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在中國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徹底?

花花學長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諸子紛起,中國文化空前繁榮,但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墨子開創的墨家和孔子開創的儒家,二者並稱“顯學”。

到了漢朝之後,墨家消失了,幾乎絕跡。墨家中絕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主要有一下幾方面:

第一、墨家學說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它與秦漢以後的宗法社會嚴重不符。中國自秦漢以來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農業宗法社會,在經濟上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這就需要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在政治上實行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成為執政的根本。

然而,墨家所代表的手工業者階層,是非常不穩定的階層,在春秋戰國那樣動盪的社會里,有其良好的生存土壤,一旦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它獨立存在的基礎便消失了。

加上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執行,更加使墨學沒有了生存土壤。這些都是墨學消失的客觀原因。

第二、墨學理論自身存在矛盾。

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墨學內在有很多矛盾之處。例如墨學十論中,既講“非命”,又講“天志”;既講“節葬”,又講“事鬼”;既主張“兼愛、尚賢”,又主張“尚用”。這些矛盾致使它內部無法統一。再說墨學提出的重要的政治主張“尚同”,是為了實現“兼相愛,交相利”的理想社會,但在中央集權制下,這些都是不適合的。

第三、墨學自身缺乏和其它學說相融的發展機制。任何學說想要生存和發展,都要可以和別的學說發生關係,只能保存本學說的相對獨立性,要能從其他學說中吸收有利因素。例如,漢朝時候,法家和儒家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漢朝的政治體制“外儒內法”。生存下來的學說都是可以和別的學說進行互補。而墨家學說就明顯的缺乏和諧與寬容,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越走越窄。

第四、墨學的自身的組織制度極大的限制了他的發展。

墨家施行“鉅子”制度,鉅子的權力非常大,甚至可以對其他墨者生死予奪。墨家的組織紀律也非常嚴格,它擁有“墨家之法”,在法面前人人平等。墨者得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都必須經過墨家領導的審批和安排,否則就算違背規矩。這樣一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長此以往必然後繼乏人,走向滅絕。

第五、墨家對成員的個體素質要求較高,成為一個墨者難度較大。莊子認為墨者“太苦”、“其行難為”,這樣的門檻和要求都成為發展延續的障礙。

嚴格的說,墨家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在逐步分化的過程中有的墨者選擇了遊俠的路子,有的選擇了科技的路子。墨家的邏輯學、幾何學、光學、力學等都延續了下來。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墨學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梁啟超、陳獨秀、胡適等著名人物又將墨學中的許多理論如“兼愛”“非攻”等挖掘出來,試圖和西方的一些理念對接,但終究沒有形成系統的學說。


包山種樹


有一句話可以極為恰當的解釋並回答這個問題。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什麼意思呢?風雪天,為眾人抱來柴火取暖的人,不能讓這樣的人因為寒冷而凍死。 引申來說,也就是不能讓為大家做奉獻的人而因為奉獻而受到傷害。

如果對墨家的理念稍加了解,就會發現這句話幾乎就是用來形容墨家學子的。

墨家學派的眾多弟子,就是一個個抱薪者,在艱難跋涉的途中消亡。

如果想要深入的瞭解墨家思想,有很多深入闡述的專著;而回答這個問題,用一些淺顯的認識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墨家思想其中就包括“兼愛非攻”,淺顯的解釋就是相親相愛,不互相傷害。

非攻並不等於非戰,而是反對侵略戰爭,很注重自衛戰爭。自衛是反侵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自衛就會等於不反侵略。兼愛是大到國家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小到人與人之間也要兼相愛交相利。只有兼愛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證兼愛。

這種思想出現在戰國時期,但是,在那時就不為各國的掌權者喜好。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初期,墨子在齊國聽說楚國要攻打宋國,他立即派大弟子禽滑釐率領他的三百多名學生,攜帶守城器械,到宋都商丘,作防守的戰鬥準備,自己日夜兼程連續十天十夜到楚都郡。

公輸般主持製造攻城器械,墨子用“義”的道理折服了他,然後又去求見決策者楚王。通過展示實力,也就是所謂的“亮肌肉”,墨子同樣暫時說服了楚王。

然而,公輸般提出終極解決方案,楚王也不反對,那就是從肉體上消滅墨子。這裡有一個重要的關鍵點,對於墨子的理念,公輸般認為有道理,然而雙方都接受的“義”卻不能打動公輸般的內心,知道“不義”,為了實現目的他也想去做。

最終,墨子成功阻止了對宋國的攻擊,並不是只靠講道理,而是做了充分的準備。

而這個故事的最後也別有意味,大功告成的墨子從楚國回魯國,途中經過宋國,當時下著大雨,他想進城門洞躲雨,但是宋國知道了楚國的攻擊計劃,提高了戒備,守城士兵也不知道墨子對宋國有大恩,不讓他進,墨子被淋得一身溼。

是宋國人恩將仇報嗎?談不上,他們也不清楚墨子的付出、辛苦和犧牲。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到很多,所有人認為公正的,對墨子是非做不可的義舉,他也願意為此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其他人看來就覺得不必堅持,反而選擇利益至上。

為了堅持心中的信念,墨家學子不怕犧牲,但他們的無私,又很難得到眾人的理解和支持。

抱薪者得不到救助,只會倒斃在途中,即使他一心想要救人;同樣的道理,想要救世的墨家,卻很難得到援助,只會日漸式微。

這也是墨家在中國徹底消失的原因,這個結局,也是由墨家的性格特點決定的,他們追求俠肝義膽的理想人格,敢於為共同的理想而甘願獻身。

但這種理念,很難得到廣泛的支持與理解,哪怕是被他們救助的眾人。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寫到:“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墨家雖然已經消逝,但墨家思想的光輝永存。


〈完〉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Celave


墨家思想是春秋戰國時代重要的思想,它是諸子百家中唯一有實力可以和儒道法三家對抗的學派。但秦國統一之後,墨家卻突然銷聲匿跡,原因何在?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其中緣由。

一、墨家代表的是下層老百姓的利益,不受統治階級待見

墨家和儒家一樣,擁有龐大的門徒,和儒家不一樣的是,墨家的門徒有嚴密的組織。儒家的門徒全力從事的是歌頌統治者,歌頌孔子,而墨家的門徒則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四處奔波,全力實踐墨家“兼愛、非攻”的思想。

有一次,楚國在科學家公輸班的協助下,製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聽到這個消息,為了使勞苦百姓免受戰爭之苦,從魯國狂奔十晝夜,越過千山萬水,來到了距離魯國610公里的楚國(在那個沒有火車騎車,全靠步行的時代,610公里只走了十天),可看出他為救天下蒼生而拼命奔跑的愛心。到了楚國,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習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子用九種方法防禦,公輸班不能取勝。最後,公輸班說:“我還有最後一招,但我不說出來”。墨子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後一招,但我也不說出來”。楚王聽不懂他們的啞語。墨子說:“公輸班,不過以為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300門徒在禽滑裡的率領下,已經進入宋國,登城協防,等待作戰”。楚王於是下令取消這次軍事行動。從這裡,可以看出,墨家的組織要比儒家和其他學派嚴密的多,把墨家形容為墨黨也不為過。

二、墨家追求的是一個嶄新的社會秩序,冒犯了既得利益者

墨家在博愛與非攻思想的指導下,提出了一系列觸及靈魂的發問。為什麼在街上殺一人是犯罪,而在戰場上殺1萬人是英雄?為什麼搶奪別人的雞鴨是盜賊,而搶奪別人的國土是名將?為什麼人民要忍飢挨餓,去供養統治者享樂揮霍?為什麼人民要把政權交給一家人世代相傳?為什麼一個人死後要用活人殉葬?為什麼埋葬一個死人要花費那麼多錢?

這些問題的提出,都冒犯了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層,顯示墨子高度的智慧和高度的勇氣。同時也顯示出墨家跟儒家恰恰相反,墨家追求的是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

三、理想太好,要求太高,後繼無人,逐漸沒落

墨家思想是宗教的,像一個苦行僧,無條件為他人分憂,在人類未能全部快樂之前,他們不單獨快樂。

墨家沒落的原因不是他的理想不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他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至於必須有一種殉道的極端宗教感情,才可以勝任,這不是每個人都辦的到的,不久發生後繼無人的枯竭現象,逐漸在人群中消失,只留下世人敬仰的學說供後人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