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文/斯提法尼·莫蘭思(Stéphanie Molins),巴黎國⽴畢加索博物館主席辦公室專員。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重新佈置後的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四樓一間展廳場景 2014年 /© ADAGP,Paris,2015 /©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Béatrice Hatala在畢加索於1973年去世後,法國政府想要建立一座獻給這位藝術家的博物館,並考慮過巴黎的多處候選館址,其中包括巴黎商品市場舊址[未來將迎來開雲集團創始人弗朗索瓦·皮諾(François Pinault)的收藏]、盧浮宮馬爾桑樓[Pavillon de Marsan,現已成為裝飾藝術博物館(Musée des Arts Décoratifs)]、奧賽火車站(現成為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馬廄乃至畢加索位於蒙馬特高地洗濯船的畫室舊址。薩雷府邸(Hôtel Salé)被最終確定為未來的國立畢加索博物館館址。這是一處17世紀的府邸,位於巴黎市中心的瑪黑街區。這座建築屬於巴黎市,於1968年被列入歷史古蹟。府邸與畢加索沒有關係,因此本身不算是與畢加索有關的名勝。一座獻給堪稱20世紀現代藝術化身的藝術家的博物館卻建在一處古蹟當中,這令人疑惑。如何既突出館藏,又保存館舍的特色?如何把看似是障礙的東西――保護一處古蹟――轉化為優勢?自2014年重開以來,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的政策是基於“流動的古蹟”(movement)原則維護館舍的活力。“流動的古蹟”是“運動”(mouvement)和“古蹟”(monument)兩個詞的結合,是由法國詩人弗蘭西斯·邦基(Francis Ponge)發明的說法。薩雷府邸,瑪黑街區核心部位的經典古蹟要解開這些疑問,需要回顧薩雷府邸的歷史。這座私邸建於1656年至1660年,房主是巴黎富翁、後來成為路易十四重臣的皮埃爾·奧貝爾(Pierre Aubert)。由於他是王室鹽稅徵收官,所以府邸才稱為薩雷府邸(法語“salé”一詞意為被鹽漬的――譯者注)。這座府邸是一件古典建築的傑作。其建築師讓·布里埃·德·布爾日(Jean Boullier de Bourges)設計了一整組宏偉建築,包括一棟主樓、一處附翼、一座庭院和一個花園。而這座建築也是已知的他的唯一作品。他採用了諸多馬紮然時代的典型建築創新,包括不對稱的建築平面、半圓形庭院的圓角等。薩雷府邸之所以在裝飾和營建上都很大膽,得益於雙重的影響――弗朗索瓦·芒薩爾(François Mansart)、路易·勒沃(Louis Le Vau)等路易十四朝偉大建築師的影響以及源自意大利的巴洛克風格和當時開始影響法國宮廷的新建築形式的影響。薩雷府邸繁複的裝飾與切割石或裸石建成的樸素建築形成鮮明對比。薩雷府邸非常奢華,讓·布里埃建造的宏偉樓梯就是例證。建築師把樓梯變成了一處景觀,透視的效果和深邃的景觀加強了空間的劇場感。又如朱庇特廳,原本就雍容華貴,精靈、花環、雄鷹和諸神紋樣的雕塑裝飾又加強了廳堂的奢華感。在皮埃爾·奧貝爾失勢後,薩雷府邸被拍賣,並在18世紀幾易其主。法國大革命時,府邸用於存放革命者們收繳的書籍,後來又供寄宿生居住。到了19世紀,府邸建築被大規模改建。1829年,剛剛成立的藝術與製造中央學校(Ecole centrale des arts et manufactures)設在這裡,這裡也成了當時所稱的“工業科學”的教育中心之一。為了使學校能順利運轉,建造了新的房舍,包括實驗室、階梯教室等。1884年,學校遷離,府邸先後迎來50多個租客。因此可以說,府邸有過很多功能,可就是沒成為過博物館。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藝術與製造中央學校花園側立面 阿爾⻉爾·費爾尼克(Albert Fernique),1875年,法國國家圖書館/© BNF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首次修復工地外景 1981年,建築與遺產媒體圖書館/© MAP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二樓樓梯和平臺 巴黎市藝術職業學校(Ecole des métiers d’art de la Ville de Paris)時代,1946年 設立國立畢加索博物館的計劃1962年,巴黎市為保護遺產而收回了府邸產權。薩雷府邸引起了當時的文化國務秘書米歇爾·居伊(Michel Guy)的注意,居伊想把畢加索博物館設在這裡。彼時根據與畢加索家人的協議,畢加索博物館正在籌備。這座博物館的另一個特色是其館藏來自兩次歷史上的清償――1979年,畢加索繼承人用以抵充遺產稅的清償以及1986年傑奎琳·畢加索(Jacqueline Picasso)的後人的清償。因此博物館的基礎是“畢加索收藏的畢加索”,即畢加索終生保留的作品,其中包括繪畫傑作、代表其畫室創新性的紙本藝術作品以及眾多出色的雕塑作品。1975年,巴黎市確認建館決議,建館施工也開始了。但當時遇到了雙重限制,專精於古蹟的領銜建築師們致力於保護薩雷府邸這筆建築遺產,但要把府邸變為博物館卻需要很多改建工作。因此,儘管府邸與畢加索的生平無關,還是被選定接納畢加索的作品。不僅如此,儘管畢加索從未在此居住,薩雷府邸與畢加索對大型府邸的喜愛相契合,例如穆然的生命聖母教堂、戛納的“加利福尼亞別墅”、昂蒂布的格里馬爾蒂城堡……畢加索本身的藝術很前衛,但對建築的品位卻很“布爾喬亞”,這種反差在博物館中得到了反映。

接納現代從最早啟動改建工程建築師招標開始,博物館構思者的願望就是通過純淨的展陳風格突出館舍的古典風格和藏品的現代性之間的反差,因此有了雙重限制。專精於古蹟的領銜建築師貝爾納爾·維特利(Bernard Vitry)、貝爾納爾·封凱爾尼(Bernard Fonquernie)致力於保護建築遺產,但要把府邸變為博物館卻需要很多改建工作。1976年,羅蘭·西姆奈(Roland Simounet)中標。他沒有觸及建築的裝飾,通過加入斜坡和中二層,把建築分為了九層,並把樓梯作為參觀路線的軸心。儘管其原始計劃由於預算削減和技術難題而大遭簡化,建築師還是成功地讓各個展廳擁有不同的氛圍,這一成就也在1985年為其贏得銀曲尺獎(prix de l'Équerre d'argent)。展陳設計樸素、規則,使得參觀路線和空間佈置清晰,既突出17世紀建築原有特色,也彰顯畢加索的作品。2009年至2014年的修復、翻新和擴展工程也是要繼續體現館舍的古典性和藏品的現代性之間的反差。在2006年至2009年對建築立面的首輪翻新工程後,新工程能對展覽空間進行重組並拓展其範圍。這也是為了讓館舍符合新的規定,以確保館藏和公眾的安全,並同時深度重組博物館。針對列入古蹟的部分的工程交給了古蹟首席建築師斯提法訥·杜萬(Stéphane Thouin),而博物館的重組和拓展則由柏丹建築師事務所(Bodin et Associés)構思。羅蘭·西姆奈設置了一條固定的參觀路線,建築師讓-弗朗索瓦·柏丹(Jean-François Bodin)對此進行了改變,除了改變主樓中的參觀路線,還把接待處移至附翼,並沿著花園新增一翼。很多空間開始向參觀者開放,包括擁有巨大梁架的四樓和建於17世紀的細木廳。工程首要的任務是尊重歷史。讓-弗朗索瓦·柏丹在空間處理操作中展示了巨大的智慧,其操作細膩,也充分尊重了1985年羅蘭·西姆奈卓越的原始設計。由於採取了修復工程,大樓梯、展廳、有著雕刻簷口和裝飾的細木構件以及迭戈·賈科梅蒂(Diego Giacometti)創作的吊燈和傢俱都找回了最初的光彩。這些元素與偏極簡主義風格的新展陳設置相得益彰。新的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於2014年10月25日開幕。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重新佈置後的巴黎國立畢加索博物館地下展廳/© 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Philippe Fuzeau/© Succession Picasso 2019建立在充滿活力的建築構思基礎上的博物館政策除了古典建築和現代展陳之間的反差,最大的反差來自建築和畢加索作品之間的差異――不僅是古老府邸和畢加索現代藝術作品的差異,也是館舍的法國特色(位於巴黎核心、歷史、建築……)和畢加索及其作品的國際性之間的差異。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薩雷府邸歷史悠久,後來又成為畢加索博物館,這就使得這個空間並不是凝固的,其不同的歷史角色間能持續相互對話。創立畢加索博物館的計劃正是源自這種審美和文化張力,這樣的博物館“與其說是一處古蹟,不如說是‘流動的古蹟’”。因此,在立足於館舍和藏品反差的基礎上,“流動的古蹟”概念――“運動”和“古蹟”兩個互相矛盾詞的結合,而這個概念也是本館政策的核心――能夠解決單一藝術家博物館的另一個問題。事實上,單一藝術家博物館往往被看作凝固的陵墓,有時難以持續吸引習慣於頻繁觀賞臨展的公眾,這在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尤其困難。通過把館舍分為五層並將所有樓層用於從不同角度(主題、年代等)展示畢加索作品,整處古蹟就變成了持續流動的展覽。因此,薩雷府邸與畢加索本無關係這一點,最後反而成了優勢,使得府邸在空間佈置和展覽選擇上有了高度適應性,以充分展現出畢加索作品的豐富度。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被一座現代藝術家博物館保護起來的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