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這是1915年拍攝的照片。照片中這些一戰時期的德國士兵在合影時還不曾忘記把自己最為倚重的武器——MG08重機槍搬過來置於身旁,幾乎使這頭機械猛獸成了照片中的主角。

“索姆河戰役再次證明了機槍在防禦作戰中的決定性價值。如果在敵人步兵發動進攻時我方機槍能一直處於良好使用狀態並能及時地進入射擊位置,那麼對方的步兵衝擊幾乎不可能成功。在進攻發起前,敵人越是想通過增加炮擊的烈度摧毀我們的塹壕工事,我們就越是要依賴機槍才能打退他們的攻勢。在前沿塹壕中的守軍大部喪失戰鬥力,而敵人的攔阻彈幕又讓增援部隊難以到達的情況下,機槍卻能出其不意地投入戰鬥,作為有效的火力支撐,使防禦作戰得以繼續下去。”

——馮·霍恩(Von Hoehn),巴伐利亞第6師師部,1916年9月3日。

“對於我們的士兵而言,最大的考驗就是德國人的機槍。今天那些當年的老兵們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德國人的機槍子彈密集地朝他們噴射時,那情形是何等的可怖。一位來自英國北安伯蘭燧發槍團的年輕軍官對德軍機槍部隊抱有崇高的敬意,‘他們的確令人稱奇’,他這樣形容說,‘他們堅守並操作機槍直到被炮擊陣亡’。在福利克(Fricourt)附近的塹壕中,他們就這樣堅守機槍陣地,即使其他士兵大都陣亡或負傷,但他們卻既不投降,也不撤離。”

——菲利普·吉布斯(Philip Gibbs),《索姆河戰役,1917》

從木訥到果決

20世紀初葉,為了對抗既有的和潛在的敵人,歐洲列強紛紛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各國不約而同地選擇購買希拉姆·馬克沁的機槍——當時由倫敦的維克斯之子-馬克沁公司(Vickers Sons & Maxim)負責生產和銷售。這樣一來,該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生產線開足馬力也無法應付大宗的訂單。令人疑惑的是,當時德國總參謀部並未立刻認識到機槍的意義,相比之下,德皇對此卻敏感得多——1888年,威廉二世曾目睹過各種機槍在斯潘道(Spandau)進行的一次野外綜合對比測試。在那次演示活動中,馬克沁機槍憑藉卓越的性能輕而易舉地讓加特林、加德納和諾登菲爾德(一譯諾登飛)等機槍全都相形遜色。看到這樣的場景,威廉二世由衷地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槍——再無其他!”不久,威廉二世自掏腰包,為德國近衛步兵團購置了最初的一批馬克沁機槍。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親眼目睹過馬克沁機槍“發飈”的德皇威廉二世對這種自動武器十分鐘情,不久即自費為自己的近衛步兵團購進了首批馬克沁機槍。

在德國總參謀部對馬克沁機槍表現木訥的同時,德國的對手們卻相繼列裝了馬克沁機槍,在非洲、印度以及中國等地的衝突中,馬克沁機槍表現相當出色,這些消息從德國軍事觀察員傳回德國,總參謀部大受刺激,他們終於決定採取行動。1901年,柏林一家德國公司獲得了馬克沁機槍的許可製造權,該槍被德軍命名為Maschinengewehr 01(簡稱MG01),這家公司就是日後名滿天下的德意志武器彈藥製造廠(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即DWM公司。此後DWM公司生產了一些MG01機槍,除了裝備德軍,還部分出口。德國人在裝備馬克沁的同時,沒有忘記發揮他們嚴謹的學術作風,他們制定了詳細的機槍操作規範用於訓練以及野外實戰,這嚴整的規範涵蓋了直接/間接射擊、預設諸元夜間射擊以及超越支援射擊等諸多技術。

德國人的行動步伐相當迅速。到1903年,德軍已經組建了11個機槍營(Maschinengewehr-Abteilungen),

每個機槍營裝備有6挺由馬匹牽引的MG01機槍及用於運載彈藥的拖車。起初,德軍也沒能擺脫當時對機槍的錯誤認識,他們把機槍作為騎兵部隊的快速機動支援火力使用,具體做法就是讓機槍作為機動火力支撐,幫助騎兵堅持到後援到來,奪取既定目標。但布爾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經驗使這種認識遭到了顛覆:這兩場戰爭中,射程大大超過機槍的常規火炮可以輕易地摧毀這類作為“輕型火炮”使用的機槍,這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機槍作為戰術武器的未來,認識到這種武器的價值仍然是作為步兵武器和防禦工事火力支撐。

鑑於原有的馬克沁機槍過於笨重,德國軍方命令DWM公司對該槍進行減重改造並著手開發更為合用的槍架。這項工作後來導致了MG08的出現。MG08成為德軍制式機槍後,德國各個兵工廠都紛紛開始生產該槍,除了DWM公司,還包括斯潘道、但澤和厄福特等幾家工廠。

MG08配有精心設計的橇式四腳槍架,比MG01略輕。其實當時英國人已經在馬克沁的“減肥行動”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他們在維克斯機槍上成功使用了倒轉槍機結構,而這樣的機構能夠大大減小機匣部分的尺寸和重量。但奇怪的是,德國工程師們卻並沒有採納英國人的做法,在MG08上,德國人仍然沿用MG01那樣的槍機結構——馬克沁機槍最為基本的機械結構沒有發生改變。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MG08機槍組,當時德國採用的是7人機槍組。雖然橇式四腳槍架重量較大且結構複雜,但這種槍架適用範圍較大且相當穩固,可供射手實施直接射擊和間接射擊。

MG08還有一種改型,一般稱作MG09,該槍並不是全新設計的結果,而是DWM公司自己給一種出口型馬克沁所起的名稱。MG09並沒有被德國軍隊所採用,該槍實際上是是一種配用三腳架的減重型MG08。DWM公司之所以作這種改進,主要是為了同當時英國維克斯公司推出的輕量型馬克沁——維克斯機槍進行競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購買了MG09的國家並未採納DWM公司的命名習慣,他們習慣用自己的方式來命名。例如,羅馬尼亞就在MG09的機匣頂部增加了“Mod 1910”的字樣。

旨在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

1914年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此時德軍中每個驅逐營和步兵團都配有一個裝備6挺馬克沁的重機槍連——德軍中馬克沁的裝備數量總計超過1600挺。當時沒有哪個國家軍隊的火力能夠和德國陸軍相匹敵,戰爭初期,那種慣用的大規模步兵和騎兵突擊所遭受的傷亡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雖然有著嚴格的審查機制,當時的報紙還是對雙方遭受的可怕傷亡數字進行了詳細報道。運動戰在一戰的戰場上被固化了,雙方的戰線演變成了龐大複雜的塹壕網,除了最冥頑不靈的將軍,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認識到戰場上大規模炮擊和機槍火力的重要意義。

德國人最先覺悟到“機槍”這兩個字的深刻內涵。在防禦作戰中,一個機槍連的作用相當於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營;狡猾的德國人把作為火力預備的機槍推到前沿陣地,在重要地點集中使用。由於德軍一戰中對機槍的成功應用,當時因戰爭的刺激而亢奮不已的新聞媒體極大地誇大了德軍使用的機槍數量。即便到了今天,依然有些資料頑固地相信那樣一個神話,即德軍在一戰第一年裡使用的重機槍多達25000挺!當然,不可否認,德國當時把裝備的1600到2000挺機槍集中進行了配置,客觀上造成了對方的重大傷亡,這也是報道中機槍數字訛傳的一個重要誘因。

1916年,德軍所有步兵師中的火力支援單位都實現了標準化。每個步兵師配有一個重機槍營,營下轄3個連,每個連擁有4名軍官和133名士官和士兵,配備6挺MG08。到1916年後期,德軍再度強化了步兵火力支援力量,重機槍連被配置到每個步兵營,按照當時一個步兵師轄12個步兵營計,全師配備的重機槍數量總計達到了72挺。在前線地區,如此高密度的機槍火力幾乎是無法抗拒的。戰爭中,MG08的產量也在逐年快速增長,到戰爭結束時,DWM和斯潘道兩家工廠據說一共製造了大約72000挺MG08!

在德國陸軍中,MG08通常由射手進行瞄準和射擊,但其指揮則由機槍指揮官負責,後者通常由實戰經驗豐富並且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官充任。機槍指揮官利用望遠鏡來指揮射擊,他負責觀察彈著點並指導射手進行修正;而射手則使用俯仰手輪或略微轉動迴旋握把來讓機槍彈道和目標重合。

在實施間接射擊和超越射擊時,機槍指揮官通常按照步兵排長或連長的命令行事。此時機槍的運用方式和火炮十分相像,機槍指揮官們從上級長官那裡接受關於機槍配置和遠程射擊的基本指令。除了機槍射手嫻熟的技術和指揮官敏銳的目力,地圖、指南針、測角儀以及射擊數據表等都是機槍組人員的重要工具。

水冷裝置可以讓馬克沁機槍長時間連續射擊,有時幾個機槍組能一口氣打出上萬發子彈。由於配有非常穩固且可以精細調節的槍架,MG08那4400碼(約4000米)的最大射程可以最大限度發揮效能。利用航空照相技術和高精度地圖,德國人可以辨別出敵人的陣地、後勤補給地域、補給及增援路線等;有了這些,再加上精密的數學計算和專門的瞄準裝置,訓練有素的機槍指揮官甚至可以不必觀察彈著點就能把機槍交匯火力打擊區直接“安排”在敵人的陣地上。機槍指揮官可以事前根據預計打擊的多個目標計算好俯仰和方向參數,這樣,機槍射手就可以克服黑夜、濃煙以及陰霾天氣的影響而進行射擊。

與此相似,在進攻行動中,部隊會穿過無人區向前攻擊,此時後方執行火力支援任務的機槍就需要以較高的射角進行超越射擊,讓彈道越過己方部隊的頭頂,直接砸進防守一方的塹壕,使敵人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進攻部隊的前鋒進入距目標地域數十碼距離內時,機槍掩護火力可以通過加大射角進一步向前延伸,以殺傷正在撤退和企圖增援的敵軍部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使用的火炮威力越來越大,精密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重機槍的普遍使用,直接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從1915年到1918年,西線戰場整個變成了塹壕和地下工事構成的龐大防禦工事網。

較為原始的早期坦克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塹壕戰的僵局,但坦克也只是僵持均勢大環境中的一個小插曲——它們並未從根本上改變塹壕戰的本質。雖然那時已經能夠大規模運用坦克進行突擊行動,但真正的進展還是必須依靠步兵的血肉之軀來實現,步兵們仍然需要跳出掩體,在狂怒的“金屬暴風”中蹣跚向前,穿越被炮彈炸得如同月面般坎坷的泥濘無人區。這一任務即使經驗豐富的老兵也會叫苦不迭。如果一名士兵有足夠的運氣穿過大部分無人地帶,那麼在距離敵人陣地最後幾百碼內,他將會受到一位真正王者的挑戰——這就是對手的機槍。而在當時的機槍中,馬克沁機槍又是最為可怕和有效的一種,在英國、德國、美國和俄國軍隊手中,莫不如此。

以火藥為動力的往復內燃機

馬克沁MG08的工作過程就如同一臺用槍彈作為動力的小型內燃機。雖然MG08採用的槍管短後坐原理並不算複雜,但其工作過程卻是由一系列複雜機件運動實現的,這些機件需要精密製造和細微調整,必須保證經常的潤滑和清潔。事實上,一戰時期MG08操作人員的培訓往往要耗去整整一個月,其中只有很少的時間是實彈射擊訓練;大部分時間射手們都是在學習如何保養和裝填這臺“機械怪獸”,以及如何排除各種可能出現的故障等等。

如此全面的訓練自然無可挑剔,但這也意味著德國無法及時培訓出足以彌補戰場損失的機槍操作人員。前線戰術指揮官很快就發現,在機槍操作人員出現傷亡後,那些未經訓練的士兵根本無法接管這種極為重要的武器。隨著戰爭的進行,這一問題變得日益尖銳,另外還有一些因素導致機槍的使用情況更為惡化:MG08過於複雜,大規模製造較為困難,而且德國高質量的鋼材日益匱乏。此外,熟練工人變得越發缺乏,而MG08的生產和製造設備也日漸陳舊老化。

對於那些鐵桿的技術派讀者,瞭解馬克沁機槍的工作過程一定伴隨著令人興奮的成就感。的確,作為工業技術的重要成果,馬克沁機槍乃至整整一代機槍的複雜和精密原理都非常有說明的必要。本來筆者也曾準備精心總結馬克沁的工作細節,但後來發現此事已經是“前人之述備矣”。著名學者和工程技術專家喬治·齊恩(George M. Chinn)在其經典著作《機槍》一書中對MG08工作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無論如何,引述他的作品都是一個明智而高效的選擇。在書中,齊恩先生從上膛的槍彈擊發瞬間開始說起:

“槍彈內的發射藥被點燃後,膛內壓力迅速增大,彈頭在高壓作用下穿過槍管運行,在這一過程中,槍管和槍機都處於牢固的閉鎖狀態。

“發射藥產生的壓力會推動槍管和槍機一同後坐(此時二者仍然處於閉鎖狀態),在後坐距離達到3/4英寸(約19毫米)後,槍機完成解鎖。解鎖過程是由曲柄推動解鎖凸輪,打開肘節部分,從而釋放槍機。解鎖完成後,後坐力就可以加速推動槍機組件向後運動並驅動曲柄轉動。這一後坐動作還會帶動復進簧作動鉸產生轉動,從而拉伸復進簧。

“曲柄轉動的初期會帶動閉鎖連桿,迫使擊針壓縮擊針簧向後運動,直到阻鐵卡住槍機連桿上的阻鐵缺口。

“解鎖後的後坐過程的初段,滑動的槍機端面(T-slot)會同時從槍膛中抽出空彈殼,並從彈帶上抽取一枚新彈。繼續的後坐動作會驅動機匣內的凸輪,迫使滑動槍機端面向下運動,讓剛從彈帶中抽取的新彈和槍膛對正,同時讓空彈殼進入拋殼位置。這一過程中,新彈會被槍機端面的卡爪牢固地抓住。

“後坐過程中一個凸輪連桿會使整個受彈器向右滑動,受彈器頂部的抱彈爪會向右側抱住彈帶上下一發槍彈(彈帶會被底部的彈帶固定爪保持在原位),同時壓縮槍管復進簧。在完成整個後坐行程後,槍管和槍管延伸部分開始向前運動,受彈器組件則向左滑動,把下一發槍彈向左拖動,一直到達槍彈限位器,以備滑動槍機端面進行抽取。

“槍彈產生的後坐力徹底消耗完畢後,被拉長的復進簧開始復進運動。隨著槍機向前運動,待發彈會被推送入膛。此後,槍機端面會向上抬起,讓空彈殼從下端退出,同時從上方掠過彈帶上新彈的底緣。

“槍機運行到最前方位置後,肘節連接部件會在連接杆的作用下處於略低於水平位置的狀態。在這個牢固的閉鎖位置,阻鐵可以完成下沉並釋放擊針,這就等於解除了保險狀態,此時只要射手的手指繼續扣壓扳機,MG08就會以全自動方式連續射擊。”

想想看,如此錯綜複雜的組合運動以及如此眾多的運動機件都在MG08的機匣內進行,這讓該槍的故障判斷本身就成了一種“藝術”。MG08發生故障時,拉機柄手柄的停止位置可以作為判斷故障原因的重要依據;該槍的操作手冊中就詳細說明了拉機柄的4種停止位置及其對應的故障原因,此外還列有一些其他的故障現象以及操作失誤模式。這些所謂的其他故障現象中絕對讓人眼花繚亂:槍口部位過多的密封石棉絲、縮水變形的帆布彈帶、磨損或劃傷的槍機部件、彈力太弱或復進簧設置不當以及外部的灰塵、水氣和寒冷低溫等都可能造成MG08“罷工”,當然還有西線戰區所特有的一個大麻煩——毒氣所引發的機件腐蝕。

馬克沁機槍的操作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雖然這是一張擺拍的照片,卻真實反映了一戰時期德軍MG08的配備情況。這個配屬薩克森第780步兵團的機槍組裡,指揮官配有魯格手槍和ernglas 08型望遠鏡,主射手也佩戴一支魯格,請注意副射手右側腰間垂下的兩個皮環,這一裝備在戰地十分常見,它的作用是協助機槍組成員在野外條件下徒手搬運機槍和彈藥箱。

當年的馬克沁MG08機槍射手的負擔可不輕,他們要把MG08的槍身、槍架、彈藥以及附件從卡車上卸下——如果他們有卡車的話——然後還要依靠人力把這笨重的大傢伙搬到預先構築好的機槍陣地。如果能夠親自搬動一次MG08,每個人都會明白為什麼德國人要給MG08配備看似龐大的7人機槍組……忙活完這些,機槍手們還得細心組裝這把‘冷酷的鐮刀’,使它最終成為噴射死亡彈雨的恐怖機器。

“對於那些熟悉了較為輕便簡單的現代通用機槍的人而言,馬克沁機槍複雜的結構和尺寸以及其配用的特殊槍架幾乎可以顛覆他們對前者的認知。MG08重量驚人,外形碩大;面對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把手、刻度盤、金屬匣子、調節手柄和附件——它們從各種意想不到的地方伸出來——一般人還真不知道應該由何入手來操控這挺機槍。只有對MG08的內外工作機理都十分熟悉的射手才能真正做到泰然處之。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兩人利用槍架以擔架姿態搬運MG08機槍的情景,這種方式只能短距離搬運機槍——MG08重達126磅(57公斤),兩人絕對無法長時間應付。請注意這名射手衣袖上部佩戴的銅質氈布底機槍優秀射手證章(Machine Gun Sharpshooter),在被俘情況下,射手往往偷偷扯下這枚證章,其中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在機槍面前遭受重大傷亡的對手對機槍手懷有刻骨的仇恨,極有可能對被俘的機槍射手施暴甚至直接槍殺。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一戰時期德軍機槍優秀射手證章特寫,其主圖案即為一挺MG08。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1918年9月,法國。一名身穿機槍手專用重型防彈護甲的德國哨兵正在執勤。這種被稱作“龍蝦”的重型防彈護甲由4片防彈鋼板組成——看起來確實像是甲殼綱龍蝦的外殼——鋼板安裝在皮質連接帶上,背後覆蓋厚厚的毛氈。請注意這名哨兵的鋼盔前部還佩戴了附加防彈護板,這種護板用皮帶固定在鋼盔上,其上部的兩個圓形缺口可以扣在鋼盔凸出的通氣孔上。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塹壕裡的機槍》之——馬克沁MG08

圖:MG08槍身部分及冷卻水罐特寫。請注意機匣上護蓋上帶有“8395”(生產序列號)/“d”(檢驗者標誌)/“M.G.08”(武器型號縮寫)/“Gwf.SPANDAU.”(斯潘道槍械製造廠)/“1917”(生產年份)。此外在受彈器上和冷卻水筒後部邊緣上也帶有序列號和檢驗標記。

按照常規,射手需要先設置好槍架,然後把槍身安裝到槍架上,接著給冷卻水筒加水,然後裝彈、試射、調節復進簧張力、設置瞄準具以及迴旋/俯仰調節系統,只有這些工作都準確無誤,MG08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用強大的火力報答射手們。

要想順利地操作MG08機槍,射手們必須掌握大量的技術常識和接受專業訓練。

射擊前,射手需要打開機匣蓋,然後把壓有銅製引導銷的彈帶頭插入受彈口,此後射手轉動曲柄手柄,從彈帶上抽取第一枚槍彈並將其推送入膛。這一過程中,射手可以通過打開的機匣蓋觀察到是否正常,然後可以關閉機匣蓋並使其鎖定。

如果必要,射手可以利用一個2.5倍光學瞄準鏡進行瞄準,這種瞄準鏡體現了一戰時期德國光學儀器的精湛水平,今天保存在少數收藏家手中的原品瞄準鏡成像依然十分清晰。

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後,射手雙手握住握把,拇指輕輕撥動保險桿,然後扣下扳機,耳邊立即就會傳來一連串的爆裂聲。此時從望遠瞄準鏡中看去,目標區域會立時騰起濃重的塵土和石屑——這就是MG08射出的154谷(約10克)彈頭以每秒2800英尺(約850米/秒)的速度飛出槍口並撞擊遠處目標的結果。MG08射擊時,曲柄手柄會沿弧線快速往復運動,射手只會看到一片藍灰色的模糊影子,而帆布彈帶則按部就班地不斷為這臺精密的機器供應“糧草”,在機匣前部的拋殼口處,空彈殼不斷被拋出。槍口激波在機槍前方掀起了一片塵雲。

大量的文獻證據表明,馬克沁MG08在使用光學瞄具對可視瞄準距離內的點狀和小集群目標射擊時擁有無可比擬的精度。更直接地說,馬克沁MG08對2000米外的目標具有相當高的命中率;在間接射擊條件下,馬克沁機槍在大約4000米外仍然具有可怕的殺傷力——這一距離已是德國7.92毫米毛瑟步槍彈的最大射程。

在不使用光學瞄準鏡時,機械瞄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後瞄具上帶有移動滑塊,滑塊上帶有偏向左側的V型照門,標尺分劃以50米為單位,最大為2000米,沒有橫向調節修正功能。雖然沒有保護裝置,MG08的前準星憑藉堅固的設計仍然算得上耐用,前準星同樣偏向左側,和後瞄準照門處於一線。在各種光線條件下,MG08的機械瞄準具都能取得較好的瞄準效果。

初期的戰爭實踐就表明,在惡劣的作戰環境中無論是機槍還是射手都應該配備防護裝甲。如果敵人的一發子彈擊中了MG08的冷卻水筒,那麼機槍將很快因為缺水過熱而無法使用,而射手身體的重要部位如果中彈,他同樣無法操作這樣一臺必須由專業人員使用和維護的戰爭機器。鑑於這樣的情況,德軍很快開發了四種防護裝甲,冷卻水筒前裝甲、水筒頂/側裝甲、橇式槍架下裝甲和射手上部裝甲。位於槍身上方寬大的上部裝甲很快又被取消,代之以供射手(也包括其他防禦工事內的重要人員)佩戴的多片式胸甲和頭盔上固定的前附加裝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