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總是被家人朋友忽略?你可能犯了這一個錯誤

人際關係:總是被家人朋友忽略?你可能犯了這一個錯誤


作者 | 哩子

圖源 | 電影《告白》

我用別人的愛定義存在,怕生命空白——蔡依林《我》

01.因為別人,你才有存在感?

每個人都很看重自身的存在感,誰也不想被忽略,存在感的訴求貫穿人的一生。甚至有人為了獲取他人的關注,不惜扭曲人性。

在電影《告白》裡,學生渡邊修哉從一開始不斷展現自己物理才能,到製作殺人機器、策劃殺害老師的女兒等一系列的事件都是為了獲得母親的關注;
而下村直樹的存在感則取決於渡邊修哉的肯定,為了向渡邊修哉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將老師的女兒推下水。

他們都為了自身的存在,讓他人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樣的存在感是扭曲的,雖然給人強烈的存在感,但是卻不被人接受。

人際關係:總是被家人朋友忽略?你可能犯了這一個錯誤


從小學到大學,乃至畢業後的自主學習,關於存在感的教育確實佔據較少的部分。一個人在群體中所獲取的存在感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成長。

一直被忽略的人想要為自己爭取一份曙光是可以理解的。但所採取的方式總是需要正確的引導。

渡邊修哉的母親,從小就關注他的物理才能,而不關注孩子本身,沒有教導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一旦孩子沒有做到她所期待的,就用最犀利的言語否定孩子,最後離開了孩子。導致渡邊修哉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追求母親的關注為目標。

如果渡邊修哉的母親能夠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可能就是另一番結局。

人際關係:總是被家人朋友忽略?你可能犯了這一個錯誤


02.存在,是自己的選擇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存在感就是人對自身的經驗,存在是自己選擇的。

人在世界中並非被動地承受一切,而是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並勇於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可能性。

然而大部分人對自我的認知,似乎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之上。別人說你好,你就覺得自身很好。別人說你有毛病,你就開始自我懷疑。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如此的搖擺不定,我想,這或許是始於你開始意識到有“第二個人”的存在。

打開微信朋友圈,我們會看到至少有那麼一個人天天發朋友圈,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存在感很強,覺得怎麼人家的小日子天天過的這麼充實。

其實當我們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狀態,從而來自獲得親朋好友的點贊、評論,這會讓我們體驗到自身的存在。

然而,當我們興致勃勃地分享動態,卻沒有人回應,這時候又會覺得很失落。

這麼一看,我們的存在感似乎是落到了別人的手裡。為了刷存在感,你可能在賣力的表演,在盡力的討別人歡心,絞盡腦汁想博取他人的關注。

當別人給了你一個擁抱,你才不會覺得孤單;當得到別人的肯定,你才能體驗到自身的價值;當交流時別人感到舒服,你才會覺得自己溝通無障礙。

事實就是如此,往往只有當感受到別人對你付出的愛時,你才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人際關係:總是被家人朋友忽略?你可能犯了這一個錯誤


03.沒有存在感的我該怎麼辦?

首先,認同自己是獲得存在感的前提。幸福感源於自我認同,存在感也是一樣的。正確的自我認知建立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之上,接受你的“好”與“不好”。

在人際交往中,向別人展示你的“好”,對自身的缺陷也不必要否定或刻意地隱藏。

這樣的話,即使不是鋒芒畢露,你也有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其次,對於“存在”的感受,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我。然而很多人對自我的評價都不高,負能量過多,覺得自己“入不了他人的眼”。

一方面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另一方面,當焦點聚到自己身上又不知道如何作出讓別人滿意的答案。

結果沒有刷到存在感,反而讓自己焦灼不安。

因此,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刷自己的存在感,不如重新審視自己。

以上一直在強調“自我”的作用,那是不是意味著他人對於自身的存在感是不必要的呢?並不是。他人的反饋是我們存在感最好的證明。

存在感不是別人給的,但是別人會給你的存在提供證明。

或許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有效途徑來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但是歸根到底,存在感來自於自己對自我存在的肯定,所有外界的關注都可以內化為對自我的肯定,這樣的存在感才是牢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