學之所北大、人大、北師大均有可能,從“校園美麗”來看,難道是北大?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信中幾處細節有時代印記。一是織絨衣,那是九十年代及以前時代的溫暖記憶。當下從網店或商場購來的衣物早已沒有愛意和溫情。二是信中大段談及100元。這是一個現在連菜也買不了多少的數字,但在以前,這100元是要咬咬牙才能拿出手的。三是這位姐姐信中提到“要回家挖花生”,想想這一畫面就令人感慨,農家姐弟的感情溢出紙張,撲面而來。田間勞作,城裡縫紉,牙縫裡拿出100元供弟弟求學,這是早已消失的人間酸楚和人間美好。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至於這批書的主人是誰,有如下線索。一是“聖罡藏書”的藏書章。二是扉頁有“逸雲”的簽名。三是不少書封面有“石”字。由此可測,書主人或名“石逸雲”,或“石聖罡”。若“逸雲”是筆名,則兩人實為一人。若非一人,則可能是其中一人淘到另外一人的書。

為什麼讀完這封夾在舊書裡的信,許多人都立刻淚目


從書的品質品相看,書主人是高段位書痴。其中多冊印數在3000冊左右。這樣的藏書若非特殊情況當是藏之久遠的。但這些書為何會流出?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以上所述,再次說明了一個道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愛舊書,是因為其中有書與人的種種故事。而新書,實在是太新了,因為沒有故事,所以沒有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