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1933年3月,納粹取得德國政權,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和行政手段,包括掠奪猶太人財富等,使德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從納粹上臺到二戰爆發這短短的六年時間,可謂德國最繁榮的時代,可為什麼希特勒卻急於發動戰爭,偏偏要葬送掉這來之不易的繁榮時代呢?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納粹德國當時的狀況

上世紀的三十年代,德國經濟已開始緩慢的從一戰後的大蕭條中復甦,但遠未達到可稱為“正常”的水平,大多數國民充其量能混個溫飽。希特勒在競選中承諾讓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每個家庭都有福利和汽車,這些美好的承諾讓他獲得了多數選票,但是,希特勒並不是放空炮,他還真的兌現了承諾,這是歷史事實,不能因納粹的反人類罪行而否定這段客觀存在的歷史。

從一組數據可見當時德國經濟發展的情況,1932年德國失業人數為600萬,到1938年失業人數減少到30萬,德國經濟每年以高達20%左右的速度發展,到1938年其國內經濟總量幾乎翻了一翻。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希特勒帶領整個德國進入瘋狂模式。

全體德國民眾都在經濟成長中獲得了很多利益,納粹取締了工會和其他一切反對組織,但它又設立了針對國民的福利機構,“人民福利”組織為國民提供醫保社保、失業救濟、租房補貼、無息貸款等幫助。“勞工陣線”則取代工會的作用,針對產業工人提供保障和福利,組織體育、文藝、度假等休閒娛樂和文化活動,大眾汽車就是它推出的一個重大項目,其目的就是讓德國的大眾都能擁有小汽車。這些舉措改善了德國人的生活條件,這讓希特勒獲得了足夠的支持,為他發動戰爭奠定了基礎。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大眾公司生產的甲殼蟲汽車。

納粹德國當時的國際地位

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納粹德國的國際地位也開始擺脫戰敗國所受的制約,重整旗鼓登上國際舞臺。首先,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合約》對德國武裝力量的限制,開始大肆擴軍,不僅重建了空軍和裝甲部隊,海軍和武裝黨衛隊也開始“茁壯成長”,防衛軍更名為國防軍,限制十萬人的條約早就被他扔進了廢紙簍,德國的武裝力量與德國經濟一樣,都獲得了快速成長。

1936年舉行的柏林奧運會更是為納粹德國在國際上做了一個華麗的廣告,足以使德國人的自豪感再上一個臺階。更讓全體德國人血脈噴張是兵不血刃的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國人的百年夢想終成現實,英法等國雖然嘴上吵吵但最終無奈默認,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得到了空前的滿足,這也為希特勒下一步發動戰爭贏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希特勒觀看柏林奧運會。

儘管納粹德國發動二戰,在戰爭中犯下許多反人類罪行,但德國經濟在二戰前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也是不爭的客觀事實,這樣的繁榮為希特勒贏得了絕對的支持率,而且在後來的戰爭中,大部分德國人依然為希特勒馬首是瞻,跟隨他一起瘋狂、一起滅亡,成為他人苦難的加害者,自己亦成為戰爭的受害者,這段歷史所有熱愛和平的人們都應有該深刻的認識。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德國勞工陣線下屬的“快樂獲得力量”組織經常舉行的音樂會。

希特勒的個人夢想

希特勒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者,他認為只有雅利安人才是最優秀的種族,只有雅利安人才有資格支配全世界,其他民族統統都屬於“劣等民族”,他們都不配生活在地球上,只能為雅利安人騰出生存空間,因此,征服歐洲乃至全世界,成就比凱撒、拿破崙等更輝煌的歷史,就成為希特勒心中不滅的幻想。

要實現這個夢想,就必須將全體雅利安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奧地利、捷克與德國在歷史淵源上有密切聯繫,自然要“迴歸”德國,這個計劃已經實現。要獲得更大的“拓展空間”,只能通過對外戰爭的形式來實現,要發動戰爭,必須發展實力,更必須讓民眾緊密報團、服從號令,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讓民眾獲得滿足感和幸福感,讓他們對元首言聽計從、無限崇拜,這個條件也滿足了。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德國人在享受假期。

接下來,就是何時動手、如何動手的問題,希特勒在合併了奧地利之後的下一個目標是捷克斯洛伐克,但他沒料到仗沒打起來,就如此輕鬆的就佔領了捷克,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又把目標鎖定在波蘭,不僅是因為波蘭與德國在歷史上不愉快的利益紛爭,更重要的是,波蘭是征服東方的通道,要征服東方廣袤的大地,就一定得先征服波蘭。

但人總不可能先後被兩塊餡餅砸中腦袋吧?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英法只是色厲內荏,如果再次入侵波蘭,英法會不會動真格,希特勒心裡還真沒底,當時的德國並不具有同時與波蘭和英法兩線作戰的絕對實力,但是,德國國內的經濟形勢迫使希特勒必須發動戰爭了。

繃緊的發條

前面說了,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幾年內得到了高速發展,其實這兩方面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發展軍備刺激了經濟,經濟發展又支撐了軍工。德國的經濟引擎啟動後,重點就開始逐漸轉移到軍工方面,1933年德國軍費是10億馬克,到1939年已增加到300億馬克。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要大炮不要黃油的經濟政策促進了軍工發展,同時也削弱了民生領域的發展。

整個德國經濟總量的盤子就這麼大,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必然會擠佔民生產業和影響出口創匯,同時,納粹德國為了籠絡民心,一直沒有削減國民的福利,也沒有控制工資增長,相反,在糧食及消費品上還控制價格上漲,無形中制約了糧食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納粹德國並沒有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私人作坊爭奪勞動力的矛盾也相當嚴重,瘋狂進口戰略物資更佔用了大量的資金,財政赤字不斷增加。

所有的綜合因素疊加在一起,其結果就是社會消費品和糧食供應緊張,讓德國經濟出現了巨大的危機,資金、原材料和勞動力也呈現供應不足之勢,擴軍備戰和基建投資令通貨膨脹的壓力越來越大。總之,此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上得緊緊的的發條,看似動力充足,實則隨時有繃斷的危險。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限制農產品價格的措施看似穩定了糧食價格,但同時也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

解決危機的方案有兩種,一是產業調整,將龐大的軍工轉向民生,二是管控經濟、減少福利、增加稅收,實行配給制甚至戰時經濟制度。但在希特勒眼裡,這兩種方法都純屬瞎扯,這不僅要讓他放棄戰爭,更會讓他失去民心,這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那麼,剩下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開戰!

希特勒的個人原因

早在1937年召開的國防會議上,希特勒就明確表示將在1943-1945年發動戰爭,並要求德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為此做好足夠的準備,這在他副官整理的《霍斯巴赫備忘錄》中均有明確記載。但除了經濟形式不佳的壓力外,希特勒個人的很多因素也促使他必須儘快發動戰爭。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德國軍事力量在二戰前發展迅速。

第一,戰前有段時間他的身體狀況欠佳,他認為自己活不了太久,他曾多次向施佩爾等心腹透露這種情緒,所以,在有生之年儘快發動戰爭,實現自己的夢想,對希特勒來說是當務之急。

第二,是來自國內甚至納粹黨內部的反對勢力,他總認為有人企圖謀害他,事實上他的感覺是正確的,在德國確實存在著反對希特勒和納粹的政治勢力,所以必須只爭朝夕。

第三,必須在敵人準備好之前動手,吞併捷克已經給英法敲響了警鐘,如果對手加緊擴軍備戰,今後再發動戰爭對德國會更加困難,所以必須將戰爭時間提前。

第四,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至少在表面上消除了兩線作戰的風險,而且,進攻波蘭時英法會出手相救嗎?無法確定,但至少可以賭一把,就賭他們的做法與吞併捷克時一樣。

二戰前的德國“一片繁榮”,希特勒為何要急於發動戰爭?

狂熱的德國人,小孩也加入其中。

由於以上各方面原因,促使希特勒1939年9月發動對波蘭的戰爭,英法隨即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但是很不幸,希特勒賭贏了,英法的表現果然與德國吞併捷克時一樣,只會打嘴炮,對德國口頭宣戰卻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眼睜睜看著波蘭滅亡。

自私自利的英法不會料到,犧牲一個波蘭絕不能填滿希特勒的胃口,企圖將禍水東引讓蘇德火拼、自己坐收漁利的想法在第二年就被希特勒敲碎,法國六個星期就淪陷,德國法西斯的鐵蹄踏平了大半個歐洲,僅剩下英倫孤島苦苦支撐,這恐怕是自私的英法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結果吧。

二戰已過去七十多年,這場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留給我們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當人類的貪慾戰勝了理智,當世界失去了公理,當最基本的道德底線遭到踐踏,這就是人類自身災難的開始,戰爭有勝負,生命無贏家,珍惜今天的和平吧!

喜歡二戰歷史請關注煙雨濛濛未沾衣,我寫作二戰德國人物、軍銜、服裝等內容,客觀講歷史,批判法西斯,更多史料請點擊我的用戶名,在“文章”裡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