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有關攝影對您影響深遠的一句話是什麼?

楊思傑攝


在攝影學習不同的時期我有不同的關注點,也碰到過不同的困惑,最後大多都在讀書和實拍中找到了答案。如果硬要說影響深遠的一句話,回想起來,應該是阮義忠大師關於怎樣拍出意境的一段話。那一陣子,我很苦惱拍的照片總覺得不耐看,明明現場是很有感覺的場景,可是拍岀來卻相去甚遠。

直到我讀了大師在《想見看見聽見》裡談張志輝的攝影專題《胸無成竹》時說的一句話才找到根源。他說:一個好的攝影家不必急著把自我觀點強加到對象上,當領會到對象的精髓時,本身長年累積的人文素養,自然跟著對象共鳴共振而呈現。

我就是太著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一通快門猛按。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畫面中,太過於主觀刻意了。功力又不足,根本沒有去構圖,更沒有好好去體會場景,找到和自己的共鳴,不知道是什麼打動了自己。

知易行難,覺悟容易,但真正讓我領悟意境的是在武漢東湖磨山景區邂逅的一場夕陽。那天傍晚快6點時,夕陽的餘暉透過行道樹映照過來,我忽然意識到樹的線條和行人的點如果拍成剪影,在城市天際線的背景下,應該是一幅很有煙火氣的皮影戲。我就一直在湖邊不斷地找機位、構圖,看什麼地方、什麼焦距截取的樹木間隔和行人配合最具美感。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居然想起小時候放牛回家唱的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那首歌。成片後查東湖詩詞,看到:儂家住在兩湖東,十二珠簾夕照紅。今日忽從江上望,原來家在畫圖中。還真是拍到了這樣的家園。

在《永遠的佈列松》一文中,大師又說到:藝術絕對不該沉溺於自戀,而是應當找出自己與對象在生活中的共鳴。攝影師要“永遠認真去體會眼前景象的生活內涵,並找出其最厚的深度。”


發哥自留天地


這個題目非常有趣,談談我的感受。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將我引向了攝影,一直激勵我去發現美。

生活中常見的都是平凡的人或事,如何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發現美,並留住美的瞬間是我追求的。由於疫情的關係,不能外拍,就在家拍了花盒。如圖一,利用光影拍的。

等疫情好轉一些,出去採風見到了二月蘭。由於沒帶相機,只能用手機拍了幾張二月蘭。感覺色彩不錯,基本上是原片,如圖二。

後來約了模特去拍油菜花,由於人太多了,只能拍肖像了。我運用斜構圖,捕捉到了模特非常美的畫面。雖然是斜構圖,但沒有失衡的感覺,且恰好地抓拍到了模特非常美的瞬間,如圖三。

今後我還會在攝影的路上,默默耕耘,以自己的視角去發現美,盡最大努力去留住美的瞬間。

願我的這點感受能給大家帶來拋磚引玉的效果!





會飛的C魚


“感覺有趣先拍下來”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句話。

我是以拍攝人文紀實為主的,在拍攝時不可能把發生的事情搞清楚了才拍,因為人文紀實要尊重所發生的事實,不能導演擺拍,抓拍現場的瞬間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拍攝過程中,一旦發現有趣味的人或事,迅速拍攝,不要錯過如何畫面,拍完以後在現場瞭解事件,如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所拍的照片選點保留,其他都可以刪除了。

如果不是先拍後瞭解,攝影師可能就會錯失良機和精彩畫面,達不到人文紀實拍攝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