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文丨孤篇君

圖 | 網絡(侵權必刪)

閱讀用時2.5分鐘

中國古代的人對於名字是很講究的,特別是在三國時期,從《三國演義》中我們就知道,這本書裡面的人基本上都會有自己的名字,並且還有“號”,有些人還有小名,像曹操。

早些年的時候,認識曹操的人都把曹操稱之為“阿瞞”,比如那位經常打他小報告的叔叔:大哥,你家阿瞞又雙叒叕偷看人家洗澡了。又比如袁紹叫曹操也是阿瞞阿瞞這樣稱呼他,等到曹操成年之後,有些人就會叫他的字“孟德”,所以古時候人名之所以不會重複,有“多名制”這個取名方式的一份功勞。

概括起來,在三國時期的人名就分為:“小名、名、字、號”四種。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不同文字所書寫出來的“名”字

小名,用於家庭之間的愛稱

剛才講到的曹阿瞞就是曹操的小名,小名又被稱之為“乳名”,今天很多人也會有自己的乳名,像我們熟悉的狗剩、丫蛋等等的小名,這些小名越簡單越好,以示最疼愛的呼喚,這是有多疼愛才起這樣的名字呀?關於小名加“阿”的取名法,在《三國志》中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小名喜加“阿”的用法蓋來源於西漢出現的“阿誰”,而這個“阿誰”脫胎於上古漢語的“伊誰”。在《詩經》中就已經出現:

如在《詩經·小雅·正月》說:“有皇上帝,伊誰雲憎?”

到了漢代的時候,“伊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阿誰”,“阿誰”這個小名的稱呼從意義到功能均相當於“伊誰”。

在《漢樂府·十五從軍徵》中:“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再由“阿誰”擴大至“阿某”,用以稱呼襁褓中的小兒,尤顯憐愛。這樣的稱呼久而久之,一旦定了下來之後,就成了小名,用作小名之後,“阿”字的用途進一步擴大了,不但可以用作人名的詞頭,還可以作為親屬稱謂的詞頭。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名”字

名,用於正式場合稱呼

曹操除了有自己的小名之外還有一個大名,他的大名就是“曹操”,這個名師曹操的正式稱號,也叫做正名。引用《說文》中的一句話:“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從《說文》中對“名”的解釋,可以知道“名”的產生,在於自稱,以便於對方能在昏冥之際辨認出自己。

作為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標誌,命“名”之初自然要考慮“吐情自紀”和“尊事人者”。

所以在《左傳·恆公六年》中記載申繻論述的五種命名原則:

其文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這五種命名方式揭示了人名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族成員和自己拿的相互關聯性。從語義上就能把握人名中蘊含的生命特質,這是人來特有的,人名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親眼目睹當時社會的種種面貌。如果說小名僅僅適用於家庭範圍之內的話,那麼,嚴肅場合、社會交際場合則必須用正名。

不過有時候,正名反而直接用小名來代替了,如鄭玄的孫子鄭小同,正名就是沿用的小名“小同”。有些正名也是由學名沿用過來的,學名一般比較的雅馴。還有些事由族名沿用,還有的以字行,正名反而遭到了淹沒。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字: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的一種稱呼

名之外還有“字”,曹操有著自己的大名和小名,不可或缺的就是他還擁有了自己的“字”,叫“孟德”。

《禮記·檀弓》:“幼名,冠字。”孔穎達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以加字。”

由此可知,幼年取名,成年加字。名幾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凡聖人、君主、長輩名某某,連言辭都要避諱某某。名是供尊輩呼喚的,字是供平輩、晚輩和自己稱呼的。對平輩或尊輩直呼其名,是一種沒有禮貌的舉動。

因此,“字”的產生,也成了避諱的緣故。周朝開始就以避諱來敬事神明,既諱名不稱,就得加字來代替。

號: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一個人不僅有自己的名和字,還會有自己稱號,例如像諸葛亮就:字諸葛,號臥龍居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

《說文》:“號,呼也。”

稱號的開始必然是他人對自己的稱呼。古人諱名,呼名唐突不敬,因立字以尊名,字是供他人稱呼的,呼字也表示客氣尊重,更立號以尊字,更加顯得尊重。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三國志》中的人物的號有廟號和諡號。

廟號:

廟號的制度早在母系社會早期就已經產生,它是氏族祖先崇拜的產物。在母系社會,“隨著偶像崇拜的發展,凡祖先去世,氏族都要為死者立主建廟。為了區分不同的祖先的廟,每個主和廟都有名稱,並且在祭祀的時候用該主或廟的名稱稱指它代表的先祖。”該名稱就是廟號的由來。

既然廟號對於古人而言那麼的重要,並且也是用來辨別的標誌之一,那麼如何選擇才夠獨一無二呢?

根據《史記·孝文本紀》:“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

《集解》引應劭曰:“始取天下者為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為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這種說法也僅僅是在曹魏以前了,在曹魏之後這種說法就被打破了,並且出現了“三代廟號相繼成祖”:曹操為太祖,曹丕為世祖,曹叡為烈祖。

因而唐劉知幾《史通·稱謂》雲:“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不僅是唐劉知幾這麼認為,就連清代的顧炎武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日知錄·除去祖宗廟諡》中談到“稱祖之濫,始於曹魏之三祖”。

一般情況下,廟號是帝王駕崩之後由大臣們商議得出的,但在三國時期,魏明帝曹叡廟號額確定則異於常規。魏明帝曹叡在生前就自己定了自己的廟號,景陽元年五月在他祖父曹操,父親曹丕追上廟號的時候,將自己的廟號定為:“魏烈祖”,他這一舉動為後世所恥笑,裴松之也引用孫盛之言予以抨擊:“夫諡以錶行,廟以存容,皆於既沒然後著焉,所以原始要終,以示百世也。未有當年逆制祖宗,為終而豫自尊顯。”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諡號

前文講到號有“廟號”和“諡號”,廟號是祖有功宗有德之人才會有的稱呼,那“諡號”有是啥東東呢?

《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後之稱,更無別諡,堯舜禹湯之例是也。周則死後別立諡,故總雲周道也。”

諡號,是我國曆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國古代,帝王后妃公卿顯宦死後,後人不稱其名字,而是別立諡號,用以諱名諱字;普通人生時以字表德,死後以字諱名,是無權享有諡號的。

小名、名、字、號這四種稱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時期對人有著不同的叫法,所以我們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之下去研讀,中國歷史博大精深,歷史的的好壞都在指引著我們前進,沒有過去怎有現在,歷史終將會銘記這個時代,無論是人、物、事。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