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快,熊貓胖,猴子想跳熊貓背上,熊貓偏不要猴子跳熊貓背上

猴子快,熊貓胖,猴子想跳熊貓背上,熊貓偏不要猴子跳熊貓背上

今天和朋友聊到猴子理論,說的是管理學當中的一個現象,叫猴子跳到了你背上。為了讓標題成立,假定你是熊貓。為什麼猴子要跳熊貓背上呢?因為熊貓會功夫啊,能解決棘手的問題。

這類現象在工作中很常見,如果你恰好帶過團隊,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佈置了一個活兒給團隊成員,他/她很快來找你,老大,PPT我不會做,你幫我做一下唄。你心地善良,急於把工作完成,所以應了,後來你會發現,做PPT的活兒越來越多,整個團隊的PPT都要你做。這就是典型的猴子跳到了熊貓背上,雖然功夫好,但疲勞作戰,早晚得垮。因為下屬已經摸透了你的脾氣,對你形成了依賴。如此下去,你累,團隊成員也得不到成長,裡外都不合適。

如果你是領導,問題就是,怎麼不讓猴子跳到自己背上。總的原則是指導而不上手,甚至你可以明確說,我給你示範一次,一邊示範一邊講為什麼要這麼做,要遵循什麼理念,下次就要鼓勵下屬這麼幹。

如果你是下屬,就不要想著跳熊貓背上,因為上去雖然舒服,但摔下來很疼。有人專門寫文章講職場巨嬰,諷刺的就是這樣的猴子。我們的關注點至少應該是,通過做這件事我能得到什麼成長,如果我不會做,我要仔細看老大是怎麼做的。

朋友問我,如果做的過程中遇到難題,怎麼問老大呢?聽起來這裡似乎有顧慮,老大這麼忙,問這樣的小問題,會不會被罵?這樣的小事去問領導,會不會在同事面前丟人?實際上,很可能會有人鄙視你,因為開始的時候你也許蠢得可以。但是有一點你得想通,當你提問的時候,就是在沿著鄙視鏈往上走。有格局的老闆通常會喜歡主動求教的員工,有眼界的員工也會喜歡這樣的同事,主動的態度就是黃金啊。

當然,在求教之前,可以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問下度娘就搞定了,如果能解決,儘量不要麻煩別人,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更可貴。如果確實解決不了,向同事或者領導求助時,要明確提出你的需求,這時不妨用一下即興演講的腳本:

抓手:老大我有個問題實在解決不了,可以佔用您3分鐘時間請教一下嗎?

要點:是這樣的,按您的佈置我聯繫了很多潛在客戶,可是沒有收到什麼回覆,我感覺很挫敗。所以想知道提高成功率的方法。

結構體:我分析了可能的原因:一是溝通有問題,我的說辭沒有打動對方;二是這些客戶並不是咱們的客戶,需求不匹配;三是他們有需求,但是我們的產品不能滿足。具體怎麼改進我還沒想到好的辦法。

呼籲行動:請您指導一下。

老大一聽,你這個問題3分鐘搞不定啊,這樣吧,遇到這個問題的可能不止你一個人,我們最近安排一次培訓,我來系統講一下,你去把HR叫來。

這個對話裡,老大心裡可能還會感激你,因為你主動提出問題並嘗試做了分析,這直接帶來了一次培訓。你業務拓展不順利,可能部分地與培訓不到位有關。

不過這是新手段位,如果是職場老鳥,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在接到任務的時候進行評估。曾經合作過的一位企業高管這樣教過我,她說當她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會這樣想:目標是什麼?衡量成果的指標是什麼?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什麼資源?需要誰的支持?現在有哪些資源?還差哪些資源?差的資源去哪裡找?如何得到目標人物/部門的支持?

後來我常常想起她的話,這其實就是以終為始。如果這樣評估下來,你就會發現,可能馬上要找老大要支援了。甚至在佈置任務的現場,你就要提出,如果要實現目標,我需要什麼支持。

除了猴子和熊貓的關係之外,另一種常見的關係是猴子與猴子,也就是協作問題。換句話說,猴子也不要跳到猴子背上。《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提出了“協作氾濫”的問題。正常的協作不用談論,但協作氾濫就會讓我們處在消耗之中。

文章分析說,協作氾濫包括集中消耗與緩慢消耗。前者容易察覺,也相對容易判斷,比如可能一個協作請求會分走你一大塊時間,而當下你手頭正在處理關鍵任務。後者則不易被察覺,比如日常的細碎協作請求,不斷有人打斷你的工作,一會兒讓你做個表格,一會兒讓你發個快遞,你需要不斷切換自己的注意力。不管你的崗位是否對應這些要求,都不妨考慮把你的時間分配變得更加合理化。

上述提到的文章給出了戰勝協作氾濫的三個方法。一是分析超負荷工作的原因;二是拒絕不必要的協作,關注自己的“北極星目標”,同時幫助同事適應你的變化;三是保證自己的高效率,比如更注重會議的準備工作,更有效地利用他人的時間。

綜上,不管你是什麼角色,都不要試圖跳到別人背上,也要明智地阻止別人跳到你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