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六章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识记:(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2)华北事变

1935年

(3)七七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

(4)伪“满洲国”

1932年3月

2.领会: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3.简单运用: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

4.综合运用: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1.识记:(1)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2)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

(3)宋庆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保卫中国同盟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1937年

(5)八路军、新四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6)邓玉芬、马本斋、陈嘉庚

2.领会:(1)《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早在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就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2)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长征到达陕北不久的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雨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作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3)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3.简单运用:(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识记:(1)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大捷

(2)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

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八百壮士”)

(3)豫湘桂战役

1944年

2.领会:(1)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对内对外政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

中国陆军第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3.简单运用: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战略防御阶段,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暂时丢失一些国土在所难免。

中国丢失国土面积之大,速度之快,除国力对比的悬殊外,与国民政府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有直接关系。蒋介石集团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4.综合运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识记:(1)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2)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3)敌后战场涌现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群体

在敌后战场,涌现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等抗日将领在作战中以身殉国;还涌现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

(4)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

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顽固派在反共方针的指导下,频繁制造反共摩擦事件

(5)“三三制”政权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的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6)精兵简政

1941年当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是,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

(7)教条主义

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

(8)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

2.领会:(1)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3)大生产运动

1940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3.简单运用:(1)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防御阶段,全局,正面战场主要,敌后辅助。但是,游击战根据地,阻止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

相持阶段,主要,敌后战场

4.综合运用:(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前途和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

(3)中国共产党关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4)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及其意义

①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②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

③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意义: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5)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识记:联合国制宪会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3日

2.领会: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3.简单运用: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全面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4.综合运用:(1)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②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 ”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制约和大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为盟国军队完成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