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管仲金融思維手法)

管仲拜相,面對的卻不是一個清平世界。

齊桓公在高、國兩姓貴族的支持下登上國君之位,這兩姓是齊國的世襲貴族,也是周王室的上卿。兩姓貴族對國政的掣肘可想而知。不過,管仲最後還是統一了政令,一步步將齊桓公送上春秋霸主的位置。回顧管仲的治國策略,可以將之縮略為三步。

第一步,向國內貴族妥協,取得至高無上的權威,獨秉乾坤。

  • 如同當年的周王室,齊桓公主要靠貴族供奉,包括供養王室生活、軍需等。儘管地位很高,高、國兩姓也有自己的痛苦,要參與朝政就得為王室掏錢,很心痛。
  • 管仲上臺後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免除了高、國兩家對王室的供奉,王室支出源自全體國民。
  • 從古至今,很多史籍、很多人把高、國兩姓貴族作為反動勢力代表加以抨擊,認為管仲的改革不徹底,沒有打倒舊貴族,是這位偉人事業的一大敗筆。
  • 反動勢力之所以被稱為反動勢力,不是因為反動,而是因為有勢力。既然有勢力,又怎麼可能被你革掉?打倒舊勢力,想兵不血刃,那是不可能的。改革的真諦就在於對立雙方的妥協,妥協不是投降,而是在損失最小的情況下尋找前進的路徑。
  • 只有支付給舊勢力一部分利益,雙方才有可能互相讓步。在管仲倡導的改革中,一方面,高、國兩姓確實得到了實惠,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公室支撐者的政治地位。
  • 多年的底層生活,管仲在廟堂之高亦知江湖之苦,他要做的是“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因為,“天下之所生,生於用力;用力之所生,生於勞身”。這句話,可以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來解釋:勞動力才是價值的最終創造者!
  • 所以,管仲告訴我們,強國、弱國最大的區別是強國的錢都在黎民百姓手裡,弱國的錢卻在國王的錢箱子裡(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殘國亡家藏於篋)。
  • “富民”其實很簡單,只要不濫用權力,創造一個輕徭薄役的環境,讓人民自己去創造財富就足夠了。
  • 齊國自耕農的主要負擔是徭役,徵發勞力耕種公室農田。管仲免除了自耕農的徭役,並將公田分給自耕農,這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均田”的性質。其他廢除的還有關稅、商品稅、人頭稅等。十年後,齊國“冠帶衣履天下”。
  • 管仲斷了貴族供奉,又輕徭薄役,還要維持齊桓公奢華的生活、稱霸諸侯,哪裡來的錢?答案見第二步。


第二步,鑄幣,壟斷,調度天下財富。

  • 齊國的鑄幣叫作“齊幣”,原型是齊國的捕魚工具,齊桓公之前就有刀幣流通。管仲所造的刀幣叫作“造邦刀”,比當時民間刀幣重五分之一,故民間刀幣也稱“小刀”。造邦刀刀緣圓潤、文字整齊,是中國乃至世界貨幣史上的第一個標杆,它向世人昭示:官方貨幣代表著國家信譽,精美的足值貨幣不僅是國家蒸蒸日上的象徵,也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故曰“造邦”。齊國造邦刀
  • 造邦刀替代市場上流通的小刀,頗有調控市場的意思。為保證齊國農民不至於流向其他諸侯轄地,管仲在春荒、夏荒的時候向農民低價出售糧食,並規定可以用舊的小刀購買;至於造邦刀發放,則是在每年秋收的時候以高價購買農民手中的糧食。
  • 管仲鑄幣還是沒撈到什麼油水,齊桓公就財源之事詢問管仲。
  • 齊桓公:是否可以提高房地產稅?
  • 管仲:如此,等於拆人家房子。之後,齊桓公又列舉了山林稅、牲畜稅、人頭稅等,管仲的回答都是“不行”。只要是增加稅收就一定會帶來副作用,而且解決收入的辦法根本就不能是增加稅收。
  • 齊桓公:那麼,我靠什麼發財呢?
  • 管仲:官山海。
  • “官山海”就是管仲撈錢的辦法,也是“鹽鐵專賣”的雛形,說白了,就是由王室壟斷鹽鐵之利。管仲選擇了利潤最大的山(鐵礦)和海(食鹽)。當時,普通人要生存下去,除糧食外,鹽、鐵都是必不可少的物品,齊國靠海多山,鹽鐵自然是主要產業。經管仲測算,如果壟斷食鹽銷售,每斤食鹽價格增加一錢,就相當於人頭稅提高一倍。
  • 這事以前周厲王也幹過,他不過讓個把上山砍樹的貴族繳稅就搞得雞飛狗跳,最後連自己也被趕出王畿鎬京。
  • 能行嗎?
  • 行不行,看誰來辦,也要看怎麼辦。
  • 管仲手腕很高明,做法也比較溫和,沒有和民眾直接對抗。官府只是壟斷食鹽和鐵器銷售,生產環節仍舊留給原有的鹽商和鐵商,沒有徹底斷掉這些人的財路。這種“官辦民營”的方式並未過多侵蝕私商利益,官府獲得的收入也遠高於稅收。
  •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封建統治者給予人們利益的時候,一定要顯示出來;奪取人民利益的時候,千萬不能暴露,所謂“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第三步,管仲出了他的策略。

  • 管仲,向了諸侯國的糧食生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六計中的“衡山之謀”。所謂“衡山之謀”,是指春秋時期齊國征服衡山國的貨幣戰爭。
  • 衡山國盛產兵器,衡山利劍,天下無雙。管仲早就在謀劃征服衡山國,不過,要想以武力攻打衡山國,肯定要費一番工夫。
  • 替代性做法是,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國高價收購兵器;十個月後,燕、代、秦等國都跟著到衡山國收購兵器,可謂天下爭購。看到這種情況,衡山國國君告訴宰相:“天下各國都爭購我國兵器,可使價錢提高二十倍以上。”於是衡山國百姓紛紛放棄農業轉而打鐵。
  • 一年後,齊國派人到趙國購運糧食,趙國糧價每石十五錢,齊國卻按每石五十錢收購。包括衡山國在內的諸國都運糧賣給齊國,就在各國為發財歡呼的時候,齊國突然封閉關卡、停止收購糧食和衡山國兵器。
  • 在夏收前,齊國向衡山國出兵。此時,衡山國已經無糧可用,兵器也差不多賣光了,又不能在別國買到糧食,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戰場上敗得精光,只得奉國降齊。
  • “衡山之謀”說穿了其實很簡單,以高價誘使敵方放棄本業,追求某種產業的畸形利潤,最終造成敵人經濟癱瘓。
  • 在任何時代,一種商品價格暴漲都會帶來鉅額利潤。這種利潤高得讓人炫目,除非這種利潤來自壟斷性技術,否則是一定會出事的。高利潤會吸引相當一批人衝進去,這批人往往還是能率先看到商機的精英。等到一個國家幾乎全民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暴利就要終結了。
  • 道理很簡單,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