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駱賓王,是唐初詩壇上著名的"四傑"之一。他是今浙江義烏縣人,七歲即能詩,被譽為神童。但成年之後卻命運不佳。公元679年,駱賓王擢升侍御史,這是他一生中擔任的最高官職。此時泊駱賓王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多次上書武則天提出意見和建議,不料卻遭人誣陷,一度身陷囹圄,出獄後被貶斥到浙江臨海縣為臨海丞,所以他又被稱為駱臨海。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684年,駱賓王在揚州遇徐敬業,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功臣徐績(後賜姓李、稱李績)之孫。這時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實際控制唐政權。武則天的專權,引起一些唐室舊和族的不滿。徐敬業秘密聯絡當時宰相裴炎,以"恢復廬陵王(原中宗李顯,被武則天所廢)帝位"為號,在揚州起兵。

駱賓王對武氏政權,早就怨憤不滿,與徐敬業一拍即合。為他起草了著名的《討武瞾檄》,酣暢淋漓地歷數武則天的種種醜行和罪惡,寫得極為尖刻犀利。但武則天初讀"但嘻笑",至"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前句指高宗剛入葬個月,後句指中宗被武則天軟禁於房州。),赫然變色,歷聲詢問左右這文章是誰寫的,回答是駱賓王。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新唐書》卷201記載:武則天聽後十分惋惜地說

"宰相安得失此人?"

徐敬業的反抗在唐軍優勢兵力進攻下很快失敗,駱賓王的下落也就成了問題。

駱賓王是不是兵敗被殺?

《舊唐書·文苑傳》說

"敬業敗,(駱賓乇)伏誅";

《朝野僉載》說他

"投江水而死",

系自殺;

《新唐書·文藝傳》則記

"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孟《本事詩》又說他最後做了和尚。簡直讓人無所適從。

關於駱賓王被殺的詳情,《舊唐書》僅說他"伏誅".。《新唐書·李績傳》稱

"徐敬業與敞猷、賓王率輕騎遁江都……其將王那相斬之,凡二十首(腦袋),傳東都……",

《資治通鑑》幾乎原封不動地採用了新唐書的說法。與駱賓是世交的宋之問寫過篇《祭杜審音學七文》,指出

"駱(賓王)不能保族而全軀",

由此看來,駱賓王被殺應該是確定無疑了。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可是令人驚異的是同一本《新唐書》關於駱賓王的結局互相矛盾,上面《李績傳》明明說他被殺。可同書《文藝傳》卻又說

"敬業坡、賓王亡命,不知所之"。

可見在唐末宋初關於駱賓王的結局已眾說紛紜了。《新書書·文藝傳》關於駱賓王結局的說法可能來自於郗雲卿所撰《駱賓王文集序》。其文說

"文明(唐睿宗年號)中,與敬業於廣陵共謀起義,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郗雲卿曾奉詔搜駱賓士遺文,他肯定對駱賓王下落作過周密調查,他的說法有一定可信性。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駱賓王逃跑後,行蹤如何?

唐人孟檠《本事詩》中記載了宋之問奇遇駱賓王的故事。

宋之問多次遭貶斥,路經江南,在杭州靈隱寺賞月吟詩。他先吟了兩句"鷺嶺鬱岧嶢,龍宭隱寂寥”,下面就想不出隹句了。此時,來了一位老僧,略一沉思,便續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接著又續了十多句,使全詩完壁。宋之問大為歎服。第二天天亮,再去尋訪,使不見蹤影。有寺僧告訴宋之問說:"這就是駱賓王",並告訴他,徐敬業、駱賓王兵敗遁逃,官軍追獲不及,害怕回去無法交代,就殺了兩個與徐敬業、駱賓王面貌差不對的人,把頭匣盛起傳送京師。後來徐敬業在衡山為僧,活到九十餘歲,而駱賓正便來此寺中為僧。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駱賓王在徐敬業兵敗後沒有被殺還有一個有力證據

明代朱國楨《湧幢小品》稱在明朝正德年間,江蘇南通發現了駱賓王的墓,墓中人衣冠如新。這墓後遷到狼山,遺蹟至今尚存。

以上諸說中,宋之問遇駱賓王的軼聞是經不起推敲的。

其一,駱賓王與宋之問是世交駱賓王詩集中還有三首贈宋之問的詩,說明關係密切,二人在靈隱寺相逢怎麼會對面不相識?

其二,宋之問遭到貶斥是在唐中宗復位(705年)後,武則天已死。唐中宗因駱賓王曾起兵擁戴自己,特命專人搜輯駱的遺文,這時駱賓王根本不需要再隱瞞自己身份,為何與宋之問一晤之後即避而不見?

其三,二人相見時的稱謂與彼此年齡也不合。705年,駱賓正約66歲,而宋之間也已50,駱賓玉怎麼還以"少年"呼之?


唐初詩壇“四傑”之一,被譽為神童的駱賓王,最後結局如何?


但駱賓王最終結局如何,認為其生和認為其死的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和依據,目前還難以作出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