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世界茶聖陸羽

說起中華文明對人類的貢獻,在一項由“一帶一路”沿線20國青年參與的評選中,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被稱作中國“新四大發明”。曾以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推動世界進步的中國,正再次以科技創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發展理念。

無論“新四大發明”,還是“老四大發明”,在一些西方人那裡總有不少異議。但是,中國向世界輸出孔子、瓷器、絲綢、茶葉,全球一致認同。

茶,是中國人生活中繞不開的一樣東西。老百姓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一片改變世界的葉子。茶,是世界三大飲之一,世界上有20多億人飲茶,不分國籍、民族、種族和宗教。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

毛澤東主席曾說,“唐朝陸羽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專著,是中國茶文化的瑰寶,這也是中國人對世界做的貢獻”。

“楚天浩浩,星漢茫茫。古邑竟陵,茶聖故鄉。昔吾茶聖,茲出盛唐。……”(《茶聖祭文》)。

郁達夫說:“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中國是一個不缺偉大人物的國家。中國古代有孔子,司馬遷,杜甫,王義之,陸羽等“十大聖人”。但十大聖人中,真正有世界影響的只有兩位,就是孔子和陸羽。

《陸羽卒地實考》 在日本知名學刊《研究紀要》發表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全國第一個研究陸羽的理論刊物——《陸羽研究集刊》

一部《茶經》,一代茶聖。歲月輾轉千餘年,人與書的魅力,依舊如同長江漢江波濤般奔湧不息。

《研究紀要》,是由日本野村文華財團出版發行的公益性茶學刊物。

2018年3月出版的《研究紀要》第27號,發表了日本學者巖間真知子翻譯的兩篇由天門“陸學”專家撰寫的論文。一篇為《陸羽卒地實考》,作者裴治國先生,曾發表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天門市陸羽研究會主辦的《陸羽研究集刊(2016年)》和安徽省茶業學會會刊《茶業通報(2016年第二期)》;一篇為《鞏義唐三彩煎茶人形偶茶冥器出土的歷史意義》,作者童正祥先生,2016年10月在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獲優秀論文三等獎。

2018年1月,《一代茶聖究竟卒於何處?專家探尋八大依據證實陸羽魂歸故里》在“天門社區網+微信”發表後,數萬人瀏覽關注。

《陸羽卒地實考》是破解陸羽生平研究歷史之謎的力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研究紀要》作為日本有影響的茶文化研究學術刊物,推薦這兩篇論文表明,天門市陸羽研究會關於“茶聖陸羽究竟卒於何處”的研究課題和所取得的成果,從中國走向世界,受到日本茶學界的重視和肯定。

關於陸羽的卒地,千百年來學界說法不一,沒有定論。

按皇甫曾《哭陸處士》詩及孟郊《送陸暢歸湖州憑題皎然塔陸羽墳》詩推斷,認為陸羽於貞元二十年(804)卒於湖州,稱為“湖州說”;國家社科院沈冬梅博士在《茶經校注》一書的前言一文中又說:“貞元二十年(804)冬,陸羽卒於湖州,葬杼山,與皎然塔相對。還有的說陸羽晚年回故鄉竟陵卒。”稱為不確定的“兩地說”;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教授林正三先生在其《唐代飲茶風氣探討》一文,吳覺農先生在其《茶經述評》一書,明確提出陸羽晚年回竟陵而卒,稱為“竟陵說”。

裴治國先生為弄清這一問題,查閱相關研究文獻,結合耙梳各類史料,求證吳覺農、林正三二位先生“竟陵說”之論,以論文《陸羽卒地實考》確證:陸羽卒於故里竟陵。

其主要考證有三:一、陸羽晚年行蹤與周願《三感說》力證陸羽卒於竟陵;二、吳覺農先生之考證為歷史定案,林正三先生之考證(吳覺農先生之考證)強力補證;三、由《通論》和《通載》之“隱士陸羽卒”之記,知陸羽卒前的生活狀態為隱士,由《與地紀勝》之記、趙璘《因話錄》與周願願《三感說》相互印證,陸羽晚年回竟陵隱居西塔寺,篤信佛教,又據“周願《三感說》及清《一統志》”所載,陸羽卒於竟陵,葬覆釜洲,並建有塔。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聞名中外的茶經樓

歷時8年探尋 以八大證據破解歷史之謎

年逾七旬的蕭孔斌,現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茶經》研究中心主任、常務理事,天門市陸羽研究會會長。

從2009年開始,他帶領由範齊家、童正祥、裴治國、周世平等16名資深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以“一代茶聖究竟卒於何處”為課題開展專題研究。

裴治國先生撰寫的論文《陸羽卒地實考》是這項課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一。

歷時8年,蕭孔斌和研究人員從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探尋出證實陸羽“卒於故里竟陵(今天門市)”的八大證據。

證據一:宋代學者王象之所著的《輿地紀勝》,在其“卷七十六復州景物下”有記曰:“覆釜洲,在竟陵縣西禪寺,有洲如覆釜,即唐陸羽隱居之地”。

證據二:李賢《明一統志·山川·景陵》曰:“覆釜洲,縣西里許。陸羽隱地。”

證據三:《大清一統志》曰:“西湖,在天門縣西門外,廣次於東湖,有洲曰覆釜洲,唐陸羽所居,後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寺有陸子茶亭。”

證據四:《湖北通志》一百零八冊卷十一山川六曰:“天門縣:西湖,在縣城西門外,廣次於東湖。有洲曰覆釜,唐陸羽所居,後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內有陸子茶亭。清《一統志》。”

《湖北通志》系清末民初編纂出版的,當時編纂此書的湖北的文人們,是力舉陸羽回竟陵而卒的,否則就不會把《大清一統志》所述“覆釜洲,唐陸羽所居,後葬此”照錄下來,載於《湖北通志》的。

證據五:被原中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稱為“中國當代茶聖”的中國著名的茶學家吳覺農先生,在他的《茶經述評》第八章第二節倒數第七行中言道:“陸羽出生於現在湖北省荊州地區的天門,老死於故鄉。”

證據六:臺灣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林正三教授在《唐代飲茶風氣探討》第五章《陸羽事蹟系年》中說:“陸羽晚年回竟陵,卒於貞元末,葬在竟陵覆釜洲,與本師智積禪師之塔相依。”

證據七:唐·趙磷(此人曾在竟陵生活過,陸羽與他的叔父柳澹是好朋友)《因話錄·陸鴻漸》載:“餘幼年尚記識一復州老僧,是陸僧(智積禪師姓陸)弟子。常諷其歌雲:“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此處所提到的“陸僧弟子”,應該是指陸羽。

證據八:唐·周願(與陸羽同事多年,陸羽卒於804年,周願814年任竟陵太守)在其《三感說》中言道:“洎乎冠歲為竟陵苾芻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聲聞闢之,以尊乎竺乾聖人也”。又云:“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園似頂狀,中立塔廟,篁大如臂,碧籠遺形,蓋鴻漸之本師像也。悲歟!似頂之地,楚篁繞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種之竹。視夫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終。”“予作楚牧,因來頂中道場,白日無羽香火,遐嘆零落,衣搖楚風,其三感也。”

周願的這兩段話,說明了幾層意思:一是駁斥了說陸羽離開竟陵後,就再沒有回到故里。陸羽不僅回來過,而且在西塔寺種過竹子,在西塔寺內為其師父智積塑過像。二是闡述了陸羽晚年回到西塔寺“老奉其教”,受到佛教界的尊崇,稱之為“聖人”。三是感嘆陸羽死後“白日無香火”,“遐嘆零落”,極為悲傷!

確證陸羽身世記載貽誤 體現天門的文化底蘊深厚

茶經樓下,歡歌笑語;文學泉邊,佳作迭出;茶吧茶社,傳統而時尚;陸羽國際茶學院,更是生機盎然。

有人說,陸羽因《茶經》而稱聖,天門育鴻漸而成名。天門,一個本不產茶的地方,因受先賢陸羽的影響,濃郁的茶文化蓬勃興起,成為另一種別有韻味的茶鄉。

陸羽所著《茶經》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歷代學者的推崇與重視。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第一部茶書,這部七千餘字的著述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它成為研究中國茶學、茶史、茶文化的一個繞不開的、必須的“標本”。

陸羽所開創的茶學也被稱為“陸學”。改革開放至今,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30多年,圍繞著陸羽《茶經》的研究未曾間斷。30多年來,這方面的著作與文章不斷地湧現,數量眾多,蔚為大觀。

在天門人心中,陸羽是“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化身,人們對茶聖崇敬的情結似與生俱來的。

蕭孔斌說,天門市陸羽研究會專家多次上北京、下武漢查找資料、諮詢專家、反覆研究論證,就“陸羽卒於竟陵”撰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對高萬湖先生“質疑”之質疑——不能武斷否定“陸羽歸葬故里”說》,載於《陸羽研究集刊》第12期(作者魯德勝);《陸羽卒地實考》,載於安徽省茶業學會會刊《茶業通報》2016年第二期( 作者裴治國);《陸羽·茶經·故里其事》,載於《陸羽研究集刊》第14期(作者蕭孔斌);《周願“三感說”譯文辯析》,載於《陸羽研究集刊》第14期(作者張福祥);《“三感說”裡識陸羽》,載於《農業考古中國茶文化專號》2017年第5期(作者童正祥)。

蕭孔斌認為,充分的史料、高質量的論文,論述了陸羽晚年落葉歸根,隱居於西塔寺,並老死於此。這是天門陸學界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正本清原,還原歷史,補正了關於茶聖陸羽身世記載的缺失。

湖北日報社天門分社社長、高級記者譚親璐認為,組織一個專家團隊,把學界沒有定論、難以定論的歷史之謎作為重要課題來攻克,是天門市陸羽研究會的創新。專家們尊重歷史事實,以科學的態度傳承茶文化,通過八年探尋,以八大證據破解歷史之謎,證實陸羽“卒於竟陵,葬在覆釜洲”,確認“竟陵說”的正確性,體現了天門深厚的文化底蘊。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茶經樓之夜

《陸羽研究集刊》 全國研究陸羽的權威理論刊物之一

說到陸羽研究和茶文化研究,不能不提《陸羽研究集刊》,她是全國研究陸羽的權威理論刊物之一。

1984年,全國第一個研究陸羽的理論刊物——《陸羽研究集刊》,由天門市陸羽研究會創刊。

34年來,她已發行到韓國、日本和國內的香港、臺灣及各個茶文化學術團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其研究不斷的跨越時空,跨越地域,跨越領域,其理論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具有很大影響力,奠定了天門市陸羽研究會在陸羽茶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

2017年,由《陸羽研究集刊》首發後,在《中國茶葉》、《農業考古》、《三峽大學學報》、《福建茶葉》《雲南民族茶文化》、《廣州茶文化》等國家和省級報刊(網)發表的陸羽茶文化研究論文10餘篇。童正祥的論文《竟陵版茶經的中日交流》,張雅琴、黃露的2篇論文入選西安第四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2016年10月,在河南省開封市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年逾八旬的天門市陸羽研究會副會長範齊家先生的《從<水滸傳>茶事描寫看中原平民茶文化的人文特色》,獲優秀論文一等獎;副會長童正祥先生的《鞏義唐三彩煎茶人形偶茶冥器出土的歷史意義》,獲優秀論文三等獎;研究員裴治國先生的《淺議北宋茶文化成因及其得失》被收錄在第十四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近8年來,天門市陸羽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編寫出版了《竟陵茶文化叢書》即《竟陵歷代茶詩茶文選》、《竟陵現代茶詩茶文選》、《天門市陸羽研究會三十年》,編輯出版了《竟陵版陸羽茶經序跋譯註》,整理出版了《明嘉靖景陵版茶經》,編寫了《茶聖陸羽四集歷史人物紀錄片解說詞》、《十六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茶聖陸羽》,撰寫了近100篇研究陸羽、研究陸羽茶文化的論文,分別在全國性、地方性刊物上發表。

天門市陸羽研究會,以豐碩的理論成果奠定了陸羽故里茶文化學術研究地位,成為全國研究“陸學”的主要團隊之一。

“天門陸學派”在學界獨樹一幟。已有竟陵分會、幹驛分會、佛子山分會和陸羽書畫院、陸羽少年茶道院、陸羽集郵研究會、茶和天下郵局、陸羽龍舟俱樂部、茶人之家樂團等10多個分支機構,會員120多人,長者年逾八旬,後生風華正茂。

“走出去”,“請進來”。天門市陸羽研究會與國內外茶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2017年,陸羽研究會會承擔了湖北紅安天台寺喊山開茶儀式和紅安天台山禪茶文化節的組織、策劃,並與各地茶人一道,在天台寺進行了茶藝交流、書畫表演、學術座談等活動;接待了韓國“中韓茶文化交流協會”、“韓國吾禮茶文化聯合會”的訪問團,還接待了雲南、貴州、福建、浙江等地多批茶人來訪,影響力不斷擴大。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年逾八旬的範齊家先生《從<水滸傳>茶事描寫看中原平民茶文化的人文特色》獲優秀論文一等獎

歸去來兮 茶聖陸羽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在外工作的天門人常在報紙和網上發表文章。得知家鄉天門舉辦茶聖節,他在風凰網上發了篇《我的鄉愁不是“茶”》。作者意味深長地說,對於家鄉近年興起的茶文化活動,我彷彿聽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希臘神話一般,說起來都不好意思。我對家鄉的記憶就是“春天,油菜花香,麥浪排排;夏天,稻花飛絮,荷花盛開;秋天,谷堆如山,銀棉似海;冬天,人閒牛歇,白雪皚皚。”不管我怎樣打撈、追尋,記憶的行囊裡就沒有一個“茶”字。

文化是在交流與碰撞中發展的,天門只有包容世界各國茶文化,才有可能創新茶文化,成為茶產業的創新之地和茶文化的聖地。在天門,打造陸羽文化品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茶文化之鄉”、“湖北省茶文化旅遊示範區”的牌匾相繼授予天門,“陸羽茶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昭示著天門茶產業燦爛的明天。

“陸羽茶文化”申遺,既傳承了歷史上幾度輝煌的絲綢之路包括茶馬古道、茶葉之路的文化使命,又對接了正在進行中的“一帶一路”中國倡議,有利於提升中華茶文化的研究和傳承水平,有利於引領中華茶文化的復興和繁榮,有利於包括茶文化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

茶聖故里天門,為打造茶文化的聖城,提升天門文化的軟實力,在舉辦茶聖節時,邀請來自印度、俄羅斯、匈牙利、德國、意大利、坦桑尼亞、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一帶一路”沿線沿岸十二國的佳麗們,手捧取自家鄉的源頭活水,在茶經樓前匯於一鼎,表達天下茶人向茶聖陸羽最莊嚴的敬意。為讓更多的人知曉陸羽,瞭解茶文化,持之以恆開展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工廠,進社區,進鄉鎮。

中國茶文化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農業部原副部長劉堅說,天門打造“中國茶文化之城”,機遇很好,前景燦爛。希望茶聖故里天門,加快融入“一帶一路”步伐,讓茶及茶文化迴歸陸羽故里。“這也是所有茶人的責任,要共同積極創新制茶理念和製茶工藝,努力提高茶葉的品質,豐富茶產品的種類,讓茶成為更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讓茶文化為人類健康和文明服務。”

遙想當年,青年陸羽騎著崔國輔相贈的白驢、烏堼牛離開家鄉,帶著人生的夢想去探索,去追尋;晚年陸羽帶著茶經和詩的碩果回到故鄉,回到西塔寺“老奉其教”,受到佛教界的尊崇,人們稱之為“聖人”。

如今,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盛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茶聖陸羽帶著茶經和茶文化,從博物館和歷史中走出來,走向人們的美好生活

歸去來兮,茶聖陸羽!

來源:《陸羽研究集刊》特稿

作者:向金祥,資深媒體人,天門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主任記者。曾任湖北省記協群工內參專業委員、湖北省市州報新聞獎評委和天門市科技成果評審鑑定專家、天門市新聞職稱評審委副主任,獲湖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湖北省雙十優編輯記者、湖北省語言文字先進個人、天門市優秀黨員、天門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天門市勞動模範、天門市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出版《心海帆影》、《喊出時代強音》、《新聞採訪與寫作》等專著。在《人民日報》、《中國改革報》、《中國企業報》、《法制日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湖北日報》和《半月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等報刊雜誌發表新聞、報告文學作品5000件,百餘篇作品獲全國、省級新聞獎,其中"全國省區黨報好新聞獎一等獎"、"湖北新聞獎一等獎"、"湖北市州報新聞獎一等獎"、全國縣市報新聞獎和湖北省縣市報新聞獎一等獎2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