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論”謬論的背後,映射心理學原理“倖存者偏差”


生活中經常聽人說,誰家上了大學的孩子,畢業之後反而不如沒有上學的人掙得多,讀完博士三十多歲出來還不如本科畢業的同學混得好等等。因為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學沒用處”、“讀書無用”的結論。

對於高學歷卻落魄的人,容易被當成新聞報道,而對於低學歷者,往往又只關注成功者,忽視了大批學歷低有沒成功的人。正是因為這些“沉默的數據”才產生“讀書沒有用”的錯誤結論。

“讀書無用論”謬論的背後,映射心理學原理“倖存者偏差”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倖存者偏差”指我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消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容易看到成功,就會系統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其實你看到的所有成功者都是倖存者,你永遠不知道倖存者的背後有多少個失敗的人。

因為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產生共識,而那些不成功的或者失敗者則鮮有人關注,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研究那些非倖存者”,研究別人沒注意的消息,收益會更大。


“讀書無用論”謬論的背後,映射心理學原理“倖存者偏差”


二戰期間,英國和德國的空戰中損失了很多轟炸機和飛行員,為了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需要給飛機裝上更厚的裝甲,考慮到飛行速度,不可能全部用裝甲包起來,當時英國軍方研究了返航的轟炸機,發現彈孔主要集中在機身中央、兩側的機翼和尾翼部分。研究人員提議,在彈孔最密集的地方加上裝甲,用來提高飛機的防禦能力。

“讀書無用論”謬論的背後,映射心理學原理“倖存者偏差”

美國軍隊的統計學家亞伯拉罕.沃德連寫8篇研究報告指出英軍方法被“倖存者偏差”誤導,沃德指出這些千瘡百孔的轟炸機是戰場的倖存者,因此機身的單孔對飛機來說並不致命,更正確的方法是研究那些被打中並墜毀的轟炸機。只有這樣才能找到飛機最脆弱的地方並用鐵甲加強,才能挽救轟炸機飛行員的性命,沃德的建議被英國軍方採納,從而改變了戰場上更多飛行員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