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已經沒落,還是持續經典?其實香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聽的歌單裡總會放著幾首粵語歌曲。無論歌單如何地更新,播放設備從磁帶和VCD到CD再到現在的APP軟件,那些耳熟能詳的粵語經典持續在我們的耳邊縈繞。

我們熟知上一代港樂的代表人物,整個90年代香港群星璀璨,男歌星從哥哥張國榮、譚詠麟到四大天王,女歌星從梅豔芳、陳慧嫻、關淑怡等數起,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港樂經典更是數不勝數。

香港音樂已經沒落,還是持續經典?其實香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

就連祖國內陸的普通話地區,人們一聽起beyond 的歌曲,儘管不懂說粵語,但也懂哼哼上幾句。曾幾何時,香港TVB的勁歌金曲排行榜牽動著我國大陸整個唱片市場的唱片銷量,但又不知道從何時起,港樂一下子就退出了我們耳朵的中心位置。

香港音樂已經沒落,還是持續經典?其實香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

依稀記得,千禧年之際,周董紅遍亞洲之時,臺灣樂壇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佔了整個大陸市場。且憑藉臺灣與大陸有著同樣的語言基石,我們對國語歌曲更容易上手。但究竟是為什麼香港樂壇就突然萎靡不振了呢?

這要從香港兩個知名人物的去世講起,哥哥張國榮與塔塔梅豔芳的去世,使得整個香港樂壇失去了主心骨。況且,非典的嚴肅局勢使得香港人無心歌唱,又連著禽流感的威脅。

踏入千禧年的前幾年,香港樂壇遭受了重要人物的損失與整個香港大環境的萎靡,讓香港失去了廣大的內地市場。但這只是一個客觀原因,從主觀層面上說,港樂的主打唱將因為結婚生子而退出歌壇。如楊千嬅,嫁入了豪門之後就安心地做貴婦人,往後甚少進行演唱事業。

而另外呢,則就是學不會普通話,而陳奕迅審時度勢,抓住了普通話也抓住了內地市場,所以他就成了目前港樂的代表人物。連同鄧紫棋,參加了我是歌手,又重燃港樂的一把小火,但港樂佔據國人耳朵的歷史確實是一去不復返了。

香港音樂已經沒落,還是持續經典?其實香港音樂依然在我們心中

但無論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都逃不過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香港樂壇的人才選拔與後輩儲備做得不盡人意。當老一代的歌星想要退出樂壇的時候,卻發現身後後繼無人。這種青黃不接的面貌,其實是由香港的演藝公司自己自找苦吃的。

八九十年代,香港歌星的選拔主要是通過選秀節目,比如梅豔芳與張國榮就是從TVB的歌唱節目中得到優異成績之後才正式踏入樂壇。但踏入千禧年後,這種原始的方式開始被受過專業訓練科班聲樂學生打破。素人出道被專業壟斷,這也就是香港樂壇青黃不接的原因。

但這種“青黃不接”只是針對內地市場而言,但港樂真的沒落了嗎?這倒未必。就最近幾年,香港的音樂人都開始進行音樂的跨界交流,比如每當容祖兒開演唱會的時候,伴奏樂隊會分樂隊會分成A、B兩組。

A、B兩組各有千秋,一組是現代的電子樂器,擁有金屬的質感,使人聽起來會倍感震撼。但另一組呢,就會採用管絃樂,管絃樂的恢弘使得整場演唱會增色不少。

由此,港樂明星們會連同各種不同的樂團舉行演唱會,這得益於香港對中、西文化的樞紐型的交匯。他們更會互相交換彼此的成名歌曲進行交互性的演出,比如《左麟右李》演唱會與《克不容緩》演唱。

以上的這些嘗試,港樂明星們對他們香港音樂的展示有了更深入且富有創造性的思考。他們甚至還會組團在紅館裡進行音樂劇的演出,比如《雪狼湖》與《賈寶玉》。在這方面的嘗試,張學友、張衛健、容祖兒、李克勤等人就各自都有成體系的音樂劇表演。

換言之,港樂並未消亡,也從未缺席我們的生活。它只是換了一個殼,由單純的舞臺歌唱,到如今的音樂劇的蓬勃發展,香港音樂人更是借鑑著西方古典音樂來作為音樂的demo來填詞。他們是中國音樂路線的創新者,港樂的道路在越走越遠,但我們的耳朵還暫時停留在上世紀的經典年代。

總而言之,我認為,港樂並非死了,它也沒有沒落,它只是轉型了,正在摸索的過程中。也許我們暫時沒有辦法接受,只需要靜靜等待它的重新成長,港樂永遠都會陪伴在我們的周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