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倖存者偏差,讓你看清真相做對決策

理解倖存者偏差,讓你看清真相做對決策

今天咱們來聊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概念,叫做“倖存者偏差”。

無論你是否聽過這個詞兒,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你對“倖存者偏差”,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幫助你更好地看清世界的真相,做出正確的工作和生活決策。

(一)倖存者偏差的案例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小案例。

案例一

華仔春節假期回老家,發現好幾個當年沒考上大學的中學同學,現在都成了身家幾千萬的成功企業家。而一路學習成績優異、研究生畢業的自己,還在年薪幾十萬元的中層管理崗位上辛苦拼搏著。

親戚們都說,讀那麼多年書,高學歷有什麼用?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賺錢。扎心的“讀書無用論”、“低學歷”賺錢多,真是這樣嗎?

案例二

公司斥巨資開發了新的購物商城APP,上線一個月了,運營團隊找商城上的活躍用戶進行了充分的調研,確定了商城下一步改進的核心方案,會不會存在致命缺陷?

案例三

公司進軍當前非常熱門的新領域,團隊對該領域最當紅、最成功的公司,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了學習跟進和超越方案。對成功者的研究學習,是最有價值的嗎?

事實上,上面的案例都極有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解讀如下:

案例一,其實那是個例,只是因為低學歷基數太大。要知道,目前中國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只佔13億總人口的8%左右。

所以,即便是沒上大學的人,成功率遠低於上大學的人,但是因為它的基數太大,所以你看到的低學歷成功的人仍然很多。

真相往往是,大多數沒上大學的人,日子過得不會太輕鬆,但是也不會站出來,反駁讀書無用論的觀點,要麼是覺得無力,要麼是心中愧疚。

案例二,新APP上線一個月,有留存的活躍用戶,也一定有流失的用戶。關注活躍用戶固然重要,但對於一個新商城來說,更重要的是關注那些流失的用戶,為什麼流失掉了?

從用戶流失的原因中,找到產品最重要的改進方向,才能吸引更多的新用戶。

案例三,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熱門領域的成功企業是倖存者,它的身後可能有千百個失敗的同行企業。倖存者的經驗只能參考、很難複製,但失敗者的教訓,可以避免重蹈覆轍,更具價值。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倖存者偏差是如此的普遍,經常在不經意中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策。

(二)倖存者偏差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的轟炸機,多次在空戰中被納粹炮火擊落,損失嚴重。於是盟軍總部秘密邀請了一批專家組成小組,專門研究“怎樣減少空軍被擊落概率”的問題。

當時軍方統計了所有返回的飛機中彈情況,見下圖。


理解倖存者偏差,讓你看清真相做對決策



發現飛機的機翼彈痕很密集,而機身和機尾部分,彈痕稀疏。於是盟軍高層建議,加強機翼部分的裝甲防護。

但是,小組裡一位統計學教授沃德,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要加強機身和機尾部分的裝甲防護。沃德教授的建議基於三點:

  • 統計的樣本,只有平安返回的戰機。
  • 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
  • 機身和機尾很少彈痕,原因並非不會中彈,而是一旦該部位中彈,其安全返航的幾率極小。即返回的飛機是倖存者,僅僅依靠倖存者作出判斷是不科學的,那些被忽視了的非倖存者才是關鍵,它們根本沒能飛回來!

軍方採用了教授的建議,加強了機尾和機身防護,後來事實證明該決策是正確的,盟軍戰機的被擊落率大大降低,這就是倖存者偏差故事的來源。

(三)倖存者偏差的本質

倖存者偏差,又被稱為生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隻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而被篩選掉的信息,要麼是我們不關注,要麼就是沒法說話(比如:死人沒法說話)。

因此呢,根據有問題的信息,我們就會得出有問題的結論,最終會導致倖存者偏差。

廣義的倖存者偏差用統計學的專業術語來解釋是--"選擇偏倚”,即我們在進行統計的時候忽略了樣本的隨機性和全面性,用局部樣本代替了總體隨機樣本,從而對總體的描述出現偏倚。

統計學的簡單描述是這樣的:統計全集為 A,觀察到 A 的子集 A1 有特徵 X,A1 為倖存者,而 A 另外的子集 A2 並沒有觀察到或者被人為忽略,於是判斷全集 A 都有特徵 X,事實上 A2 的特徵為 Y。

倖存者偏差的邏輯框架圖如下:


理解倖存者偏差,讓你看清真相做對決策



倖存者偏差,既是邏輯上的謬誤,也是人性的弱點。一般來說,人們只會關注到結果本身,但是對於產生結果的過程很少注意到。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分析問題所依賴的信息,全部或大部分來自於“顯著信息”,較少考慮“非顯著信息”,甚至是忽略“沉默信息”。

(四)利用倖存者偏差的忽悠套路

倖存者偏差,經常會產生一些震撼的噱頭,產生令人說服的效果,也就是說,倖存者偏差是忽悠人的神器。

常用的一個套路如:

對於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挑選出一兩個特殊案例,然後渲染案例中的行為特殊性,由此得出行為的普遍意義,最終說服大家認同並且執行。

例如,前一陣子轟動全國的權健案,就是用了這樣的套路。某某人用了權健的某某產品,治好了癌症;某某人用產權健的某某產品,治好了白血病;某某人用權健的某某產品治好了某某病,基本走的這個套路。

然而事實上,因絕症離世的人,也用了權健的產品。只不過,他們是不會說話的。而這次權健的曝光,是媒體的深度介入和廣泛傳播,以及家屬的努力和堅持,最終得以引爆內幕。

很多的成功學培訓,也是這樣的套路。什麼成功的秘密,“成功=聰明+勤奮+堅持”之類的雞湯。實際上成功哪有什麼公式?

很多成功,有太多偶然的、運氣的因素,一些沒那麼聰明,沒那麼勤奮的人,一樣獲得了成功。媒體報道,社會關注,成為耀眼的明星,他們是金字塔尖上的極少數“倖存者”。

相反,有千千萬萬個,又聰明、又勤奮、又堅持的人,一直在失敗,根本沒人關注他們。他們是金字塔底部“沉默的大多數”,發不出聲。

在少數不良商家、不良機構的倖存者偏差套路下,很多善良而不明真相的朋友,被洗腦、被忽悠。甚至在媒體曝光,司法機關介入調查的情況下,還在為它們辯護。

比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親戚吃這個藥好了。或者:我的一個朋友就是用了某某公司的某某產品,治好了病。等等。

(五)如何避開倖存者偏差

1、信息突圍,看到“沉默證據”

跳出自己的行業、職業、年齡、地域、圈子的界限,多渠道攝入信息,兼聽則明。

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看到寫“顯性證據”的時候,反問自己:是不是還有沒有看到的“隱形證據”,“沉默證據”?甚至是“沉默的大多數”數據。

2、認知升級,保持理性思考

學點數學、統計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相關知識,不斷升級自己的大腦思維操作系統,提升自己的思考及判斷能力。

3、對媒體報道保持清醒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稀鬆平常的事情,媒體是沒有興趣報道的,但那些“沉默證據”裡,往往藏著真相。報紙電視上報道的,反而常常只是個案。

4、多和失敗者溝通

從本質上講,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和普遍的,要多向失敗者取經,避免重蹈覆轍。如果一件事情中找不到任何的失敗者,一定非常可疑,成功者是倖存者,只能參考。

結語

倖存者偏差,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幾乎到處都能看到它的“魔影”,有必要對此有深刻的理解。

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不會認為“讀書無用”。

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不僅能看到馬雲“一將功成”的輝煌,也能看到“萬骨枯”的創業者。

理解了倖存者偏差,你不會輕易被江湖騙術、傳銷、成功學洗腦忽悠。

理解了倖存者偏差,讓你看清真相,做對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