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人——糾結的河南人

信陽人——糾結的河南人!信陽在古代屬於楚國(湖北)的固有領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就對信陽實施了有效的管轄,委派縣尹。戰國時期,信陽平橋區曾為楚國別都。信陽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屬南方,種植水稻,吃信陽水席,與河南產小麥、吃麵食完全不同。現今的河南省除了信陽都使用的是河南話,信陽人作為河南人卻尷尬的不會說河南話。

在信陽長大的人,自小就知道,自己太多方面和信陽以北的生活習慣不同。更知道,信陽,屬於楚文化的延續。信陽有個地方叫城陽城,楚墓眾多,各種楚文物,漆器,銅器之類,包括有東方紅演奏的樂曲。息縣,潢川這麼久也沒改名,息夫人,春申君的後人們仍然生活在這裡,雖然學術爭論信陽是否楚文化發源地,但語言,飲食,歷史是那麼的和當地格格不入,作為信陽人心裡是認同並承載了楚文化。

信陽話受屬於鄂豫皖三地的中原官話,西南官話,黃淮官話各有影響,飲食文化也和河南正統天差地別,平時日常飲食,絕大部分信陽人,麵食只是零食,炒菜的風格和鄭州完全不一樣。然而,信陽人從不會說自己不是河南人,只是很多時候喜歡強調自己河南信陽人的身份,這種區別不光是信陽人自己區分,在外面也會被他人所分類。

信陽處在三不管的山區,一個信陽人從鄭州回家,如果要坐直達自己家的列車,還得經過安徽兩個市,所謂鄭州中原城市群的發展在信陽人看來自己是喝不到湯的,信陽人只能靠自己,不喜歡也不屑被人代言,這也是信陽人更喜歡強調信陽人的原因,只能自立自強。

除了語言這個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從氣候、地理面貌、農作物,到飲食性格,方方面面信陽都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河南,就好像中國人和新加坡人還有,如果只是語言或者其它某方面不一致,你可能不會覺得你跟他有什麼太大差異。但若是一個新加坡人,從語言,膚色,髮色,飲食,生活習慣都有很大差別,你還會覺得和他差不多嗎?

可能這就是我們所不理解的,為什麼信陽人對自己是河南人這個身份比較糾結,另外,鄭州與武漢到信陽的距離也讓武漢的輻射高於鄭州,在信陽如果家人生重病本地無法治癒,基本上信陽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武漢,不光是因為近,同樣武漢的醫療水平也高於鄭州,而且像潢川縣的鐵路也隸屬武漢鐵路局,這就客觀上造成了信陽明明是河南省信陽市,卻在各個方面更偏向於武漢、湖北。其實不光是信陽對河南的認同有些矛盾,接觸、瞭解過信陽人的河南人也同樣會有這種疑惑。

信陽處在南北交界上,習俗跟南北都有差異,米麵雜食,天天吃米吃麵都受不了,說話跟南北也有差異,一些信陽人長大了都不知道這裡的方言是什麼,要說生活習慣可能跟湖北接近,但差別也很大,和北方的差別更大。最有意思的信陽人從小到大知道自己是個河南人,以為河南人就是這樣的,長大出去後發現自己跟河南其它地方習俗有很大不同,心裡刺激可想而知。

信陽本身就處在不同於南北習俗孤島狀態,信陽人出去後強調跟河南其它地方不同,其實是對自己風土人情特殊性的一種強調,讓人明白有一種不同於南北的文化習俗,也是對自己幾十年生活習慣的肯定,一些信陽人依然覺得早上稀飯加油條,中午乾飯炒菜,下午稀飯或者麵條是最完美的。當然,即使生活習慣,地形氣候,語言文化有不小的差異,信陽人還是一樣的愛著河南,也會向外地的朋友推薦胡辣湯,燴麵,他們愛河南,愛信陽,也愛湖北。

以上觀點你有異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