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電商助農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農村地區的發展事關脫貧全局,而農村產業興旺事關農民收入和鄉村振興的大局。產業興旺涉及到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方面,而流通則是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關鍵環節。每年收穫季節農產品銷售難的主要問題還是卡在流通不暢,而這導致農民的損失有時候可達30%,甚至達到50%以上。因此,如何改善流通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關鍵之一。

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其難點是生鮮產品的銷售。由於存在保鮮和防腐爛問題,無法及時銷售的生鮮農產品損失可達20%-30%。長期以來,解決方案是開發儲藏保鮮、冷鏈和粗包裝加工等環節技術。這一方案雖然可以錯開供給和需求的時間差,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民的損失,同時也延長了農產品的價值鏈。但從根本上來說,消費鮮活農產品是農產品消費的本質屬性。因此,如何以最低成本解決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是農村產業興旺和提高農民收入的核心內容。

近年來,隨著網絡電商的快速發展,電商平臺對於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方案。據統計,2014年我國生鮮電商的交易額為289億元,到2018年上升到了2103億元,生鮮電商佔網絡零售的比例也逐年提高。

雖然一般電商平臺通過快速的信息發佈和所帶動的物流活躍度在鮮活農產品銷售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電商依然沒有能夠在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何解決?新電商或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與傳統電商不同,新電商主要站位消費者,通過商品流和社交裂變對接產需。通俗地講,在新電商平臺上,銷售是圍繞著電商的創新與粉絲的社會互動而實現的。以拼多多為例,2019年,拼多多平臺的農副產品銷售額1364億元,農產品常購用戶有2.4億人,訂單中51%以上為鮮活農產品。拼多多從農產品起步,對於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屬性以及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消費屬性都有深刻的認識。其次,其聚焦低價、下沉流量,以三四線城市為目標和壓縮供應鏈也為生鮮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方便。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其電商模式屬於社交型電商模式。通過大家一起拼貨的方式,從而瞬間凝聚需求,並通過電商與粉絲的互動不斷粘結粉絲激勵下單,瞬間將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在這一過程中,瞬間形成的購買力可以較快消化等待銷售的鮮活農產品,極大地減少了由於延後銷售所產生的損失,以及延後銷售所需要的冷鏈、儲藏等環節帶來的新增支出。

近年來,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傳統大型電商扶貧助農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傳統電商紛紛推出新的電商產品,推出了一系列商品下行、農品上行的模式。拼多多在其農產品上行優勢的基礎之上,開始把重點放在提升農產品上行的效率方面,依託其社交電商的優勢,發展產地直髮模式,實現消費者、農戶、平臺三贏的格局。

從整體來看,近十年來,中國電商平臺的發展對於改善農產品流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農村地區發展尤其是農副產品銷售方面提供了不少便利。我國每年農產品的市場銷售份額大致在10萬億元左右,電商交易份額僅有3%,電商平臺的銷售潛力巨大。如何持續助力農產品銷售,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的發展,需要探索出一條可供推廣和借鑑銷售模式。這樣一來,致力於助力農村發展的電商,才能更加長效地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農村地區發展提供一份來自電商領域的行動方案。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作者:李小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