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柏林牆還沒有建立之前,東柏林的居民,還很容易到西柏林的親戚家串門。


男孩子們也常找藉口,溜到西柏林的電影院去,看熒幕上女演員豐滿的胸部——這能讓他們津津樂道很久。


這天,溜進電影院的泰奧和庫爾特,卻被電影放映前幾分鐘的新聞簡報深深震撼。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這是1956年10月,匈牙利學生紛紛走上街頭,提出“蘇軍撤出匈牙利、自由選舉、由納吉領導改組政府、結社自由、經濟改革、釋放政治犯、思想言論和新聞自由、恢復1848年3月15日為全國節日、修改國徽和軍隊制服、支持波蘭獨立運動等”十六點訴求。


10月23日,匈牙利布達佩斯,約有25000名學生和市民,聚集在貝姆廣場的波蘭將軍雕像四周,高聲吟唱著裴多菲的禁歌——民族之歌:


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

是時候了,現在幹,還不算太晚!

願意作自由人呢,還是作奴隸?

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


新聞簡報,播放的就是匈利亞人對蘇聯佔領軍的反抗運動。


回到東柏林的酒館,哥倆不再像往常一樣和同學分享女演員的胸,而是興奮、神秘、天真地講述自己看到的新聞簡報。


然而,卻被好友埃裡克當場懟回去,因為東德的報紙上,赫然寫著,這是一場法西斯分子領導的反革命暴亂。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抑制不住好奇心的孩子們,集體跑到同學保羅郊外的伯伯——老埃德加的家偷聽敵臺——美佔區的RIAS廣播。


廣播裡傳來悲傷的消息,對抗中,有上百名匈牙利示威者身亡,其中包括匈牙利國家足球隊隊長費倫茨·普斯卡什——孩子們的偶像。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這深深的刺激了孩子們。第二天上學,庫爾特提議大家一起默哀2分鐘,以哀悼抗議中犧牲的匈牙利青年,經多數人舉手同意後,孩子們開始靜坐沉默。恰巧此時老師進來了,奇怪的沉默激怒了他。他隨即向校長彙報了此事。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只是一個簡單的、表達哀悼的儀式,最終只會不了了之。課照舊上、戀愛照舊談、照舊等待即將到來的畢業。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然而事件卻向著一個不可收拾的方向滑去。校長本來想息事寧人、對該事件冷處理。然而老師卻把它捅到了教育局。


教育局領導高度重視此次沉默事件,不斷上綱上線,一定要搞清楚緣由,揪出帶頭人。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帶頭人開除出學校,不讓其畢業。以達到威懾其他人的目的,把反抗的種子,掐死在搖籃中。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不能畢業,就意味著沒法進入好的工作崗位,並且終生將會被打入另冊。


官員們威逼利誘,想挖出幕後黑手。沒想到孩子們異常團結。然而,官員們還是利用埃裡克父親的歷史問題,壓垮了他,他供出了庫爾特。他們告訴他,一向被他視為英雄的、已逝的父親,其實是背叛黨的叛徒。如果不說出帶頭人,他們就把檔案公佈到報紙上。


而事實上,埃裡克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孩子”,他堅信社會主義,痛恨法西斯分子,當然他也沒去聽敵臺。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然而,庫爾特是城市委員會主席的兒子,教育局官員告訴他,只要栽贓給埃裡克就萬事大吉了。因為深受打擊的埃裡克,激動之下,槍擊了曾是納粹黨衛軍突擊手的射擊教練,他將面臨十年的刑期。


受良心煎熬的庫爾特,不願意這樣做,於是連夜逃到西柏林。


自然,他這一行為被認定為“畏罪潛逃”。到此為止,教育局官員以為這事件就算結束了,一切可以重歸於平靜。只要大家出來指認庫爾特就行。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從泰奧開始,一個又一個孩子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帶頭人。


憤怒的官員,開除了整個班級。是的,她把整個班的學生都開除了。


孩子們在東德,拿不到畢業證。但是,他們可以去西德拿啊!於是,他們集體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叛逃了。


這部201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叫做《沉默的教室》(Das schweigende Klassenzimmer;英譯:The Silent Revolution)的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


真實事件中,全班20多人,只有4個孩子沒有逃到西德。


沉默兩分鐘後,畢業班孩子集體逃亡


這本是一件芝麻小事,至多批評教育一下就可以了。然而在專制者眼裡,彷彿那裡燃燒著熊熊的反叛烈火,總是要把小事搞成大事,再集中力量辦大事。


“當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當溫和的批評也消失了,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讚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


1961年8月13日,就在這些孩子叛逃五年後,為了阻止東德人逃到西德,東德政府開始新建著名的“柏林牆”。


到1989年,東歐劇變。是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1990年6月被拆除,10月3日東西德統一。


1991年12月26日,曾不可一世的紅色帝國——蘇聯宣佈正式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