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 1 -


《哪吒》是這個暑期檔的最大驚喜。

以下不涉及劇透(也沒有什麼可劇透的)。

哪吒的故事,在中國神話體系裡的地位很特殊,有點像希臘神話裡的俄狄浦斯。它探討的是子女父母之間的那些主流話語所不曾關注的情感。這個從出生就被父母看成怪物的孩子,代表了千千萬萬「特殊兒童」的成長境遇。

哪吒的童年,是被孤立和誤解的童年。

他的悲劇未出生就決定了。甚至還只是一塊胚胎,就在毫無選擇的前提下,被迫在體內封印了九尾……不對,魔丸的力量。那就是他與生俱來的原罪。哪怕這個孩子不曾傷害任何人,但在別人眼裡,不正常,就已經是錯了。

同時,正如「特殊兒童」典型的困境,哪吒是無法從這些孤立和誤解中擺脫出來的。所有不屈不撓的抗爭,只能更坐實自己「怪胎」的標籤。

父母抱著你:孩子,正常一點吧!

他們是含著眼淚說這種話的。你也理解他們是發自真心,那是他們愛你的方式。他們對一個特殊的孩子,最飽含關愛的祝福就是「正常一點」。

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再做你自己了。

我在十幾年前看過一個新聞,說中國某地有一家自閉症兒童的干預機構,發明了一種「擁抱療法」。因為很多自閉症兒童是恐懼跟人有肢體接觸的,這被看成是他們的一個「症狀」。所以,富有愛心的老師們就創造了這種方法,把孩子緊緊抱進懷裡,任憑他們尖叫,哭喊,掙扎。他們的理論是:等暴露足夠長的時間,孩子就適應了,就知道肢體接觸並不可怕。他們就「正常」了。

當時極度震驚:我靠,不想跟人有肢體接觸而已!很過分嗎?惹到誰了嗎?怎麼就連這麼一個特點都容不得呢?但是真的,就是容不得。因為正常人不是這樣,你跟正常人不一樣,就要接受改造。哪怕它不會傷害任何人。

豈止是特殊兒童如此呢?就算是自詡為「正常人」的我們,又能分清自己有多少表現,只是在別人面前習慣了扮演「正常」的樣子?喜歡一個人呆在角落裡玩的小孩,多少次被父母拎到人群當中:你怎麼就這麼不討喜呢?好吧,那就扮演成討喜的模樣,假裝自己生來就是如此。畢竟爸媽是為我好。

家庭是社會化的第一步。通過父母之愛的催化,我們會變成我們認為別人期待的樣子。

傳統的哪吒故事,提供了另一種不失為慘烈的解決方案:割肉還母,剔骨還父,唯有此心,耿耿相隨。這在傳統中國幾乎是石破天驚的:你們生養我有恩,我把恩義還給你們,讓我們兩不相欠。然後,我繼續做我自己。

- 2 -


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不正常。

在傳統的語境裡,想以一種正常的心態討論「不正常」這個概念,幾乎不可能。「不正常」被多數人自動等同於「有問題」,然後等同於「有害」。

請你設想一下:假設你新認識了一個朋友。你對這個人還一無所知的時候,有人悄悄提醒你,這個人有點「不正常」。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你很可能想的是,要當心一點。

我們帶著警覺、挑剔的目光跟一個「不正常」的人相處(如果不是立刻就想遠離他的話)。可能是有抑鬱症的同事,可能是孩子班上那個據說有癲癇的同學,也可能是跟你同坐一個航班的,曾經有過精神診斷的旅伴。我們不自覺地把他們看成某種不安定的,會給公共秩序帶來破壞性的因素。

但我們很少去想,一定如此嗎?

所謂的「不正常」,字面意思只是跟多數人不一樣——或者說,跟某種社會化的標準不一樣——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有害」?按照社會建構理論,它是通過大眾語言體系建構而成的事實。我在《關於精神疾病診斷,國航有一個巨大的誤解》裡提到了這種汙名化的過程。在哪吒的故事中,這個過程以更加濃縮和戲劇化的方式展現出來:當哪吒試圖跟其他人交往的時候,除了一個單純的(暫時沒有受到大眾觀念汙染的)小女孩,別人都把他看成一個妖怪,防範他,排擠他,甚至攻擊他。被孤立的哪吒不得不展開報復,威脅到社會安全——從而證明了他是妖怪的「事實」。

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從一開始就被大眾預設為是一個「問題」的哪吒,最終成功地變成了一個問題。

說到不正常的人,我相信每個人都能舉出一堆證據,證明這樣的人有多麼可怕,喜怒莫測,不可理喻,甚至會傷害別人。這些證據是真實的,就像哪吒身邊的人也可以舉出鐵證如山:「哪吒這人傷天害理,罄竹難書……」

但在故事的一開頭,他不是一個害人的怪物,只是生來跟別人不一樣而已。

- 3 -

在這一版《哪吒》的故事中,父母的形象被柔化了。跟傳統的封建衛道士不同,李靖夫婦對這個孩子是沒有什麼拒斥的。他們近乎於無條件地愛孩子,疼惜他,保護他,願意為他付出一切。心態更接近受過現代教育的父母。

這是這一代哪吒的幸運。

也讓這一代父母承擔著巨大的負擔。

為了儘可能妥善地養育這個孩子,他們身心俱疲。父親常年奔波在外,上天庭求醫問藥。母親也忙於工作,為兒子積累功德(像不像現在這些家長拼命賺錢,給孩子請護工,找特教?)。兒子前腳闖禍,他們後腳補償。為了減少他跟外界的衝突,還僱了專人24小時隔離看護……估計花銷不菲。

不能要求他們再做更多了。

從戲劇角度來看,這個設定弱化了親子的衝突,但現實批判的力度反而更強了。因為父母已經做到無可挑剔的情況下,哪吒的童年還是很痛苦,明明可以避免的悲劇還在不斷髮生。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追問: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顯然,李靖夫婦對孩子幾乎做到極致的養育和保護,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孩子真正的需求。

哪吒想出門,想和「正常人」接觸。父母清楚他的這份渴望,卻不敢任由其發展。假如他們找到更妥善的方法,幫助孩子與外界達成相互的理解,事情就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把孩子隔離起來(雖然出於善意),讓誤解持續加深。孩子心裡有更多的怨懟,外界也更加證實了他們的猜疑。

也許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當著他的面,向所有人介紹:「我們的孩子是一個善良的孩子,他不會傷害你們,他只是很想跟你們一起玩而已。」

也許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帶著他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幫助他們理解彼此的差異:「哪吒的力氣比你們大,跟他踢毽子的時候需要穿上護具……」

也許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給他一個完整的解釋:「小朋友不跟你玩,是因為他們對你不夠了解。他們習慣於把自己不瞭解的人想象得很危險。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接下來只要向他們證明,你和他們可以好好相處,他們的觀念就會改變。」

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養育這樣的孩子,是極為不易的。

我現在還記得,當哪吒頭一次發現自己被叫做「妖怪」時,有多麼震驚和憤怒。很遺憾他不是首先從父母那裡聽到這個詞,沒有人向他充分解釋,他也無法正確理解別人的誤解。——更遺憾的是,我知道父母是為了保護他。

往深一層說,父母對這個孩子的保護,是把他和外界隔開,零互動,零交流。因為父母在內心深處,也相信這樣一個假設:孩子是有「問題」的,我們再怎麼接受他,還是不能見光,只能把他關起來。父母替孩子感到潛在的羞恥:一旦讓他跟外界發生交流,他會傷害別人,或者別人會傷害他。

這孩子是個問題。儘管不顧一切地愛著他,父母仍然是這種觀念的受害者。

不怪他們,只是為他們感到遺憾。

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寫得越來越沉重了。

好了。我們最後想說的是,哪吒的結局是明亮的。畢竟大家看這個故事的時候,看到的是神通廣大的哪吒啊。他不是問題兒童,也不是妖怪,而是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神仙!哪個小朋友不希望有哪吒那樣的神通呢?

(此處應有「是他,是他」的歌聲~)

所以,這個故事是給所有「不一樣的孩子」的一份禮物。它說的是:孩子,別怕你身上那些「問題」。長大以後看,它說不定是你珍貴的天賦。

只是現在包裹了一層「問題」的包裝。

這樣的故事很多。孤僻的孩子,心裡可能埋藏了重要的寶藏。此處的異類,或許正是別處渴求不得的人才。一隻白天鵝在鴨子群裡,也會因自己丑陋而自卑。難得的天賦放在不合適的位置上,別人也只會當它是某種累贅麻煩。

別急,只要等一個讓它綻放的位置。

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你可以說這是童話裡的想法,太天真。可是成熟世故的眼光又塑造出了怎樣的世界呢:異類、怪胎、改造、隱藏、隔離……與其在這樣僵化的循環裡打轉,倒不如懷抱一點天真的信念,相信每個人都會找到合適的位置,與世界好好相處。做自己,不必假裝別人,同時正好被這個世界需要。

祝每個不一樣的孩子,都有綻放之時。

作者:李松蔚

​圖片:《哪吒》

哪吒,從出生就被看成是問題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