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同比或重回正增长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陈伶娜)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多位专家表示,尽管一季度GDP为负增长,但这一降幅好于市场预期。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持续恢复,未来几个季度有望实现正增长。低基数也有望助推明年一季度我国GDP实现较高增速。不过,下一步,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还需继续发力。

一季度我国经济数据好于市场预期

3月以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势头,降幅明显收窄。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苏剑表示,尽管一季度GDP为负增长,但数据好于市场预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俊伟也认为,一季度我国GDP同比数据好于预期。他分析,导致经济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居民需求受到抑制;二是人员流动受阻影响了生产,特别是影响了供应链;三是欧美疫情蔓延,导致外需萎缩,部分国际分工链条被阻断。从数据看,一季度数据明显好于前两个月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3月份我国经济恢复状况比较好,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复工复产。

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长

在3月份我国经济出现改善势头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日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预计会延续回升改善、持续向好的势头,二季度经济会明显好于一季度。

不过,各界对于今年中国经济运行会呈现“V”型还是“U”型走势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此,苏剑表示,目前来看,如果要实现此前既定的全年增长目标,即全年增速达到5.5%左右,意味着后面三个季度GDP平均需增长8%左右。二季度是实现“U”型还是“V”型反转,关键看国际疫情的治理效果,以及中国疫情会不会出现二次暴发。如果二季度国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则还是有可能实现“V”型反转的。

浙商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团队认为,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最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外需下行对出口产业链和对相关就业的影响;二是消费数据是否会如期呈现补偿式修复,还是会由于疫情影响居民收入和就业而继续呈现低迷态势。

中性情形下,李超团队预期,今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有望重回正增长,全年经济增速可能在2%-3%之间。同时,由于今年的低基数,202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或达到15%左右,2021全年经济增速可能达到8.5%。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也预计,二季度我国经济将延续改善趋势,下半年GDP增速将有所回升,全年经济或增长2%-3%。

此外,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对一季度的数据不必担忧,他预计,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商场开业、餐馆开张,二季度经济基本面会有相对较好的表现,可能会成为全年经济的一个拐点,经济增速有可能出现“V”型反转。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或有望同比转正,下半年经济或好于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的稳定复苏也将会成为A股市场未来走强的一个重要支撑。

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仍需加码

当前,海外疫情输入风险较大,国内复工复产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

温彬指出,从目前来看,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蔓延,多国采取限制人群聚集、延缓经济活动等措施,导致需求减弱、生产放缓、贸易受限,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明显影响。不过,“同时也应看到,全球市场情绪逐渐趋于平稳,疫情传播初期的恐慌情绪逐渐被消化,金融市场波动也基本回归至正常水平。国内经济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空间,政策储备充足,内需具有较大潜力。”

温彬认为,下阶段,要着力推动投资项目开工复产,促进传统消费加快回补,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同时大力推动新基建、新消费、新投资等新模式、新需求发展,为经济增添新动力。因此,宏观政策要持续加强逆周期调控力度,激活增长点,释放经济潜力。

“考虑到疫情的长期影响,想要实现全年既定的各项目标,还需要政策进一步加码。”张俊伟也提醒,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仅在需求侧,也在供给侧,所以经济恢复是一个过程。

近期,多地发放消费券、现金券来刺激消费、稳定民生。张俊伟认为,这是我国宏观调控工具的重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要避免把政府补贴与商业促销混淆的倾向。稳消费、稳民生需要政府投入足够的真金白银。

苏剑也认为,当前,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等消费受到抑制,如果要加快经济发展,则下一步需要大力度提振第二产业,提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