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據相關報道,截至8月2日12時,《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超過《瘋狂動物城》,位列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第一名。截至目前,哪吒票房為15.32億元,預測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單日票房破2億,3日破7億,5日破10億,如今僅上映8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經打破了由《瘋狂動物城》保持的動畫電影票房紀錄。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從最初的反抗封建制度,到維護百姓利益而對抗天命,再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無懼毀滅也要反抗個體命運,獲取自我救贖與成長,如今哪吒的抗爭,映照著當代人的生存處境,這是從傳統中蛻變出來的中國“超級英雄”形象取得成功的原因。

其實,自哪吒的形象在佛經、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出現以來,就一直在改變。

從印度來到中國

哪吒的中國本土化歷程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哪吒”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舶來品。

哈佛大學文學博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夏維明(Prof.Meir Sha-har)認為:哪吒是印度神話中兩位神的合體,其一是《羅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羅,另一個原型是克利須那神。

在印度佛教裡,“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梵文NalaKūvara),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國天王毗沙門天王的兒子。

按照佛教典籍的描述,毗沙門天王“掌領夜叉”,手下有一支夜叉大軍。作為父親的得力助手,哪吒被有的書稱為“鬼王”、“鬼神王”,有的乾脆稱他為“藥叉大將”。哪吒在那時,很可能被世人想象成夜叉的樣子。

這個形象令人敬,又令人畏。為了便於中國人接受,哪吒的形象逐漸脫離原來的樣子,走向本土化。

南宋時期,民間把唐初名將李靖神化為佛教的毗沙門天王,作為毗沙門天王后代的哪吒,自然也是中國血統。

到了明代,成書於永樂年間的《三教搜神大全》將哪吒的身份改造成了“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這樣一來,哪吒又從佛教神祗皈依道教,算是徹底完成了本土化。

在《西遊記》裡,哪吒是“龍種自然非俗像,妙齡端不類凡塵”,其形象也從鬼王搖身一變為翩翩美少年。就連“哪吒”這個名字,也被吳承恩進行了本土化改造。

《西遊記》裡的哪吒,已經是玉皇大帝帳下的“三壇海會大神”,在征討花果山反賊孫悟空時擔任先鋒。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從有關哪吒的故事情節來看,另一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可以看作《西遊記》的前傳。小說用了整整三個回目的篇幅,創造出完整的哪吒的身世經歷:

靈珠子轉世、拜師太乙真人、大鬧東海、誤射石磯、剔骨剜肉、翠屏顯聖、蓮花化身,最後成了姜子牙討伐商紂王的先鋒官。

至於哪吒用什麼武器和法寶,也一直在變。

唐代,哪吒的武器是“三戟槊”,馬槊是大唐重騎兵衝陣時的武器標配,算時尚經典款。

在元代雜劇裡,哪吒最重要的法寶是一個繡球,降服的妖怪都被收到繡球裡面。所以,哪吒是玩口袋妖怪的鼻祖。

到明代小說《西遊記》,繡球已經不佔主要地位,但仍然是哪吒的重要裝備之一。大鬧天宮時哪吒與孫悟空大戰:

“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鋪面來打⋯⋯”

顯然,這個哪吒和今天大家熟悉的形象,仍是完全不同。不但繡球兒現在影視劇裡已經不出現了,那四件帶“妖”字的兵器,現在全部沒有,最後一個“火輪兒”,也許和風火輪有關,但不是踩在腳下,而是拿在手上的。而乾坤圈、混天綾、九龍神火罩等耳熟能詳的法寶,一樣也沒有。

實際上,塑造了今天哪吒形象的,是《封神演義》。這部小說的哪吒形象,實際上主要是遵照《西遊記》裡的“紅孩兒”設計的:

“手持一柄丈八長的火尖槍,也無什麼盔甲,只是腰間束一條錦繡戰裙,赤著腳。”

從反抗封建倫理

到反抗命運的自我救贖

對於當代觀眾而言,最為深入人心的哪吒形象,恐怕來自動畫片《哪吒鬧海》。該片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封神演義》中的故事,但也做出了極為重要的改變。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先從《封神演義》說起。它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完整的神仙體系。在道教裡,“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是天界至尊。南朝陶弘景在《真靈位業圖奉“元始天尊”為第一階中位主神,在道教神仙譜系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但《封神演義》不同,把原本位居“三清”之下的“四御”之首——玉皇大帝(即昊天上帝)的地位推至最崇高的地位,成為神仙世界的統治者。

同樣,在《西遊記》中玉皇大帝也是天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象徵著人間的皇權,“託塔元帥”代表了皇戚國戚權貴階級,“二郎神”等諸神將意味著維護皇權的武力。

自然而然的,《封神演義》中哪吒的表現迎合了封建時代的倫理觀念。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個體不具有獨立的身份,不同等級的人之間具有人身依附關係,沒有身體上的自由可言。

因此,哪吒在闖下大禍(打死龍宮敖丙)之後,選擇“剖腹、剜腸、剔骨肉,還於父母,不累雙親”,表現出來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百事孝為先”的傳統觀念。

斷絕世俗家庭倫理關係以後,重生後的哪吒追殺生父李靖,以報不能還魂轉世的個人仇恨。於是,其父李靖最終仍舊從燃燈道人處獲得了可以降伏哪吒的寶塔。哪吒的身體受困於象徵著封建道德的寶塔之下,並最終放棄了反抗。

這樣的結局體現的是對封建時代父子和君臣關係的維護。

到了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的反抗則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封神演義》中的哪吒是基於封建人倫將肉身還於父母,而動畫片中的哪吒則是為了全城百姓的利益而壯烈自刎。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在動畫中,重生的哪吒成長為一個象徵光明、正義、無畏等現代精神的英雄,打碎龍王廟牌匾,搗毀“水晶宮”。他殺死龍王不是基於個人仇恨,而是為了全城百姓不再受到龍王等封建惡勢力的迫害。

與《大鬧天宮》裡的孫悟空一樣,《哪吒鬧海》裡的哪吒所反抗的,也是整個封建制度,以給百姓帶來生存的機遇與發展的可能。

而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魔丸”降世的哪吒,少了許多“使命”,從一出生就揹負“原罪”,既要與惡劣的外部環境(眾人視其為魔的偏見)作鬥爭,又要與內心的誘惑、恐懼和痛苦(沒有乾坤圈的壓制立時成魔)作鬥爭,從而洗脫“原罪”,拯救自我。

從“人定勝天”的浪漫主義

到“人只能被毀滅,不能被打敗”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主人公的哪吒的自我成長與自我救贖,激烈的內心鬥爭和艱難的自我抉擇,是整部動畫的戲劇矛盾的所在。

無論如何,他的選擇所遵循的是個人的內心,父母和朋友(敖丙)可以提供方向,但是決定權還是在主人公哪吒自己手中。他可以在認知自己的真實身份後選擇解開乾坤圈成魔洩憤,也可以在全城百姓面臨滅頂之災時選擇保住自我意識前提下的神力爆發。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從這個角度來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所塑造的前所未有的哪吒形象,其抗爭的不再是抽象的封建制度及其道德觀念,而是作為一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在這個普遍提倡實現個人價值併為之一生奮鬥的時代,“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影片中的口號也因此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跟《封神演義》裡的哪吒重生不同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太乙真人最終只能保住哪吒的魂魄,但無法改變他的肉身註定會被“天雷”摧毀的命運。在此,哪吒既受命運的驅使,又不屈服於命運,最終走向悲壯的毀滅。

這樣的悲劇色彩無疑讓作品顯得更具感染力。

與“魔丸”相對,電影中還設置了一個靈珠轉世的角色——敖丙。他是龍王三太子,是罪臣之子,生下來就揹負著復興家族的使命。


《哪吒》的精神內核在於:縱使命運是毀滅,也要用反抗成就自我


然而,這靈珠,是申公豹偷來的。只要敖丙制服哪吒,就能請賞天庭、消除偏見、赦免他的族人。

龍族上下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他身上,拔下身上最硬的鱗片,給他鑄成最堅固的盔甲。這既是保護,也是桎梏。但最後,他卻用這身榮耀的盔甲,去救了他的敵人哪吒,甚至與他共赴天劫。

他辜負了龍族的期望,卻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遵循自己的內心活了一次。這同樣是對命運的反抗,對自我的救贖。

最終,“靈珠(敖丙)”與“魔丸(哪吒)”合兩者之力,也無法抵擋“元始天尊”施下的天雷。這樣的處理比起《哪吒鬧海》中大鬧龍宮的結果,拋去了“人定勝天”的浪漫主義成分,卻更具有了現實意義。

畢竟,個體的力量無法改變大勢所趨才是世間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