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所謂無為,不是不作為,無德,不是沒有德行,是沒有目的,不求回報的去做事,不求功德,便是最大的功德。

人活於世,都想要有所作為,但是當你為了有作為,而去做事的時候,心念就變了,變得急於求成,貪圖利益,只有抱著不求、不貪、不念的想法,去做事,去行善,才是有作為,才是大功德。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施恩得福,行善無殃

每個人活在世上,都不是一帆風順,都或多或少要經歷一些事情,得到他人的幫助,恩情不論大小,我們都要永遠銘記在心,哪怕是點滴的恩澤,當我們有能力回報的時候,要竭盡全力相報。

唐山大地震是我們中國人難忘的痛苦記憶,而在這場災難中,卻有一件奇事。

有一個老人,是唐山一個水庫的管理員,他平時喜歡釣魚,沒事的時候,便把釣回來的魚,放在門口的水缸裡養著。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有一天晚上,他聽見外面有聲音,感覺不對勁,以為是什麼野獸,便拿起趁手的農具當作武器,小心的出了門,一看,原來是一隻狐狸,掉進了養魚的水缸裡,怪不得最近的魚總是莫名其妙的變少,總算找到了罪魁禍首。

老人便想把狐狸除掉,可仔細一看,狐狸的眼角好像流出了淚水,一臉驚恐的樣子,好像是在求饒,老人一時心軟,便放過了它。

可是他不知道,這隻狐狸,救了他的命。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左右,正在睡夢中的老人被一陣急促的抓撓聲和鳴叫聲吵醒了,醒來一看原來是那隻狐狸,狐狸焦躁不安的叫著,不時的望向門口,還咬著老人的鞋帶,老人感到困惑,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出了門,這時,舉世震驚的唐山大地震驟然降臨,他居住的配電室瞬間倒塌。

那位老人到現在也依然忘不了曾經那一幕,他認識到了動物,也是和人一樣,具有思維的,有靈性的,儘管他們不會說話,但是他們保持的天性,是善良的。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施恩不圖報,積德最重要

梁武帝:“我自即位以來,修廟建寺,捐財捐物,贍養了不少僧人,我自己也經常吃齋唸佛,這樣,我是不是便有了很大的功德?”

達摩:“無功無德”

梁武帝:“怎麼才算有功德呢?”

達摩:“要潔淨完滿的得道者才有,這樣的人世間很稀有”

梁武帝感到心中不平,自己做了那麼多善事,可還是被說沒有功德,便趕走了達摩。

後來,梁武帝結識了志公大師,便問道,我內心虔誠,建造了不少寺廟,也捐助了不少財物,但為什麼達摩卻說我沒有功德呢?

志公大師回答他說:建寺修廟固然是大功德,但是經常掛在嘴上說,便是最失功德的一件事,因為這就是在刻意貪求功德,心念就不純了。

一個人真正高貴的品格,不止在於他做了多少好事,幫助了多少人,關鍵是他的存心。唐山大地震中得救的老人當時一念慈悲心,放生了狐狸,沒有想得到回報,卻意外地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而梁武帝一心求功德,卻沒有得到絲毫功德。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真正有德行的人做事是無為而為,沒有目的,順勢而為,順天道而為,不求功德而功德自來,不求名利而名利自來。

無我無私地付出奉獻是最稀有珍貴的品質,施恩卻從不圖回報的人是最偉大的。假如一個人給別人恩惠是為了回報,那他幫助人的本意是變質的。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種善因,結善果,受恩莫忘,施恩莫念

古人說:“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你種下的善因,終有一天會結出善果。但是這種行善也要像播種一樣,種到土裡面,不能被太陽曬到,否則不會發芽。

就像人做善事要讓別人知道一樣,不會有功德。古人主張行善不欲人知,就是讓人暗地做好事,積陰德,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德行卻在積累和增長。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道德經》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施恩使人得福,行善遠離災殃。

道德經:無為勝有為,你與大善之人的距離,是心念



文:心悅輕分享

歡迎關注,一起分享國學文化,享受心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