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村村有“说事评理中心”

平谷村村有“说事评理中心”

在农村生活,村民产生矛盾在所难免。这些矛盾,既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宅基地纠纷之类的繁琐事,多年累积下来,往往说不清、道不明,成为乡村治理的“绊脚石”。

平谷在各村试点设立“说事评理中心”,为百姓搭建了一个有事能说、有苦能诉、有理能评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逐渐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

11月30日,来到平谷张岱辛撞村,走进村民符福祥家,焕然一新的房子显得格外敞亮。“刚搬进来不久,还没收拾利落。”符福祥一边张罗沏茶水,一边向记者感慨,“盼了三十多年,可算住上新房了,真是不容易。”

符福祥这句“不容易”背后,并不是指盖房资金短缺,而是一桩僵持三十多年的宅基地纠纷。上世纪80年代,符福祥与村民张秀清是前后邻居。两家你来我往,相处非常融洽。再加上两人又在同一个生产队共事,彼此亲如兄弟。

当时,北京进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政策,张秀清家有两个儿子,能够批下一块新的宅基地。恰巧,符福祥想翻建新房。两家一商量,决定等张秀清批下新的宅基地后,归符福祥建新房使用,而符福祥则把旧宅基地给张秀清,相当于交换。村里房基地确权发证后,张秀清却改变主意了。此前的协议书变成废纸一张,两家也从此反目成仇。上世纪90年代,张秀清去世后,事情更是无法解决。

去年雨季,符福祥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残破漏雨。他心里实在委屈,恳求商量房基地的事情。

村委会请当事人走进“说事评理中心”,由“三老劝和团”做出公正调解。“三老”名为张卫明、张来顺、刘松林,分别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复员军人、老村干部。他们组成一支“劝和团”,在田间地头、邻里之间,专门调解村民矛盾纠纷。

“三老”兵分两路,走到双方家中调解。张秀清妻子把他们拒之门外。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三老迎难而上。“来来回回协商不下十三次,最后把双方说服了,重新修改了那份协议。”张卫明说。

矛盾解决,可“三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为了让双方感情能重归于好,“三老”不断撮合符福祥与张秀清的家人握手言和,两家最终冰释前嫌。张秀清的妻子,激动地泪流满面,“我要上坟头上,告诉孩子他爸。三十多年,心里可算是痛快了。”

约之以礼,驱之以法。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之间的矛盾,除了在“礼治”上动心思,还需在“法治”上下功夫。目前,平谷将全区各村的“说事评理中心”,升级为“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做到“人上见事,事上见理,情上讲法”。

“‘中心’有两种接待方式。日常接待为每日安排村两委人员接待群众;定期接待为村两委及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每个月安排不少于1次的‘说事评理议事普法日’,让村民就所关心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充分发表意见,按照村民自诉情况、组织评理、讲法普法的程序解决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