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大家都知道,桃蛋媽建了幾個讀者群。

群裡有桃蛋媽的高考諮詢師朋友、心理諮詢師朋友。她們在工作不忙的時候,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群裡的爸爸媽媽們做答疑。


最近,群裡談到了“早戀”這個話題。


桃蛋媽的心理諮詢師朋友——蟲媽出場了。

說起來,蟲媽的經歷頗有些傳奇。


她本是一名臨床醫學博士,後來自己考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正式開始接收心理諮詢者。

汶川地震時,她作為一線臨床去救助震後傷員。受到災後兒童的影響,她選擇重新系統學習,攻讀了兒童教育與發展心理學方向的碩士。後來,她成為了一名兒童發展教育心理工作者。


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她現在旅居在歐洲。同時,她也是一位母親,有一個九歲的女兒。


正是這些經歷,讓蟲媽的解答有乾貨、有經歷、有共情。


一個早戀的話題,蟲媽將國內外對早戀態度的差異,青春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育,父母對分離的抗拒娓娓道來。


這個乾貨滿滿的答案,不能只有群裡的500人看到。桃蛋媽把它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以下是蟲媽的解答。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01

國外,戀愛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前幾天,和閨女學校的一位媽媽聊天,聊起了早戀。

她家孩子告訴她,她們七年級(相當於國內六年級)的一名女生建了一個聊天群,專門表白一名男生。


後來,這個群慢慢變成了一個八卦群,熱度居高不下。


孩子們在裡面突然公佈戀情,又火速宣告分手。主角們自由地穿梭在各種組合裡,“愛情”瞬息萬變如同龍捲風。


聽完孩子的八卦,這個媽媽的反應不是孩子早戀了,而是饒有興趣地感嘆:


孩子們的戀情怎麼變得這麼快呀?


在孩子們戀愛這件事上,國內外家長的態度的確有些差異。

這位媽媽也是華人,但是在比利時待得時間很長,對這種事早就見怪不怪了。


在國內,這個話題就不那麼輕鬆。


尤其是,它綁定了一個特殊的詞——早戀。


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它不是個國際通用的詞。

並且,爸爸媽媽們的不安,還輻射到了早戀周圍的五公里:愛打扮、追潮流、追品牌、追愛豆、心儀某位老師……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但是在國外,戀愛這個主題從孩子上幼兒園時就開始了。


在比利時的幼兒園,老師會給孩子們組一個戀愛組。先是讓小朋友們自由組合,留下的老師給組對兒。


孩子們談起這個話題來,彷彿在聊艾米麗今天在樹林裡撿到一隻麻雀一樣,沒有絲毫的禁忌。


有孩子告訴我,兩個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在樓梯下熱吻,老師看見了捂著眼睛說:“歐喔,你倆換個地方吧,這裡是小朋友的地盤。”


在送娃上學的路上,我也親耳聽到過幾個七八歲的孩子七嘴八舌地討論誰表白了誰,誰寫了情書給誰,誰又把情書丟進了垃圾桶……


父母、老師也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這個話題。

他們談論青少年戀情時,很少加上“早”這個限定詞。


因為他們覺得,“早”這個時間概念太難定義了。


02

早戀,中國家長在擔心什麼?


被視為洪水猛獸的“早戀”,究竟可怕在哪裡?


從前來諮詢的爸爸媽媽們身上,我找到了兩個方向:

一怕影響學習,二怕孩子們太早接觸到性的信息。

這兩個問題,國外的家長們就不怕嗎?


我走訪了一些國外的家長、學校老師和心理專家,去尋求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關於青少年戀愛影響學習這個觀點,我採訪過的一個國外心理專家這樣回答:


學習和發展如何處理維繫一生的親密關係的能力,難道不比學習適用性有限的課業知識更重要嗎?


的確,放到一生的大背景下,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特別重要。


孩子們不僅從中習得了處理親密關係和社交的能力,還思考了責任、尊重、權利等問題,重新建構了自我。

即便如此,很多家長還是堅決不認可,戀愛是不行的,一切都要為學習讓路。


那麼,談戀愛就一定會影響學習嗎?

能影響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它可能是武俠小說、電視劇、遊戲、網癮....

如果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影響孩子們的學習,那可能的原因是,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建立起高效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了。

而早戀,不過是個背鍋俠。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至於爸爸媽媽們的第二個擔憂——“性”,其實青春期的男女潛意識的主題99%和性有關,如果覺得這個數據令人驚駭,那60%是至少的。

如何對兒童進行性教育,全世界一直都處在探索狀態。


前幾年,我們還能從新聞報道中看到有些國內高校開展守貞教育、和孩子簽訂守貞契約的消息。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其實提倡守貞教育並簽署契約這事,最火熱的卻是美國。

是不是感到很意外?

在我們印象裡,美國好像是個性開放程度很高的國家。事實上,守貞教育和安全性教育在美國一直都此消彼長,共同存在。

守貞教育是隻提倡婚內性生活,婚前的,婚外的都不要。涉及青少年的就是婚前。在里根時代,守貞教育就佔了上風。

但是這種教育真的能守住貞節嗎?

在一項研究中,有5000名少女簽署了守貞契約。五年後,其中85%的少女沒有守住這項契約。

除了執行的困難,守貞教育也是不太符合人性的。不是說一定要有性,但是強行禁止就變味了。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美國有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叫《處女之死》。講的是一個守貞教育的家庭中,五個女兒全部自殺的故事。

中間涉及到父母使用的精神暴力,那些加諸在孩子身上精神禁錮,遠甚於看得見的暴力。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除了守貞教育,美國開展的安全性教育效果如何呢?


有研究表明,美國青少年開始性交的平均年齡是16歲。母親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孩子此項比例顯著低於母親低學歷的孩子。


研究對性教育的價值給予了肯定。


但是,這個結果還是比歐洲差多了。

另外一項研究表明,歐洲少女生育、墮胎,青少年攜帶艾滋病的比例比美國低10倍。

而且,歐洲各國青少年首次性交的年齡也推遲1-2歲。

同是西方國家的性教育,區別在哪裡呢?

歐洲性教育的目標是,確保所有性生活活躍的人,都有做出負責任行為所需要的技能。

在孩子小學畢業時,他們對性的瞭解已經基本完成。

以閨女所在的比利時一所學校為例:

從入學開始進行主題教育:不可觸碰的隱私部位。


五年級(相當於國內四年級),開始以動畫的形式介紹性別、生育等內容。


六年級(相當於國內五年級),男女按性別分組,每週一堂課學習性的相關知識,持續半學期。


七年級(相當於國內六年級),性教育的內容已經包括避孕、預防艾滋病……


關於親密關係、性別認同、性取向、相關的權利和責任等內容,則貫穿了全部的學習過程。

一位老師說道:


這是他們人生開始時就應該掌握的知識,比避諱這些知識更可怕的是,因為不瞭解而造成的傷害,比如因懷孕而改變的人生、因無知而造成的身體傷害和性病的傳播。

與美國相比,歐洲拋開了單純的生理層面,回到了“愛”,也回到了愛的能力、方法和對象。

愛不僅有對方,還有自己。我們在愛的關係裡去學習責任與尊重,容忍與界限,公平和權利。

大部分的家長對這些教育都是認同的,也有少數家長無法接受。

一位印度媽媽就因為這些課程而感到焦慮,她不太認同學校過早開設這些課程。在她們的文化裡,在成年前是羞於啟齒去和孩子討論這些問題的。

在家裡,她和孩子都沒有辦法繼續討論這些話題,平時對這些問題也是儘量迴避。

從這位媽媽身上,我看到了我們的影子。

早戀的話題,說起來熱鬧,但操作起來還是很困難,畢竟禁忌的觀念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


03

抗拒早戀,其實是抗拒和孩子分離


然而,對青少年戀愛的諱莫如深,並不是我們東方家長反對早戀的全部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試圖阻擋著孩子與自己分離的過程。

東方的父母,常說一句話:

你到八十歲,還是我的孩子。

我們更習慣於從感性層面去認知孩子。內斂的我們希望純粹的童年更長一些,以便繼續保存孩子的純真以及我們的親密無間。

我們從內心在抗拒著一種轉變,就是從孩子到成人的過渡。


這中間蘊含著一種對失控的害怕,因為這個“親愛的陌生人”可能就這樣在一夕之間出現了。


四百年前,莎士比亞的著作《冬天的故事》就有這麼一段:

我希望在10歲和23歲之間不要有其他年齡,如果有,就讓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在睡夢中度過吧。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除了與人鬼混生孩子,侮辱長輩、偷東西、打架、其他什麼也不幹。


莎翁希望孩子在兒童和成人間的過渡能夠短一些,但是事與願違。隨著時代變化、以及各種觸手可及的信息,孩子們的青春期不僅不會短暫,反而會延綿得更長。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在身體的各項基能上,已經為分離做好了準備。


如果你認為,孩子們進入中學才進入青春期,那就錯了。

其實10歲左右,女孩更早兩年開始,就已經開啟了青春期的序幕。


青春期意味著什麼?

旺盛的精力,好比遊戲裡的無限續命,修仙界的無限靈力,24小時持續轉動的馬達,可以裝載任何APP的最新款智能手機。

這就是青春期,意味著用不完的精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這時候,他們的各個內分泌器官發育成熟,各種激素釋放數倍增加,以雄激素的主要成分脫氧表雄酮(DHEA)為例,相較幼兒期分泌增長超十倍。

DHEA是什麼?它就是年輕活力、無限靈力的燃料之一。

另外,還有大腦的發育。

在我還在醫學院學習的時候,課本里明確地把神經元細胞歸入不可再生細胞,認為大腦的基本發育在幼兒時期就基本完成了。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人的一生有兩次大腦性能提升的機會,第一次是兩歲左右,第二次高峰出現並貫穿整個青春期。

這個時期,大腦的可塑性和適應性是極強的,是學習和創新的絕佳時機。

在青春期早期,大腦灰質發育達到頂峰,所以這個階段,這臺不停息的小馬達接受加工處理的信息遠超過成年人。

當然,發育雖然快,但是功能並不完善,所以,這期間的大腦發育也是孩子們中二病和各種不靠譜的基礎之一。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瞭解了這些知識,是不是覺得青春期的孩子是個寶藏?

他們以不可擋之勢成熟起來,作為父母,我們理應感到欣慰。

但是,我們卻不由自主地選擇站在對立面,以戰鬥的心態去阻攔。

談到這裡不免有些傷感,我們明白養育的目的就是賦予個體獨立生存的能力,具備生殖力的小獸最終會和父母分離,獨自生存。

但是,獨立的另一面就是分離。

孩子脫離母體時,我們以產後抑鬱來抗拒這場分離,但還是不得不走在這條分離的道路上。而在青春期,分離的步伐開始加速。


我們是不是明白了我們在抗拒什麼?

青春期來臨時,我們為孩子準備了一個詞,叫作“叛逆”。那麼,叛逆的對象是誰呢?


總會有一個時刻,與和我們待在一起相比,孩子更願意同同齡人待在一起;


那些過去都同我們分享的小秘密,如今真正成為了他們的小秘密;

像開始關起的房間門,我們的關係裡也設立起這樣一扇門,而開門的把手握在了孩子們的手裡;


我們像被一個無形的圈隔在了外面,即使沒有誰走入他們的生活,我們就已經感受到了惶恐與不適。如果再走入一個新的角色,我們就徹底失控了。


我們真正抗拒的,正是這種割裂與失控。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早戀”的“早”,早在哪裡?


早在了我們還未為這場分離做好準備。

我們的可為之處,又在哪裡?

是去為這場分離做準備。

當我們意識到了這點,反而沒有什麼可抗拒的了。

不管是激素,還是大腦發育,孩子們的身體已經具備了最好的硬件,做好了分離的準備,卻依然需要我們在這段不長不短的時期裡,引導著安裝上合適的軟件,確保他們的穩定運行。

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未來放心地向他們揮手。

如果做好了揮手的準備,再來面對“早戀”這個話題時,你是不是有了不一樣的答案?




異性之間的互相吸引是人的本能。

桃蛋媽回想青春時期的懵懂和悸動,仍然覺得那是一份美好的回憶。

而我們家剛上三年級的桃蛋,談起班上的男生,也會滔滔不絕地告訴我,哪個男生長得最帥,哪個男生最討厭。

被評為“最討厭”的那個男孩,上榜的理由是,經常揪她的辮子。

桃蛋媽笑而不語,我不會告訴娃,那個小男生可能是喜歡你。

如果青春期的桃蛋,開始了“早戀”,我也一定不會和其他人一起站到她的對立面,讓她孤立無援。

我們都曾情竇初開,喜歡一個人,不應該成為一件羞恥的事。

如果孩子真的早戀了,那只是告訴我們,是時候進行兩性教育了。

對了,如果你也想進桃蛋媽的讀者群,可以加桃蛋媽微信(nwchengzhang001)

,拉你進群。群裡常駐兒童教育心理工作者蟲媽,還有高考規劃師李老師。


養娃,既是一場時間、精力、金錢的比賽,其實更是一場對父母掌握了多少有用“信息”的考驗。

在微信裡多幾個能幫你解決問題的朋友,能夠在你焦慮害怕的時候,給你帶去一絲溫暖。


高考只知道“裸考”,是在拿孩子前途開玩笑

如何面對娃的情竇初開?這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