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這裡有過高青縣早期的農村改革探索,這裡誕生過鄉鎮企業大潮中的耀眼明星,這是一片從不缺乏創新和改革精神的熱土。在淄博全市上下推進“六大賦能行動”“十二大攻堅行動”的背景下,這裡正在圍繞著“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展開一場新的實踐。

在取得抗擊疫情階段性勝利後,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把鄉村振興作為下一步工作的總抓手,合理調配土地、生態、人才等要素資源,力爭在2020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再交上一份優秀答卷。

灘區村民住上樓 合村並居騰土地

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3月31日一大早,原本寂靜的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常盛家園變得熱鬧起來,五合村的村民們早早來到新社區等候認購新樓房。

五合村共有居民251戶803人,是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兩個黃河灘區遷建村之一。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共有黃河灘區遷建村兩個,共計323戶、1050人。早在2020年的春節前夕,開河村已經在淄博市所有黃河灘區遷建村中率先完成選房,春節後村民紛紛離開灘區搬遷上樓。

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用來安置開河村、五合村村民的常盛社區緊鄰縣城,毗鄰常家鎮中心小學、高青三中,佔地55.04畝,建有住宅樓房12棟408套,總建築面積50400平方米。截至3月31日下午2點,五合村完成新房認購306套,這標誌著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黃河灘區遷建項目新房認購工作全部完成。搬遷之後,村民將告別灘內生活,搬進交通便利、設施配套齊全的社區樓房。

土地是發展經濟必須的基礎性資源,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有73個自然村,分佈在全鎮85平方公里土地上。為了給發展經濟騰出更多連片土地,該區(鎮)堅持規劃引領,全鎮規劃建設8個社區。目前,已建成常家、天鵝湖2個社區,安置了5個自然村;常安等5個社區正在建設,擬安置13個自然村。另外規劃建設慢城輻射區、新型城鎮區、常安社區3個社區,擬安置52個自然村;剩餘3個自然村擬保留村莊,規劃建設美麗鄉村。

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積極與多家央企洽談對接,引進外資參與社區建設。在3月份完成開河等6個村拆除工作的基礎上,計劃5月底前完成劉春社區一期、天鵝湖社區岳家和閆張兩村、大張社區西朱村、成家謝家社區、老五合村搬遷上樓和舊村復墾,完成三合社區說約李舊村搬遷上樓、舊村拆除。11月份,完成大莊、孟李兩村搬遷上樓。

上述村莊全部搬遷後可騰空建設用地2757畝。今年上半年,還將啟動劉春社區二期、常安社區二期尹家付家社區建設;下半年啟動三合社區二期建設。策劃啟動常安社區三期,安置史家等5個村莊。

下一步,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將深入推動項目與脫貧遷建、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土地流轉等模式,將土地效益發揮到最大,加快實現土地變股權、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助力農民致富奔康,確保實現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融得進、能發展”的目標。

“三資清理”摸家底 美麗鄉村繪藍圖

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脫貧攻堅戰看淄博|打造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常家模式”按下加速鍵

“今天我們高青縣蓑衣漁鄉鄉村旅遊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以後咱們全體村民得擰成一股繩,全村資源共享,咱們的日子一定會一天更比一天好。”合作社成立大會上,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蓑衣樊村黨支部書記司國營說完,臺下響起掌聲一片。

4月13日晚,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第一批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高青縣蓑衣漁鄉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高青綠水灣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相繼在蓑衣樊村、說約李村揭牌成立。

如何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產業振興是關鍵。有了產業,農村的集體收入才有保證,其他工作才能更好地開展,鄉村振興也就有了底子、基礎。為了摸清轄區各村的家底,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前期開展了“三資清理”工作,掌握各村的資金、資產、資源,盤活了一批集體經濟閒置資產。

以說約李村為例,在此前的“三資清理”中,4個閒置的水塘成了村裡實現產業振興的突破口。經過考察和調研,村“兩委”決定利用村裡的水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垂釣產業。更得益於說約李村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緊鄰全國“美麗鄉村”蓑衣樊和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該區(鎮)將充分用好這一方水土,利用說約李村舊址規劃建設集“吃、購、遊、賞、學”於一體的“兩山”理論實踐基地。

按照整體規劃,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將依託天鵝湖國際溫泉慢城,以旅遊路為中軸,圍繞蓑衣樊等9個行政村、20個自然村,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積極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常家示範區。目前已完成項目的策劃,近期將植入“米的驛站”、肉食深加工項目等產業並推進胡家堡的美麗鄉村建設,同時高標準啟動實施上孟等6個村美麗鄉村連片整治項目。

作為鎮政府駐地的常家村,通過“三資清理”盤活集體經濟中的閒置資產,規劃建設小微產業園,一期佔地60畝,有望解決周邊群眾就近就業問題。

一個個正在落地的項目,預示著產業振興之路越走越寬——與山東省農科院合作建設丹參育苗基地,流轉土地1200畝;依託3000畝大蒜規模化種植項目,開工建設投資5000萬元的廢舊資源循環利用和生物質燃料加工項目;投資6200萬元的玻璃纖維搬遷提升項目,土地手續正在辦理;投資2000萬元的麵粉深加工項目正在選地……

環境整治動真格 農村面貌大變樣

在3月10日的探訪中,記者在省道309廣青路雙廟路段看到,路兩旁幾乎所有的門頭都關門了。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的工作人員說,這些門頭以前大都是汽修店、汽車配件店,在近期的路域環境治理中全部搬遷到了附近的汽修汽配城。

附近加油站的工作人員稱,因為該路段靠近高青北收費站,所以大貨車非常多,多年來慢慢在路邊形成了一個相對集中的汽修、汽配市場,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容忽視,可以說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廣青路雙廟路段長約2.2公里,公路兩側分佈著汽車修理店鋪、小餐館、小超市以及砂石料經營點等共計60餘家。長期以來,該路段存在佔道經營、亂停亂放、亂搭亂建以及物流運輸車輛聚集造成的交通擁堵等現象;道路兩側存在路面破損、揚塵汙染、積水汙漬、車輛帶泥上路等諸多問題,成了轄區路域環境治理工作的“痛點”和“難點”。

為了疏堵結合,早在2019年底,該路段規劃建設了高青縣汽修汽配城項目。今年3月份,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在多次走訪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實施廣青路雙廟路段汽車集中修理點搬遷工程,疏堵結合,根除“痛點”,攻克“難點”。

為此,該區(鎮)專門成立了廣青路路域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將廣青路劃分為8個路段,幹部帶頭包片、掛圖作戰。在清理原有店面的同時,儘量幫助商戶搬遷、尋找店面,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截至3月10日,各汽車修理點相繼遷入汽修汽配城,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在做好路域環境大整治的同時,該區(鎮)還搶抓春季綠化時機,將價值10餘萬元的高羊茅、雜花種子和價值100餘萬元的綠化苗木,免費配送給各村用於綠化裸露土地。在紮實推進路長制、大力拆除違建的同時,該區(鎮)成立工作專班,逐村逐戶摸排,建立臺賬、銷號管理,徹底消滅村居殘垣斷壁,清理一戶多宅,紮實推進農村宅基地清理整治。對各村村外農用廢棄物、村周圍裸露土地及村內小廣告等進行集中整治,投資120萬元完成近30公里的鎮級溝渠清淤工作。

聯村黨建打基礎 人才振興有支撐

鄉村要振興,組織振興是基礎。

在蓑衣樊村和說約李村,此前剛剛成立的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就是在鎮黨委政府指導下由村黨組織領辦並負責日常管理的,村黨支部書記任理事長。村集體以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入股,村民以戶為單位,以資金、技術、土地等多種形式入股,村集體與村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

通過搭建“合作社平臺”,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與合作社的產業優勢結合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抱團發展、強村富民,建立村集體與群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村黨組織找到了幹事創業的價值所在,群眾看到了黨組織富民興村的決心,黨組織的向心力、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增強,也為鄉鎮的基層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這次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成立是一次全新徵程,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將以此為契機,堅持產權明晰、公私分明,規範管理、照章辦事,盡職盡責、做好表率,為全面促進鄉村振興做出有力探索,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常家鎮黨委書記宋震表示,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創新黨組織引領鄉村振興模式,擬於近期成立蓑衣樊聯村黨委,發揮蓑衣樊等5村地緣相鄰、人文相親、產業相連、資源相融優勢,依託項目著力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鄉村旅遊聯村黨建示範片。

為了吸納各行各業的優秀青年、推動全鎮青年人才工作又好又快發展,3月18日,常家鎮還成立了青年人才協會,常家鎮青年人才黨支部同時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全體黨員大會。

成立常家鎮青年人才協會及黨支部是黨建帶團建、黨管農村青年人才、激發農村黨員隊伍活力、培育後備幹部、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有益探索。青年人才協會將在構築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蓄水池”作用,以服務廣大青年創新人才成長髮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團結引導廣大青年人才,以青年人才集聚推動產業集群,著力打造一批參與面廣、針對性強的工作項目,把青年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全面助力轄區人才高地建設。

早在2019年12月27日,高青經濟開發區(常家鎮)就聯合淄博市技師學院、淄博市鄉村振興服務隊高青三隊聯合成立了“鄉村振興星火學院”,旨在培養“三農”幹部隊伍、農村實用人才和技能人才,促進產學落地和人才合理供給,破解鄉村人才振興難題,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大眾報業記者 馬景陽 王曉明 王兵 韓凱 通訊員 朱秀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