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銘衡,字平伯。浙江湖州人,出生於江蘇蘇州。現代散文家、紅學家,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中國白話詩創作先驅者之一,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

俞平伯的曾祖父是晚清著名學者俞樾。俞樾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恩科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俞樾一生著述甚多,作詩詞,寫小說,編戲曲,著有《春在堂全書》計一百六十種,近五百卷。近代大學者章太炎也是俞樾門下弟子。

俞平伯的父親俞陛雲,是晚清探花,也是一位飽學之士。母親許之仙,是清朝松江府知府許祐的女兒,也精通詩文。俞平伯自幼從母讀經書,九歲入從師學古文。

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3歲的俞平伯,83歲的俞樾,34歲的俞陛雲

俞平伯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奠定了雄厚的舊學基礎。俞平伯三歲時,曾祖父俞樾還寫了一副對聯送給他:培植階前玉,重探天上花。

1915年秋,十六歲的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學文學系。全家遷入北京。俞平伯十七歲時,師從北大教授、訓話學家、狂土黃侃(章太炎大弟子)。

俞平伯十九歲時,第一首白話新詩《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

五四運動爆發後,俞平伯“浮慕新學,嚮往民主",積極投身運動。

胡適的新詩集《嘗試集》,是中國現代新詩的第一本集子,也是中國新詩的奠基巨碑,在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開山地位,顯然不可低估。胡適成為“新詩老祖宗”也順理成章。

正是在《嘗試集》的影響下,俞平伯的新詩集《冬夜》也破土而出。這是繼《嘗試集》後最早的詩集。

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胡適

俞平伯在十三歲時開始閱讀《紅樓夢》。二十一歲時與傅斯年一同赴英國留學的漫長旅途中,熟讀《紅樓夢》,便有了研究《紅樓夢》的願望。

《紅樓夢》研究作為一門學問或學術,所謂“紅學”從《紅樓夢》誕生,便已開始。“紅學”一詞,據《清稗類鈔》,最早出現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後又有“鹹(豐)同(治)以來,紅學大盛”的記載。

不過,“紅學”在那時不是一門嚴肅的學問或學術,而是帶有調侃戲謔的味道。真正將它作為嚴肅的學間對待,是辛亥革命之後。但很少從哲學、美學入手,而是各種“索隱"“釋真” “考事"之類的"索隱派”成了主角。

胡適考證《紅樓夢》的第一篇文章《紅樓夢考證》問世,宣告“新紅學”的誕生。而胡適在北大的學生俞平伯、顧顏剛,在老師胡適的啟示下,其“紅學”研究也碩果累累,與胡適一起,成為當時海內外公認的“新紅學”權威與大師。

胡適、俞平伯等人對“新紅學”的貢獻有二,確立《紅樓夢》為“自敘傳”。首先,得到魯迅的認可。魯迅當時正在北大講“中國小說史”,屢屢引證胡適考證,並說胡適的“自敘傳”, “實是最為可信的一說” (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其次,斷定《紅樓夢》前八十回為曹雪芹之作,後四十回為程傳元、高鶚串通作偽,由高補續。

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左起:許昂若、葉聖陶、朱自清、俞平伯

俞平伯的“紅學”研究如此出色,白話新詩也同樣出色,而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他的舊體詩同樣出色。

俞平伯的舊體詩,得其清未探花詩人父親俞陛雲的真傳,有著深厚紮實的功底,甚得詩界的推崇。

葉聖陶誇他“天分高,實踐勤,腳踏實地,步步前進,數十年如一日”,葉恭綽在《古槐書屋詞·序》中贊他“於詞所造既深,而又能審音度曲", “功力深至,迥異時流”。

俞平伯乃是兼擅新舊兩種詩體的詩人,他創作的舊體詩不僅數量多,詩意境界淡泊清幽,藝術圓潤純熟,風格鮮明,同時代的詩壇恐怕再無他人。

寫舊體詩,也是俞平伯一種自娛、抒發情感、張揚個性的重要形式。

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上世紀六十年代,俞平伯在老君堂的“古槐書屋”被佔,被擠到放置刻書雕版的別院小屋居住。對此,他寫了一首詩:

先人書室我移家,憔悴新來改鬢華。

屋角斜暉應似舊,隔牆猶見馬纓花。

該詩“怨而不怒”,甚或“溫柔敦厚”,但結果,在學部文學所,還是捱了一頓狠批。後來,他在《“五四”六十週年憶往事》一詩裡,再次提到馬纓花:

馬纓花發半城紅,振臂揚徽此日同。

一自權門纓中怒,趙家樓焰已騰空。

這首詩回憶了自己年輕時,在馬纓花開遍京城時,參加五四運動的情景。馬纓花見證了俞平伯少年時的意氣風發、暮年時的寂寥和苦痛。

1977年,為感念與自己結髮六十年的老妻,俞平伯寫舊體長詩《重圓花燭歌》,讀之令人動容:

白首相看憐蓬鬢,邛岠相扶共衰病。

嬿婉同心六十年,重圓花燭新家乘。

蒼狗白衣雲影遷,悲歡離合幻塵緣。

寂寥情味堪娛老,幾見當窗秋月圓。

…………

兼憶居停小學時,雲移月影過寒枝。

荊扉半啟遙遙見,見得青燈小坐姿。

負戴相依晨夕新,雙魚涸轍自溫存。

燒柴汲水尋常事,都付秋窗共討論。

…………

俞平伯:“新紅學派”創始人,白話詩先驅,舊體詩寫的卻更加優秀

俞平伯是“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式的文人,在那場非學術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時,何其芳(時任文學研究所所長)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保護了俞平伯。為此,何其芳還受到責難和批鬥。

1977年,何其芳逝世,俞平伯不僅親自前往參加哀悼會,還寫了一首《紀念何其芳先生》詩,其情誼真摯動人:

昔曾共學在郊園,喜識“文研”創業繁。

晚歲耽吟憐《錦瑟》,推敲陳跡怕重論。

習勞終歲豫南居,解得耕耘勝讀書。

猶記相呼來入苙,雲低雪野助驅豬。

俞平伯晚年還作過一首《紅樓夢縹緲歌》,其中最後的四句是:

補天虛願恨悠悠,磨滅流傳總未酬。

畢竟書成還是否,敢將此意問曹侯?

胡適說俞平伯詩的“音調、字面、境界,全是舊式詩詞的影響”。從舊詩和詞曲裡蛻化出來,熔鑄詞曲的章節於其新詩中,當代詩人無人可與俞平伯相比,俞平伯寫舊體詩的功力,可見有多深厚。

本文參考自:《民國清流之大師們的中興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