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吃力不討好的職業

2017年冬季,流感肆虐,各個醫院都擠滿了患者。

兒科,是這場流感戰爭中,第一個“告急”的科室。

上海基本每個醫院,兒科平均要排隊4個小時;深圳某醫院一名兒科醫生,一天看了將近300個病人,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3倍;

天津某三甲醫院,甚至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家長總是抱怨,看病怎麼這麼難。可是究其原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兒科醫生實在是太少了,並且還在越來越少。

根據2017年5月發佈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兒科醫生缺口已經超過20萬。當前中國兒科醫生總數僅有10萬人左右,平均一名醫生要服務2000名兒童。

為什麼兒科醫生會這麼少呢?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因為每當有了各種負面事情後,兒科醫生總會受到各種譴責,甚至威脅。

每個兒科醫生,都要時刻做好被患兒家屬打罵的準備。

並且,在層出不窮的醫鬧事件背後,有大批的網絡暴民在大聲叫好,集體譴責他們。

大家的譴責,讓兒科醫生成為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職業,逼著他們承擔,那些不該承擔的風險。

據調查,34%的兒科醫生,在兩年內有辭職計劃,23%的兒科醫生不確定。基層醫院兒科醫生,選擇兩年內辭職的比例達到了41%。

並且,現在的年輕醫學生,都不願到兒科做醫生。

每年中國有80萬醫科生畢業,成為醫生的有2.2萬人,而成為兒科醫生的只有300多人。

每當有錯誤發生,如果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出與這個錯誤關係最大的人,並且去譴責他,沒有人去思考現實的複雜性,意識到很可能錯誤並非人為,而是系統的缺陷、制度的問題、或其他種種原因。

那麼,我們就無法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沒有動力去調查事故的真相了。

並且,我們的譴責,很容易讓這些從業人員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甚至讓他們在壓力下崩潰。

這種事件的當事人被稱為“第二受害者”。相關研究表明,從業人員會被悲傷、恐懼、痛苦、內疚和抑鬱等情緒所困擾。

這種譴責帶來的最可怕的影響,就是讓大批的從業人員選擇離開,留下來的人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工作,一切變得更加艱難。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圓圈行刑隊”

在我們的生活中,事後譴責他人的現象非常常見。管理者往往覺得,譴責別人對自己有利。

如果能把重大問題,歸咎於少數幾個“害群之馬”,不失為一件好事。

這種急於譴責的行為,往往會導致一種被稱為“圓圈行刑隊”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都在譴責別人,他們互相推卸責任。

有一部俄羅斯的電影叫《危樓愚夫》,講述的是某個住滿底層人民的筒子樓水管崩裂,一名管道工去勘察時發現,這座豆腐渣工程的樓,即將在24小時內倒塌。

於是,在寒冷的冬夜,想方設法聯繫到鎮長,告知這一緊急情況,想要快速的轉移出樓中的820名住戶。

然而,讓水管工失望的是,當出現了這種重大問題,所有的高層領導坐在一起開會討論時,居然是在互相推諉,譴責他人的收賄受賄,和各種不稱職。

他們一面祈求樓不會倒,一面連夜銷燬證據。

每個人都在考慮自身利益,在各種博弈後,他們最終決定放棄轉移大樓中的住客,並暗殺了兩個部門領導,製造畏罪潛逃的假象,讓他們來當事故的責任人。

在有些情況下,如果我們無法正視錯誤和問題,還是習慣性譴責他人、推卸責任,將是極其可怕的!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懲罰和譴責

當今的管理課程,經常會把“譴責文化”與“放任文化”放在一起對比,管理者貌似需要在這兩者間找到適當的平衡。

譴責太多,人們就會閉口不言;譴責太少,會懶惰散漫。

但其實,兩者並不矛盾,調和的秘訣就是黑匣子思維。

如果一個管理者,願意在錯誤發生後,花時間調查數據,並聽取各方面聲音,他不但能分析出特定案例的真相,還能向員工傳達出:

如果你犯的是無心之過,我們就不會懲罰你。

當然,如果在調查後發現某人確實翫忽職守了,那麼此時的懲罰和譴責,就是正當且必要的。

關鍵就在於,你能否在問題發生後,克服自己的情緒和弱點,多考慮一小步。

有一次,IBM公司的一個副總裁“搞砸”了一個項目,損失了1000萬美元,副總裁立刻提出辭職。

總裁小沃森瞭解情況後,並沒有譴責他,而是說:“我們為什麼要失去你呢?我們剛給了你價值1000萬的教育。”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正視失敗

羅振宇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說過:所謂成長,就是當你的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中間有了一道溝,你掉進去了,叫做挫折,爬出來了,叫做成長。

有時,我們遇到一件事情,無法接納,整個心理人格都碎掉了。

這個時候,有的人,將擊碎自己的東西扔掉,然後自我重建;有的人,將擊碎自己的東西放入自己體內,然後自我重建。

第一種,不叫成長,第二種,才叫成長。

在《黑匣子思維》這本書中,我們一直在說要正視失敗,並從中學習。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遇到挫折的鴻溝了,能夠爬出來,能夠將那些擊碎自己的東西放入體內,變得更強大,而有的人卻不能呢?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異呢?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熱愛失敗

美國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一群學生身上發現了某種區別。

當時,她正執著於瞭解人們是如何面對失敗的,於是,她讓每個學生,單獨解答一系列智力測驗題,題目開始很簡單,接下來會很難,然後觀察他們的反應。

她預想孩子們可能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拒絕面對失敗,假裝不感興趣;一種是坦然承認失敗,接受自己解答不出來的現實。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可是,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一個男孩高興地喊道:“我愛這個挑戰!”

而另一個男孩努力做著測驗題,滿頭大汗卻開心地說著:“你知道,我就想做這種信息量大的測驗!”

德韋克才發現,原來除了可以應對失敗、和不能應對失敗之外,還有人會熱愛失敗。

經過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德韋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固定不變的,因此失敗的行為, 意味著他們智力和能力的不足。

這讓他們不會把注意力放在錯誤上面,而是去修復自己的自尊。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是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發展的,通過努力、通過從失敗中學習,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

因此,當他們遇到挫折時,雖然也會有痛苦,但能夠接受並改正,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甚至這兩種思維模式的人,連腦波也有所不同。

在他們回答很難的問題,並得到反饋的過程中,他們的腦波顯示:

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們在得到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沒有展現出一絲興趣,他們對正確答案毫不關心。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高度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成長型思維

刻意練習過某些技能的人都知道,幾乎所有的進步都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的。

可是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成功,很少有人意識到失敗的重要性。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和擁抱失敗。

很多人認為喬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一定是因為具有極高的天賦,其實大家不知道,喬丹就是一個典型的能夠擁抱失敗、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喬丹的父母身高只有173cm和168cm,他還有個哥哥,也只有173cm。高中時的喬丹與他哥哥差不多,身高也只有175cm。

在很多人的眼中,喬丹遺傳的身高並不適合打籃球。當時,他也確實因為身高不足,被校籃球隊淘汰。

但他沒有放棄,每天繼續練習,堅持進行籃球、排球等能讓身體完全舒展開的運動。

很多動作的完成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身高的增長。

每天晚上睡覺前,雙腳跳起抓住門框,讓身體垂直懸空,懸掛30分鐘至一個小時。

喬丹通過每天的訓練,在兩年之內,讓自己從175cm長到了195cm。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每次打輸了就去練球,每當有人批評喬丹做不到什麼的時候,喬丹就會通過努力的訓練,來做到,讓批評他的人打臉。

騎士隊當家球星詹姆斯,曾在採訪中坦言,他經常會擔心失敗,他需要學習喬丹“不怕失敗”的心態。

他認為喬丹最偉大的一點就是,喬丹從來不害怕失敗,從來都不害怕別人怎麼評價他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喬丹在一則著名的廣告中說:“我投失了9000多個球,輸掉了近300場比賽。

我曾26次投失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一球。我在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失敗,那正是我成功的原因。”

“自我妨礙”行為

有時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在重要的考試前不是乖乖學習,而是去玩遊戲,或是突然生病;

有些人在面臨重要的面試時,不是認真準備,而是去痛飲歡唱。

這些行為看似難以理解,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現象,被社會心理學家稱為“自我妨礙”的行為。

因為他們會讓自己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我並沒有真的失敗,如果不是因為這個事情,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對很多人來說,認真複習後的高考落榜,比因為生病導致的高考落榜,要無法接受。因為努力後的失敗,意味著自己的無能。

可是通過“自我妨礙”後,失敗就可以歸咎到外在因素上,從而維護自己的形象。

這種“自我妨礙”的行為,會讓我們無法真正的去面對失敗,損失學習的機會。

就像文章的開頭所提到的,只有正視擊碎自己的東西,並將其放入體內,再自我重建,才叫成長。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坦然面對失敗,向它敞開懷抱。失敗是學習的途徑,有時還是唯一的途徑!

2018年美國教育界最關注的20個趨勢是什麼?“成長型思維”排第一

最後: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到,人們之所以會在面對失敗時,有不同的表現,是因為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與生俱來的、固定不變的,失敗的行為會表示自己是個失敗的人。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人的智力和才能是可以發展的,所以能夠擁抱失敗,並從中學習。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能夠正視錯誤和失敗,吸取經驗,有所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