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沒有馬鐙,騎兵是如何打仗的?

大漢都護使


古代人的科技可能沒我們發達,但不意味著古代人的智慧就差,沒馬蹬不能騎馬打仗??那人家衛青,霍去病,馬援,這些都是吹牛逼嗎?外國同時期的軍事歷史也是吹牛逼嗎?人被逼到打仗殺人的份上了他們總會想到方法和技巧去克服沒馬蹬這件事的。難道沒電古人晚上還還不點燈了?沒衛生紙古人還不上廁所了?沒圓珠筆古人還寫字了?所以馬蹬還沒發明之前他們一樣可以騎馬作戰只是沒有有馬蹬那沒方便而已。


快人快語的小方爺


就現在的出土文物,以及壁畫墓畫所提供的信息來看,至少到東漢末年,都不曾有馬鐙出現過的痕跡,而到了魏晉時期,才出現了方便用於上馬的單邊馬鐙。


其實馬上沒有馬鐙,並不影響騎兵作戰。只是說雙邊馬鐙的出現,更好的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因為影響騎兵作戰的,除了馬鐙,還有馬鞍。


馬鞍有很多種,從進化的角度講,大概是無鞍→獸皮→低橋馬鞍→高橋馬鞍。

在無鞍到獸皮鞍的階段,騎兵的近戰價值並不是很高,因為騎在馬背上沒什麼吃力點,騎兵很容易掉落馬背,這在中國的史籍中也有記述,可以說那時候從馬背上掉下來是個挺正常的事。

所以很多騎兵索性就把馬當成運輸工具,憑藉高機動性到達戰場,然後下馬作戰,這在馬其頓早期的夥伴騎兵和塞琉古的重騎兵中都有提現。

再不然就是避開近戰,專職騎射。像斯基泰人還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都是這個意思。

幾乎在同時期,低橋馬鞍出現了,它使得騎兵在馬背上的穩定性有所加強,可以專職一些近戰活動。這時的騎兵已經可以單手持刀劍進行拼殺,也可以持矛進行衝鋒。只不過當時的握矛發是反握,目的是刺中敵人後往後一擺手便可以抵消了衝擊力,不至於讓自己掉下去。


當然,總有些文明會通過更為嚴格訓練,使騎兵可以短暫雙手長兵作戰,這點在漢代壁畫就有提現。考古出土的西漢壁畫中,有不少是漢軍雙手持戟追擊匈奴的。而根據羅馬人的描述,塞琉古也有不少重騎兵可以雙手持矛作戰。也就是說,通過嚴格的訓練,在不靠馬鐙的情況下,騎兵也可以短時間雙手作戰。

不過人類的創造精神不會止步於此,由帕提亞人發明的高橋馬鞍基本保證了騎兵的前後穩定性。這就意味著,騎兵可以端著矛衝鋒而不用擔心被反作用力彈下馬,由此衝擊騎兵的攻擊力被大大加強,可以做到持矛持續衝鋒而不用脫手撒矛。也是因此,長矛逐漸有了步兵矛和騎兵矛的區別。一直被大家稱頌的馬槊也在西晉時開始初現端倪。



火器工坊


不請自來

先談談漢朝是否有馬鐙的問題。

在其他回答裡,有些答友認為有,有些則認為沒有。剛好,答主是研究漢代的,也剛好研究過馬具。根據答主多年的積累和探索,認為:

漢朝確實沒有馬鐙,不僅文獻記載裡沒有提到馬鐙,就連考古材料裡也沒任何支持馬鐙的證據,無論是馬具實物還是壁畫、雕塑,統統都沒有。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用知網去檢索一下關於馬鐙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除了雲南滇文化可能存在一種套在腳趾上的輔助設備外,廣大中原、北方地區在漢代都沒有馬鐙。

△漢代騎兵復原圖

現在最早的馬鐙證據,來自於一座位於湖南長沙的西晉墓,時間為公元302年,距離東漢滅亡中間還有不小的空白,而且這個還只是裝配在馬鞍左側的單鐙,是非常原始的馬鐙。很顯然,我們沒有理由把馬鐙的出現時間提前過早。這在邏輯上很好理解——假如說漢代已經有了馬鐙或者替代品,為何過了這麼久,都到西晉了,居然還在用這種原始的單鐙呢?

沒有馬鐙該怎麼打仗呢?

沒有馬鐙,的確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騎馬,但不等於不能騎馬。

事實上,在古代波斯、古希臘、古羅馬,都存在騎在馬背上作戰的士兵。再比如說斯基泰人,作為最早的遊牧民之一,他們擅長騎馬也擅長在馬背上作戰。有一些斯基泰的工藝品保存至今,受到希臘化藝術的影響,它們製作精良,細節豐富,可以看到騎兵幾乎是騎乘在光背的馬上,除了馬銜和必要的轡頭,並未使用其他的輔助設備,然而,這似乎並未影響他們殺敵。

△斯基泰文化金飾

這些人是人,我們的漢朝人也是人,既然都是人,身體結構就沒有本質的差異。雖然不像匈奴人那樣從小騎羊、長大騎馬,但中原地區的漢人經過訓練,也是完全可以提升騎術以及騎馬作戰的技能的。即便不能真正比得上草原民族,但也能大大提升機動性。

具體來說,漢代的騎兵有多種作戰方式,他們可以射箭,也可以近身格鬥。

有些朋友以為沒有馬鐙就不能騎射,這當然是不準確的。在文獻記載中有李廣這樣的騎射高手,在考古發現的大量的漢代圖像資料裡,我們同樣能夠看到騎馬射箭的場景。當然,今天的人只要認真訓練也可以做到。

下圖是西安理工大西漢壁畫墓裡的一副騎射圖,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射獵者的腳上並沒有套著馬鐙。

沒有馬鐙也可以近身格鬥嗎?是的,可以。在漢代的歷史文獻中,有相關的記載,雖然不多,在考古發現裡同樣有。比如說,下圖是山東嘉祥東漢畫像石裡的胡漢交戰場景,漢軍騎士策馬追逐胡人,手中持有一柄馬戟,正將胡人勾於馬下。

所以說,漢代沒有馬鐙,但有騎兵。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騎兵,除了天賦之外,更重要的則是訓練。西漢時期有“胡騎校尉”,統領“胡騎”,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歸附漢朝的草原民族,把這些擅長騎馬的人編入軍隊,是漢朝人虛心學習的最好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